傅 敏
劉鄧大軍大別山群眾工作經驗的借鑒意義
傅 敏
1947年,劉鄧大軍沖破國民黨軍層層包圍,挺近中原腹地大別山區(qū)。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qū)對于群眾路線的執(zhí)行,理想信念的堅守,以及嚴明制度紀律的貫徹,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處于關鍵時期的當下,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劉鄧大軍 大別山區(qū) 群眾工作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方針路線,也是黨的活力線和生命線。因此,在時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如何繼續(xù)做好群眾工作,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便有待于理論工作者總結寶貴的歷史經驗。
革命戰(zhàn)爭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隊伍的成員絕大多數來自社會底層,受壓迫深重,深切了解底層民眾疾苦。劉鄧大軍初入大別山,雖面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艱苦的條件,不僅不損害群眾利益,反而將繳獲的敵軍、土頑物資接濟貧苦群眾,與民同苦,為民分憂,用行動向大別山區(qū)的群眾做了黨的宗旨的最好的宣傳,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能立足大別山的根本原因。
新時期下,黨的領導干部成長于和平年代,難免對人民與黨的生死共存和唇齒相依的關系缺乏更真切的體驗,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群眾路線對黨生存發(fā)展的重要,部分黨的領導干部隨著官位晉升,越來越脫離群眾,思想上的蛻變必然導致工作中產生形態(tài)各異的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黨的事業(yè)的有效推進。因此,新時期重溫劉鄧大軍在艱苦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的堅定意志和奮斗精神,必要且重要,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不忘初心的原因。
大別山條件艱苦,劉鄧大軍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第一,國民黨兵力、軍資條件遠超中國共產黨軍隊,對大別山區(qū)的中國共產黨軍隊不斷圍剿。第二,物資嚴重緊缺,后勤支持難以持續(xù),軍隊少藥、少糧、少衣情況突出。第三,大別山區(qū)群眾對劉鄧大軍和共產黨的干部初期缺乏信任。劉鄧大軍最終依靠堅定的黨的理想信念,用行動感化群眾,得到群眾全力擁護支持,反劣勢為優(yōu)勢,獲得了對敵斗爭的勝利。
新時期下,我國一些干部被社會腐朽思想所侵蝕,出現一些腐敗情況,并且對我黨的信念失去了堅持,在工作中不為群眾著想,對群眾中所蘊含的智慧和正義力量表示否定和懷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總結歷史,并且從歷史中吸取經驗,通過革命前輩以及先進干部的經歷和事跡,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進一步堅定信念,堅信群眾是我黨的基礎,是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者,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只有堅定對黨、對群眾的信念,干部才能在工作中克服各種困難,解決群眾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依靠群眾、帶領群眾,取得歷史新成就。
把持與享受特權是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與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完全相背。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首要是不能產生特權階級,黨內干部杜絕享受特權。劉鄧大軍南下大別山區(qū),劉伯承和鄧小平作為軍政首長,同戰(zhàn)士同艱苦,一起走田埂、穿草鞋,無論衣食均與戰(zhàn)士同等,這正是劉鄧大軍面臨數量上數倍于己、條件上遠遠優(yōu)越的國民黨軍,卻能不斷取得軍事斗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梢哉f,中國共產黨宗旨的進步性與人民性,運行機制和組織方式的民主性與先進性,積極聯系人民群眾,不搞特權主義,注重軍民團結平等是克敵致勝的關鍵。
而在和平建設年代,中國共產黨同樣面臨種種困難,西方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上、經濟金融上,乃至軍事遏制上,從未放棄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進攻腐蝕。因此,中國共產黨惟有始終保持反對特權行為與思想的警惕性,堅定不移地貫徹群眾路線,堅持構建社會正義與公平,才可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
劉鄧大軍初到大別山之時,行路難、宿營難、衣食難,不少戰(zhàn)士身患疾病,不滿情緒和思鄉(xiāng)情節(jié)在軍隊中蔓延,軍隊中曾出現捉鴨子、拉水牛、抓向導、打老鄉(xiāng)等侵擾百姓利益的行為,部隊戰(zhàn)斗力降低,紀律松散。劉伯承率先明確提出,一定要迅速糾正部隊紀律問題,如果任其發(fā)展,就是在給我們自己挖墳墓。于是,制定了一系列嚴明紀律,如槍打群眾者處以槍斃;搶拿群眾財產者處以槍斃;調戲以及奸淫婦女者處以槍斃的三大紀律。嚴明的紀律制定后更重徹底嚴格的執(zhí)行,鄧小平曾親自幫助群眾追回被戰(zhàn)士拉走的牛,并且慰問受到損失的群眾。鐵的紀律與嚴格的執(zhí)行最終贏得了大別山群眾的信任與擁戴。
而今社會上也彌漫一股對公職人員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不信任的群眾輿論,關鍵仍在于部分干部違紀違規(guī),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因此,黨員干部惟有廉潔清正、正派公道,用實際行動說話,才能獲得廣大基層群眾的擁護和信任。
先進性和群眾性是中國共產黨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也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與出發(fā)點。在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攻堅階段,只有黨員干部切實起到黨群之間紐帶與橋梁作用,加強黨群互動溝通,才能凝聚群力,實現宏偉的民族目標。
[1]丁一桓.劉鄧大軍大別山群眾工作經驗的借鑒意義[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5,(1):20~22,30.
[2]楊越.鄧小平在大別山地區(qū)的群眾路線[J].金田,2015,(10):379~380.
(作者單位:皖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2013SQRW058ZD)。
傅敏(1980-),女,漢族,安徽蕪湖人,皖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