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洪生+王云海
摘 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重點任務。從世界大學排名的視角,通過對“雙一流”建設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關系的分析,闡釋了師資隊伍建設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與世界一流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對比分析,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提出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實踐的創(chuàng)新建議。
關鍵詞:“雙一流”;師資隊伍建設;大學排名
自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至今,“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對重點大學的建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我國大學的教育水平、學術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學排行榜QS 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全球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顯示,我國大陸高校近幾年整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但是,還應該看到,我國大陸高校在世界大學排名前三的學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均未能躋身全球大學前二十名的行列,指標偏學術方面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我國大陸排名前三的高校甚至未能入圍前100名,這說明我國大陸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早在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時就從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這三大職能出發(fā)指出,世界一流大學應該滿足以下三個標準:首先,要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其次,要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最后,要培養(yǎng)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yōu)秀學生。鑒于我國大學現(xiàn)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國際影響力,他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大學。
“雙一流”建設與師資隊伍的關系
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遵循世界上通用的大學評價考量體系。當前,最被廣泛認可的方式就是大學排名。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學排行榜有四個:QS 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全球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學發(fā)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一是QS世界大學排名。QS 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包括占比40%的學術同行評價、占比20%的師生比、占比20%的教師人均論文引用次數(shù)和占比5%的國際教師比例,總計共85%的評價主體均與教師隊伍有直接關系。另外,占比15%的全球雇主評價和國際學生比例,與學生培養(yǎng)數(shù)量和培養(yǎng)質量相關,可以說QS 世界大學排名指標至少85%與大學的教師隊伍相關。
二是US NEWS全球大學排名。US NEWS全球大學排名指標包括聲譽、文獻和學校相關三個類別,其中聲譽包括全球科研聲譽(占比12.5%)和地區(qū)科研聲譽(占比12.5%);文獻包括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占比12.5%)、論文引用影響指數(shù)(占比10%)、論文總引用次數(shù)(占比10%)、高引用論文數(shù)(占比12.5%)、高引用論文百分比(占比10%)和國際合作(占比10%);學校相關包括授予博士學位數(shù)(占比5%)和每名科研人員授予的博士學位數(shù)(占比5%)。以上指標中95%的評價主體均與教師隊伍有直接關系。另外,5%的指標為授予博士學位數(shù),其培養(yǎng)主體也是教師,可以說US NEWS全球大學排名指標體系百分之百與大學的教師隊伍相關。
三是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指標體系包括教學、研究、論文引用、國際化程度和產業(yè)收入五個類別,其中教學包括教學聲譽調查(占比15%)、生師比(占比4.5%)、平均博士學位數(shù)(占比2.25%)、學科門類齊全度(占比6%)和師均學校收入(占比2.25%);研究包括學術聲譽調查(占比18%)、研究經費(占比6%)和師均發(fā)表論文數(shù)(占比6%);論文引用為師均論文引用的數(shù)量(占比30%),完全教師貢獻導向;國際化程度包括國際教員比例(占比2.5%)、國際學生比例(占比2.5%)、國際合作研究比例(占比2.5%);產業(yè)收入為與企業(yè)的聯(lián)系情況(占比2.5%)。綜合以上指標,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指標體系中86%以上評價指標的主體為高校教師。
四是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指標體系包括教育質量、教師質量、科研成果和師均表現(xiàn)四個類別。其中,教育質量主要考察獲得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折合數(shù)(占比10%);教師質量主要考察獲得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折合數(shù)(占比20%)和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shù)最高的科學家數(shù)量(占比20%);科研成果主要考察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fā)表論文的折合數(shù)(占比20%)和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shù)量(占比20%);師均表現(xiàn)則考察上述五項指標得分的師均值(占比10%)。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指標體系以結果為導向,考察教師表現(xiàn)的比重較高,直接比重高達90%。
通過對以上四個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的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隊伍在各大學排名指標體系中均有85%以上的直接影響,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教師隊伍。第十四任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師資隊伍與一流學科、師資隊伍與一流大學以及一流學科與一流大學之間的關系,“在召開國際學術會議時,如果我們學校里與會議相關學科的教師能被邀請去作專題演講,同時世界各國大學中相關學科的學生都希望能聽到這個演講,那這個學科就達到世界一流學科的水準了,如果全校有10個~12個這樣的學科,我們的學校就是世界一流大學?!敝芄舛Y和武建鑫(2016)指出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是世界一流學科,而世界一流學科應具備四個特征,即要有一流的學術隊伍、一流的科研產出、一流的學生質量和一流的學術聲譽。不難發(fā)現(xiàn),一流的師資隊伍是世界一流學科的基礎,而世界一流大學需要由若干世界一流學科來支撐。 所以,“雙一流”建設的主體就是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保障。
國內外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師資隊伍對比分析endprint
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師資隊伍建設的評價應從教師的整體水平、教師的科研成果、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學術聲譽和教師的社會貢獻五個方面來衡量。為給我國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供更好的參考,為進一步探討“雙一流”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路徑,我們選取更契合中國實際的,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最新出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采用的指標得分,對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師資隊伍狀況進行比較分析。
一是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成果差別分析。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最新出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采用的指標得分顯示,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三名的學校分別為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大陸排名前三名的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選取以上六所高校作為國內外一流大學的代表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指標得分的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大陸排名前三名的學校教師師均綜合表現(xiàn)得分(平均23分)與世界一流大學(平均65分)存在較大差距。Nature和Science上發(fā)表論文得分和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得分,特別是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得分表明,中國大陸高校的教師在科研發(fā)表(平均65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師(平均81分)差距已不大,特別是中國大陸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68.3分)在此方面已與世界排名第三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68.4分)取得相同得分。說明在科研發(fā)表數(shù)量上,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的差距已經不是那么明顯。
二是國內外一流大學教師質量差別分析。從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shù)最高的科學家數(shù)量指標看,中國大陸排名前三的高校(25.7分)與世界排名前三的高校(81.7分)存在巨大的差異。而從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指標看,中國大陸排名前三的高校(7.3分)與世界排名前三的高校(69.3分)更是存在數(shù)量級上的差異。這一數(shù)據對比結果表明,中國大陸高校骨干教師的能力和團隊能力還需提高,頂尖高水平成果還存在進一步上升的空間。雖然中國大陸高校教師科研論文產出數(shù)量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不大,已經構筑出學術高原,但質量上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學術高峰并未成型,重數(shù)量、輕質量的現(xiàn)象仍然廣泛存在。此外,學生培養(yǎng)質量方面,中國大陸高校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偟膩碚f,一流的師資隊伍必然能夠培養(yǎng)出一流的學生,高校培養(yǎng)學生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師資隊伍的差距,同時教師的教學能力、學術聲譽和社會貢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是“國際化”轉向“全球化”。通過對世界一流大學指標體系的分析,以及世界一流大學與中國大陸高校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雙一流”建設的定位決定了師資隊伍的建設應放眼世界,不能局限于國內,由此也產生了一個比較熱門的概念—師資隊伍國際化。為順應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師資隊伍國際化的內涵應該有所拓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強調的師資隊伍國際化主要是以本土教師出國學習、研修和引進國外師資為主的單向性輸入,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每年遞增的公派出國教師人數(shù),每年遞增的公派出國經費以及各所國內高校每年投入大量經費的本土教師出國研修和海歸教師引進。這種單向性輸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國際視野,提升了整體國際化水平,但從世界一流大學的師資隊伍流動機制來看,這種單向性輸入屬于追趕性的發(fā)展,超越性發(fā)展應該是雙向互動的,良性的輸入和流出機制才是一流大學的特征。由此,師資隊伍建設已不僅僅是“國際化”而應該轉向“全球化”,即培育全球化的師資,鼓勵全球化的流動。當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每年不但從國際高水平教師市場聘用大量海歸和外籍教授,同時輸出大量教師到國外講學,更是具有推進教師健康流動的機制,期望以此建立起教師隊伍的雙向良性互動,打造“全球化”的師資隊伍。
二是引入發(fā)展性評價。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按照國際公認的一流標準和權威性的評估來建設一流,否則將會偏離建設方向。當前,我國大學現(xiàn)有的學術評價體系,包括總體的學科評估體系、教學評估體系以及大學內部的晉升考核體系,均是建立在內部指標評價基礎上的內部評估,行政指令色彩濃厚,應付性較強,發(fā)展性較弱。構建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相適應的一流師資隊伍必須引入發(fā)展性的綜合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應以診斷改進為主導,以問責懲罰為輔助。具體而言,可采取以下評價方式:首先,采用文獻計量評估。通過委托專業(yè)的外部評估機構,基于國際化的評估標準,對師資隊伍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包括對教師論文發(fā)表的質量趨勢、教學效果的提升幅度和社會影響力變化狀況等進行診斷,明確應保持或改進的方向。其次,引入同行評價機制。標準化的評估存在標準固化、僵化甚至落后于發(fā)展的問題,同行評價機制可以有效地彌補標準化評估可能存在的這些問題,同行評價的專家必須是具有國際視野的、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一流學者,這樣才能保證評價與時俱進。最后,評估常態(tài)化。世界一流大學的各類評估一般以5年為一周期,常態(tài)化評估本身就是師資隊伍質量的一種證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已對年薪制教師采取同行評議的方式進行評價,引導發(fā)展性評價,期待以此為基礎建立起學校人才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
三是從“一味趨同”轉向“和而不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演進,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共同活動準則和技術標準,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被廣為認可的大學排名規(guī)則。四大排名用國際認可的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確定了什么樣的大學是一流大學,什么樣的學科是一流學科,什么樣的師資隊伍能支持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樣的標準化評價會使得大學主動向指標體系靠攏。同時,各指標體系為保證其先進性和全面性也會不斷趨同,任何一所發(fā)展中的大學都無法抗拒這種趨勢。但是,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大學設立的體制機制也不同,用一味趨同的標準指導不同國家大學的辦學是不科學的。特別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公立大學作為事業(yè)單位有其獨特的屬性,《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已經具有前瞻性地強調了國家主體性和本土適用性。所以,在中國,大學的師資隊伍建設服務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過程中,應該借鑒國際經驗,立足本土實際,考慮我國本土的辦學特色,建立更適應我國國情的師資隊伍建設和考核評價體系。例如:在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指標的基礎上,考慮中國科學引文索引(CSCI)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從“一味趨同”轉向“和而不同”。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 2016(1): 65-73.
[3]任友群.“雙一流”戰(zhàn)略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fā)展[J].中國高等教育, 2016(5):15-17.
[4]張輝,洪成文. “雙一流”建設的社會成本分擔機制研究[J]. 中國高教研究, 2016(3): 56-60.
[5]周光禮. “雙一流” 建設中的學術突破[J]. 教育研究, 2016(5): 72-76.
[6]劉經南. 樹立大學科建設理念 推進一流學科的跨越式發(fā)展[J]. 中國高等教育, 2005(3): 19-20.
[7]鄭波. 圍繞“雙一流”建設 創(chuàng)新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機制[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3): 8-11.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人力資源處)
[責任編輯:陳 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