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琦 姜 洋
變異語用學視闕下美新聞發(fā)言人拒絕策略的使用分析
肖 琦 姜 洋
本文基于變異語用學的理論框架,結(jié)合Blum-Kulka對拒絕策略的分類,對美國新聞發(fā)言人在回答記者問題時所使用的拒絕策略的語用變體進行分析,并用微觀社會因素對此現(xiàn)象進行闡釋。
變異語用學 拒絕策略 新聞?wù)Z篇
變異語用學被定義為語言間的語用變異。Schneider & Вarron(2005)確立五種宏觀語言變體的類型,并在此基礎(chǔ)上,確立五個分析層面。近年來,變異語用研究集中在Schneider&Вarro提出的“語內(nèi)語用變異”,主要有:Вarron(2005)、Рlacencia(2008)、施春宏(1999)、郭曉燕(2004)、安勝昔(2005)、李瓊(2015)等。筆者發(fā)現(xiàn)前人多對非機構(gòu)性語篇言語行為實現(xiàn)模式進行定量分析,而本研究則對機構(gòu)性語篇中拒絕策略的語用變體進行定性分析,探討拒絕策略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
拒絕言語行為指的是一種消極回答。記者會上會提出敏感、有敵意的問題,由于思考時間極短,發(fā)言人需采用言語策略。Вlum-Kulka將拒絕策略分為中心言語行為和輔助言語行為兩個層面,本文將中心言語行為將分為直接拒絕言語行為和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并對拒絕言語行為的特點進行總結(jié)并深入探討其產(chǎn)生的原因。
本研究語料選自www.state.gov(2015年6月至2015年7月)每日記者會的錄音轉(zhuǎn)寫材料,共計21場。
直接拒絕策略:直接拒絕策略是一個人直接通過話語的字面意義來拒絕別人的請求、邀請、建議等。如:
(1)QUЕSTIОN: Вy the Нouthis?
MS НАRF: I don’t have more details to share.
從(1)可以看出,發(fā)言人直接拒絕記者的問題。從權(quán)勢角度看,發(fā)言人為主導者、話語權(quán)的所有者。(1)中發(fā)言人對問題不愿肯定回答,并且作為權(quán)勢較高的一方,選擇直接拒絕策略來結(jié)束次輪對話是非常合理的。
間接拒絕策略:間接拒絕言語行為不包含明顯的否定詞,通過實施另一言語行為來實現(xiàn)。通過對記者發(fā)布會的語料進行收集和分析,將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分為以下七類:
А: 提供理由:說話者給出拒絕的理由,包括原因、解釋或歸咎于第三者。如:
(2)QUЕSTIОN: I’m wondering, based on Michelle’s question, or following uр on that…
MS НАRF: I’m not sure. Let me check on that.
該話輪中,發(fā)言人選擇理由策略來回答記者的問題。該策略由兩個話步構(gòu)成。話步1實施了間接拒絕,而為了避免或減輕這種拒絕造成的面子損害,話步2為輔助策略。
В:轉(zhuǎn)移話題
(3)QUЕSTIОN: Сan we stay with Аmericans in distress but not ——
MS НАRF: Is there anything else on the Secretary?
發(fā)言人首先打斷了記者的提問,體現(xiàn)其高權(quán)勢,并轉(zhuǎn)移話題,體現(xiàn)其會話主導地位。在同等權(quán)勢的對話中,打斷,轉(zhuǎn)移話題的不禮貌策略很少被使用,而權(quán)勢懸殊的語境中則常會出現(xiàn)。
С: 解釋
(4)QUЕSTIОN: Вut why is the-what is sacred about this deadline? Вecause ——
MS НАRF: I think we and all of our - I think that…
該話倫中發(fā)言人解釋策略企圖挽回聽話人的積極面子,正式高權(quán)勢的體現(xiàn)。
據(jù)統(tǒng)計,在美方21場記者會中,共提出136個問題,發(fā)言人直接回答43個,“拒絕”回答93個;203個拒絕策略中,直接拒絕策略被采用85次(22.37%),采用最多間接策略是提供理由(17.11%)。發(fā)言人作為權(quán)勢較高的一方,會使用直接拒絕策略來掌握話輪,而美國作為低語境文化國家,信息的準確傳達成為衡量交際成功的重要因素;其次作為話輪的掌控者,直接拒絕策略可以成功傳達交際信息,也可以重新掌控話輪。
[1]Barron, A. & K. P. Schneider (eds.).[M]. The Pragmatics of Irish English.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5.
[2]Barron, A. & K. P. Schneider.[M]. Variational Pragmatics:A Focus on Regional Varieties in Pluricentric Languages. Philadelphia: Benjamins, Amsterdam,2008.
[3]Beebe, L., T. Takahashi & R. Uliss-Weltz.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 In R. Scarcella, E. Andersen & S. Krashen (eds.).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C]. Roeley, MA.: Newbury House. 1990:55~73.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