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華
簡述渤海人的酒俗
王孝華
渤海人喜歡飲酒,當時可以制作米酒、曲酒和大米酒等酒類。飲酒習俗是其飲食習俗中頗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渤海人的飲酒器具粗獷豪放也不失精美。渤海人創(chuàng)造了其獨特的飲食文化。
酒水 渤海 米酒 節(jié)日習俗
渤海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地方政權,其曾創(chuàng)造了“海東盛國”的輝煌。渤海國民的成分比較復雜,既有高句麗遺民,也有粟末靺鞨及其他部落的靺鞨,所以渤海人的飲酒習俗展現給我們的不是單一性的特點,而是多樣性、融合性和復合型的特點。在此擇其要而概述之。
酒水是渤海國人的重要的飲料類之一。渤海人也早有飲酒習俗,(宋)洪皓的《松漠紀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蒲路虎因為有酒過被除為東京留守,其)未抵治所,有一僧以索柃癭盂遮道而獻(索柃,木名。有文縷可愛多用為碗),曰:‘可以酌酒?!崖坊⒃唬骸实叟R遣時,宣戒我勿得飲,爾何人,乃欲以此器導我邪?’顧左右令洼勃辣駭,彼云敲殺也。即引去,行刑者哀其亡辜,擊其腦不力,欲令宵遁,而以死告。未畢,復呼使前,僧被血淋漓,蒲路虎日:‘所以獻我者,意安在?’對曰:‘大王仁慈正直,百姓喜幸,故敢奉此為壽,無它志也?!坊⒁饨猓屩?,詢其鄉(xiāng),以渤海對。蒲路虎笑日:‘汝聞我來,用此相鶻突耳,豈可赦也?!錃⒅!辈澈I擞镁驴嚏U成紋理可愛的小酒碗,裝酒獻給蒲路虎,蒲路虎因為誤解加上對渤海人的情緒將這個僧人殺害。這個紀文中的渤海僧人,自然喜歡酒,認為酒可以獻給他尊敬的人,可以推見渤海飲酒是成風習的,酒是禮物中的上品。只是蒲路虎不解其中之意,又因為自己曾經因為貪杯而被皇帝警告過,對酒才心有余悸,這也反映了當時是有能喝完讓人亂性的烈酒的。這處記載,渤海僧人想以酒傳達對他人的崇高敬意,酒具頗為講究裝飾,可見渤海酒文化也上升到審美階段,也頗受重視。
渤海人喜歡飲酒,在《渤海國志長編·遺裔列傳》記載:“大鴛河,王裔也。東丹五十四年六月,宋太宗既滅北漢,移兵伐遼。鴛河統(tǒng)渤海兵與小校李勛等十六人,部族三百騎歸宋,太宗以鴛河為渤海都指揮使。后五年春,太宗宴于大明殿,召鴛河慰撫久之,謂御前都校劉延翰曰:侯高秋戒侯,當與駿馬數十匹,令出郊游獵,以遂其性。因以婚錢十萬并酒賜之。”宋太宗這樣重視渤海民俗讓其到郊外游獵,賜予錢物與美酒,這是很懂渤海民族心理的,因渤海人好酒,所以才賞賜錢酒之物以對其將領進行安撫。渤海時期可以制作米酒、曲酒和大米酒等酒類。渤海人節(jié)日以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暢飲米酒、曲酒和大米酒等,渤海人也擁有東北人的粗獷豪放,邊飲邊舞,飲酒娛樂是民間的傳統(tǒng)習慣,史書記載,渤海人每逢年節(jié)婚嫁等喜事節(jié)日,人們便會歡聚在一起,飲酒慶祝,甚至通宵達旦,美味佳肴以酒助興,歡娛無比。這樣的飲酒習俗在后世的女真人中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1]。
渤海官員亦豪飲成風,在對外交往中渤海人的飲酒習俗成為一項獨特的文化特寫,詩以言志,其內容常常含有飲酒之習氣。渤海第17次派出的訪日大使王孝廉,為渤海前期詩壇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孝廉保存下來的詩歌作品很多,大多數是在他出使日本時期所作。公元814年,渤海國王大言義派王孝廉為聘日大使,王孝廉率使團訪日。815年正月,正式參加朝賀日本天皇,日本天皇多次召見并且宴請了渤海使節(jié),并授予王孝廉官從三位。日方知曉王孝廉能詩善寫,日本派出諸臣多與其賦詩唱和。王孝廉胸有成竹,詩以酒成,隨口吟云:“海國來朝自遠方,百年一醉謁天裳。日宮座外何攸見,五色云飛萬歲光。主人開宴在邊廳,客醉如泥等上京。疑是雨師知圣意,甘滋芳潤灑羈情?!盵2]此句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渤日雙方人員參加宴會喝酒溝通情感的生活場面,人們甚至盡興豪飲到“客醉如泥”的程度。渤日許多文人墨客,在宴會推杯送盞之時相識相知并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在送別對方歸國之時,文士們多會餞別于鴻臚館。日本也有代表,其文士大江朝綱也表達了日本詩友的情懷,寫有離別詩:“一從分手指遼陽,妒使來賓斷雁行。得意何愁云水隔,江湖深契在相望。思傾別酒俱和淚,未死應無一日忘?!盵3]可見渤海詩人與日本詩人以詩結成的友誼讓他們永生難忘,也能推測出送別之時也要有酒相伴,酒是溝通感情必不可少的紐帶。
渤海人常用器皿如盤、碗、盆、缽、盂、侈口罐等多有出土文物,可以參見。例如,其中出土的侈口重唇長腹罐與東寧縣大城子墓葬中出土的敞口長頸深腹罐都是最為典型的早期渤海陶器,并與黑龍江畔綏濱縣同仁遺址出土的靺鞨陶器基本屬于同一序列。黑龍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把它們統(tǒng)稱為靺鞨罐[4]。渤海人日常器皿材料包括木制品。除了上文提到的渤海僧想獻給蒲路虎的木質酒碗,在考古發(fā)現中也有木制品出土。位于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的克拉斯基諾城址的考察時,發(fā)掘寺院內的建筑設施,“在位于西城墻根的幾座瓦窯址的西南3米處,發(fā)現一口石砌的水井和兩個木井架,并在井里發(fā)現木桁。在發(fā)掘水井的過程中,當確定城址中各種遺物的相對斷代時,發(fā)現了一些重要的、絕無僅有的東西,如類似于契丹瓶的陶器、泥壺,以及在今天看來是世界上唯一僅有的渤海國的木制器皿(格莉曼、鮑爾金、伊夫里耶夫,2000年)。”[5]對這一點,金毓黻先生也作過考證。他認為:〈木索〉柃癭木應該是“桲柃木”,吉林省產的一種木種,叫黃桲柃,可以制作木器,并且引用《三朝北盟會編》說,女真人飲食器皿多用木制,所以渤海酒器制造大致也有此風俗。渤海幾乎是唐朝政治生活,文化經濟的翻版,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象憲唐朝,所有渤海強盛時期的酒具與唐朝幾乎一樣,這一點大致無疑,在此不再詳述。
另外,已經有學者專門針對唐朝的酒療進行了研究?!熬漂熓俏覈鴤鹘y(tǒng)醫(yī)學之中很重要的一種治療方法,它的淵源、形成、發(fā)展,特別在唐朝的發(fā)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伴隨酒的發(fā)展也走向新時期;酒療又反過來影響世人的飲酒觀念”[6],唐人對酒療認識非常深入,已經很會利用藥酒來保健、強身,這種酒療是酒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當時唐朝社會醫(yī)學保健思想的一大進步,藥酒的好處很多,這種健康的飲酒方式一定會使保健酒的傳播深入擴展到民間,在唐朝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渤海一切皆學習復制唐朝,酒文化更會侵染到渤海人群之中。這些可以在渤海的飲食習俗中找到證據?!镀醯尽肪?7載,每年端午節(jié),遼宮廷都會用渤海廚子制作艾糕和大黃湯,可知渤海廚師制作本民族的特色食品技藝高超,受到了遼皇家貴族的喜歡,使渤海民俗食品被作為貢品而食用。大黃湯有可能是含有某種中藥成分的湯飲,即藥膳。大黃:“味苦,寒、大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7]。農歷五月稱為“毒月”,人們在端午節(jié)都會避瘟驅疫、祈求健康,所以自古就有用雄黃酒、艾蒿、香囊等物辟邪祛病等方式過端午節(jié),渤海人制作食品時會考慮到藥用方面,酒,乃百藥之長,注重身體保健,防止及治療疾病,渤海人自然會制作各種藥酒的推論應該成立。這種飲食習俗也能從側面反映當時渤海人的強烈保健意識。渤海在東北這片土地要經過寒冬苦寒的洗禮,獨特的環(huán)境氣候,逐漸形成了渤海人的喜酒愛酒之情,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也是酒文化在渤海人中??傊?,渤海的酒文化是其飲食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酒文化能反映出渤海人的性格特征,社會生活的豐富樣,渤海人的酒文化資料有限,歷史文獻加之必要的考古資料佐證必不可少,對此研究課題今后有必要作深入探討。
[1]王孝華.金代女真人與酒[J].北方文物,2007(3).
[2]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2:429.
[3]孫玉良.渤海史料全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64.
[4]王禹浪,孫軍.黑龍江流域渤海墓葬的初步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11).
[5][俄]А.Л.伊夫里耶夫、В.И. 鮑爾金著,楊振福譯.濱海邊疆區(qū)的學者對克拉斯基諾城址的考察和對渤海國的考古學研究,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待刊[J].北方文物,2012(01).
[6]李悅.唐代酒療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千金翼方校注,卷三,草部下品之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7.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