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 嫻
書學離不開文學
□ 蕭 嫻
《行書五言聯(lián)》 清·康有為
我有圖章一方,曰“庖丁”。庖丁者,做飯人也。飯,天天要做。一天不做飯,全家口腹難飽。字,也當天天寫。書家常不下筆,社會便少一種精神食糧。所以,雖是閑章一方,意思倒有三重:一要自視平凡,二要勤奮努力,三要有益于社會。
書法在我國歷史上,早就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稱為書學。它涉及廣泛的領域,幾乎牽動整個文科的知識。因此,學習書法不僅僅要練字,還得有更多時間認真讀書,讀得越多、越廣越好。不讀書,就沒有內(nèi)含神韻的書卷氣,不能脫俗,難免匠氣。“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學書也是一樣。
氣質(zhì),不容忽視。氣質(zhì)不是一時可以學得,而是逐漸養(yǎng)成,要經(jīng)歷長久德育和智育的熏陶。氣質(zhì)對于書藝,猶如土壤之于植物。同等的陽光雨露,鹽堿地無從播種,貧瘠地無望豐收。土壤可以改良,人的氣質(zhì)也可變化,必須以無窮毅力,不稍間斷其熏陶的工夫。
我國自有書學以來,就有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即書文并茂。試看歷代書家,無不精通文學。從帝王將相到革命先驅(qū),凡能書者皆能文。有些書家,如謝靈運、謝眺、謝道韞等,倒是詩名蓋了書名。所以,上世紀80 年代開初,我便力倡“在文學基礎上辦書學”。書學離了文學,便成了梁上君子。
讀書,高尚的情操,多樣的藝術愛好,都是所謂書外工夫,都有賴于又有助于生活體驗。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書藝遂有長進,這是書家向生活汲取的范例。唯其據(jù)有知識,乃能發(fā)生聯(lián)想,汲取有成,不期然而然也。
碑帖之爭,由來已久。我傾向于臨碑而讀帖。帖因翻版,屢翻屢壞,往往失真。碑乃石刻,刻賴書丹,縱使瀝剝,風神猶在,真跡可尋。為免于傷軟失神,初學者應求諸碑。學草書者,或當別論。其實,南既有碑,北豈無帖?況帖固有善本,碑亦有惡翻者。所以,南海先生暮年,深嘆時光不足,否則,先生將熔南帖北碑于一爐而冶之。
選擇碑帖,全憑個人愛好。正如婚姻,必有愛慕之情,方能善合。只是人的情趣有高下,選擇便有高低。碑帖也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我以為,從漢碑入手,比之從唐碑入手,似乎稍勝一籌。漢碑,上承篆籀,下啟楷行,實是學書者首當攻克的關塞。
也有臨寫厭了,不再想寫的時候。此刻何妨暫時放下,潛心讀書,得便時泛游諸藝,包括翻閱種種碑帖。直至又渴望寫字之時,執(zhí)筆奮書,常有進境。創(chuàng)造性遺忘,有助于記憶;創(chuàng)造性停頓,也有助于發(fā)展。正如縮回的拳頭,打出去更有力。寫不好硬要寫,那是蠢人。
古人要求嚴于擇師。回首書海飄零,吾一生唯二師焉。其初是先父,其后為南海先生。世人但知我的行書有康體,而自我感覺,榜書類康師,小書往往依稀先父。投一師而筆下無影形,豈非徒托空名,空占門墻一席地乎?我亦主張多師多友,凡有一得、一長的都是我?guī)熡?,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H绱?,才能博采眾長,以為己用。書中可以有許多古人今人,而又絕不雷同于他們面目,這就叫書中有我。
我從前好古琴,故以“枕琴室”名居處。雖不擅操,卻可發(fā)引清趣。學過國畫,作小幅梅花。也刻過圖章,無非移篆于石。叵耐家務紛擾,此調(diào)不彈久矣。然則書畫同源,形聲通會,自信書中未必無余音余韻。一切學書者,不僅要工文學,也要游諸藝,否則,下筆每見枯窘。
《桃花溪》 唐·張旭
《隸書軸》 蕭嫻
學書者務必脫略名利。名利之貪心萌發(fā),藝術之真趣頓失。沒有殉于藝術的操守,藝術斷無成就。藝術需要癡情,名利場窒息一切藝術。
書藝果然精絕,得享盛名,誠然是天道酬勤,不得與兜售惡札而沽名者作同日語。然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名家亦當引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