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山民
浙派鼻祖丁敬
□石印山民
丁敬,清初著名篆刻家,中國最重要的篆刻流派——浙派的鼻祖。丁敬生于1695年,卒于1765年,字敬身,號鈍丁、硯林,別號龍泓山人、孤云、石叟、勝怠老人等,浙江杭州人。著有《武林金石錄》《硯林印譜》《龍泓山人集》等。
丁敬所在的年代,是我國文人篆刻發(fā)展到繼秦漢之后的又一個巔峰時期。隨著古文物,尤其是秦漢印的大量出土,加上自王冕首先發(fā)現(xiàn)花乳石可刻印以來,文人開始成為刻印的主流。這個階段的印壇,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期,和丁敬幾乎同期的鄧石如、巴慰祖、高鳳翰等,都是一時名家。據(jù)史載,丁敬工詩文、擅書法、善畫花卉、精鑒賞,其中,以篆刻方面的成就最大。丁敬曾遍習歷代百家,無論秦漢印,還是元明印,他都勤習精研,在重視傳統(tǒng)的同時又敢于創(chuàng)新,并最終創(chuàng)立了我國篆刻史上的第一大流派——浙派。他曾寫過一首論印名詩:“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很好地總結(jié)了他在篆刻上的立場和觀點。
丁敬的學印軌跡和后人對學印的主流觀點是相反的:他的篆刻初學明代大家何震,然后再向上攻習宋元時期的印章,最后上溯到唐、六朝直至秦漢時期的印章。通過遍習百家,汲取歷代印章的精華,最終得以跳出各家印風的樊籬,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丁敬的好友魏錫,曾認為“鈍丁之作熔鑄秦、漢、元、明,古今一人”,雖是一家之言,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丁敬在當時印壇已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在篆法上,丁敬追求簡潔工整、不矯揉做作,篆法中參以隸意,并在筆畫上往往刪繁就簡,擅用省筆是丁敬篆刻中的一大特點。在刀法上,丁敬對明代篆刻家朱簡的碎切刀法加以發(fā)揚光大,以鮮明的切刀之法刻印,直追古意,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樸實豐茂、蒼勁鈍樸的印面特點,并最終成為浙派篆刻的重要特征。
后人一提起浙派,首要強調(diào)的就是其切刀法。切刀,是篆刻兩大主要刀法之一(一為沖刀,一為切刀),刻者在運刀時往往是逐刀入石,然后在一起一伏間推動刀桿前行,并自然形成明顯的刀痕,刻出的線條充滿輕重疾澀的變化,體現(xiàn)出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頓挫感。通過切刀所刻成的印章作品,由于刻刀刻在印石上形成的刀痕銜接明顯,這種澀拙的線條仿佛古代印章經(jīng)過千百年風蝕土浸后自然形成的古樸效果,也是浙派印風得以風靡一時的重要原因。后來,黃易、奚岡、蔣仁、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七位名家,對該治印風格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他們和丁敬一起并稱為“西泠八家”,并共同締造了篆刻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篆刻流派。浙派自清乾隆至咸豐前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在印壇盛極一時,并對后世印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邊款方面,丁敬同樣走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路。他基本摒棄了當時印人慣用的以書法表現(xiàn)為主的雙刀刻法,直接采用更有金石特色的單刀刻法:邊款落刀,一刀就是一筆,使刀如筆,整個邊款文字一蹴而就,這種單刀刻法更好地表現(xiàn)了邊款的獨特魅力。另一浙派大家陳豫鐘,在評價丁敬的邊款時如是說:“不書而刻,結(jié)體古茂,聞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轉(zhuǎn)以就鋒之所向……別開一徑,鐵生詞文尤極稱之。”
《汪魚亭藏閱書》 丁敬
《龍泓館印》 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