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炯熠
摘 要:電影《告白》是日本著名導演中島哲也根據(jù)湊苗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從情節(jié)到人物高度還原,通過一個極為復雜的復仇故事,凸顯了人性的陰暗面,以及各個人物如何在故事中完成自身抑或者他人的救贖。本文就龐大的人物關系網(wǎng)絡展開分析,試圖清晰地分析出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物本體的刻畫,深入挖掘人物內(nèi)在,以期達到尋找電影中映射的主題和引發(fā)對于生命的思考的目的。
關鍵詞:人物分析;人性;救贖;《告白》
《告白》是由日本導演中島哲也執(zhí)導,日本女演員松隆子主演的一部關于復仇題材的影片。它沒有華麗壯觀的場景鋪陳,也沒有陣容龐大的明星團隊,更沒有別具匠心的特效特技。但是,僅僅是獨特的情節(jié)構思,尤其是巧妙的人物安排使得整部影片顯得緊湊而富有張力。
影片主要講述了女教師森口悠子4歲的女兒溺死于游泳池,而經(jīng)調(diào)查她發(fā)現(xiàn)這一切是班上兩個同學所為。現(xiàn)行的《少年法》給她的復仇豎起一座屏障,為了讓兩個學生得到懲罰,她精心策劃了一場極致的瘋狂復仇。在整個計劃進行的過程中,很多人參與其中:女教師森口、學生A渡邊修哉和B下村直樹、學生北原美月、老師維特……雖然他們擔任的角色不同,執(zhí)行者、受害者抑或兩者兼有。但是站在一個制高點遍觀影片中的所有人物,似乎都有自身的悲哀。
1 關于人物框架
在整個瘋狂復仇事件發(fā)生過程中,森口悠子這位女教師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她與片中的每一個人物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lián)系。
她作為一個單親母親,不得不面對社會無端的苛責,與此同時,為了女兒不被歧視,她也必須對外隱藏丈夫是艾滋病人的事實,破碎的家庭和幼小的女兒成為她難以擺脫的束縛和壓力。愛美不過是森口對丈夫畸形愛的一個縮影,她近乎瘋狂地崇拜、愛著自己的丈夫櫻宮老師,但是當女兒和丈夫的生命與自己漸行漸遠時,她內(nèi)心僅存的美好在瞬間破碎崩塌。這直接闡釋了森口報復的直接動機,女兒意外死亡,因愛而恨,順利引出學生A和B——兩個殺害女兒的兇手。
隨著事件向前發(fā)展,森口清醒地認知到“殺人誅心”這個道理。因此,一場圍繞學生A渡邊修哉和學生B下村直樹的精神報復計劃悄然形成。她根據(jù)兩人的弱點和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各自“下藥”。通過對兩人的了解,她最終選擇的路線都是母親——這個在任何孩子心中都至親至近的人。仿佛愛美失去了母親,她也要讓他們嘗嘗失去母愛是什么滋味。正如臺詞所言:當生命消失的時候,你聽見重要的東西破碎了的聲音嗎?
2 森口和她的學生
在森口與學生的關系中,森口雖然不占據(jù)主導地位,但是任何事情的發(fā)生似乎都和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與櫻宮正義的結合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是個錯誤,但是因為愛自然而然出現(xiàn)了愛美這個可愛的小女孩。此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偉大的母親有多么愛自己的孩子。
隨著事件的推進,在渡邊為達成自己終極目標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試驗品而將愛美電暈后,引出了另一個人物:下村直樹。他雖然不是主導者,但卻是殺死愛美的元兇。但當我們回顧這個過程,其實全部是“報復”心態(tài)在作怪。
渡邊為了見到母親,為了得到母親的認同,他非常努力研究電機,把老師和她的女兒相繼當成實驗品。雖然從直接方面來講都未致死,但是這種畸形的心態(tài)在事件逐漸發(fā)展過程中已昭然若揭。直樹為了說明自己不是個“失敗品”,鼓足一切勇氣殺死了老師的女兒,完成了心靈的釋放。在渡邊面前達到一種心態(tài)的平衡。但他不曾想到,愛美的媽媽會如此有心計,暗中請來的維特老師就是她報復的工具,不停進行家訪就是為了摧毀直樹的意志,她達成了。直樹從此未在學校出現(xiàn)過。
在這個過程中,渡邊和直樹可以簡單地看做殺人“合作”關系。但是這次合作完全沒有預謀,只是渡邊的“試驗”和刺激直樹的話成為了殺人事件的導火線,直樹的不甘心成為了他殺人的動機。全劇在兩人沒有任何商榷的前提下完成了這個過程,從而對人性的陰暗進行了極度的諷刺與調(diào)侃。
3 三位母親的悲哀
由殺人事件所衍生出來的人物即為三個母親的故事。作為母親的森口因為女兒被殺害而進行復仇,作為直樹母親的優(yōu)子因為小直的精神崩潰而作出了出乎意料的決定:帶兒子去天國。渡邊母親的母愛因為被森口所利用而達到復仇的目的。
三個母親,三段孽緣。三個母親的最后結局是兩個學生母親慘死,兩個母親成為了愛美的陪葬品。而故事主線中的三位母親無異于都失去了最親的人。他們都是可憐的,在心理無法形成平衡的時候,只能借助他人進行發(fā)泄,悲,這是注定的結局。
在渡邊的生命中,一直在追逐母愛。從這點來講,小直比他幸運,他有一個非常非常愛他的母親。即使兒子是殺人兇手,她也竭力為兒子辯護。但是這種溺愛卻造就了直樹悲劇命運的產(chǎn)生:當直樹在家庭之外失去了母親這把保護傘后,就變得異常懦弱膽小、自卑孤寂。其實與渡邊修哉相同的是,直樹也在尋求一種存在感和被認同感,只是修哉僅僅是為了獲得母親的關注,而直樹期待的是母親以外的其他人的認同,所以當修哉來“利用”他的時候,他毫不懷疑地加入,造成愛美溺斃的慘案也是他這種心理的作祟。原來母愛是把雙刃劍,太過反而會將孩子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4 三角關系
除了貫穿影片主線的人物以外,平原美月也是個不容忽視的人物。雖然是個配角,但是無異于為森口的復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畢竟她是個孩子。在露西娜事件中,凸顯了一個事實:未成年人的犯罪崇拜。這其實也是美月的心理,一個外表單純可愛的孩子背后黑暗的一面。這種盲目崇拜與模仿并不能給她生命帶來很多美好,相反,她的死正是“露西娜”事件帶給她的“禮物”。
美月外表是很單純的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跟著維特一次次去直樹家,雖然毫無效果并且她麻木地任憑別人叫她“美呆”。她與森口老師的一次聊天,就將渡邊的底統(tǒng)統(tǒng)抖給了森口。這個露西娜少女在故事中沒有表現(xiàn)她黑暗的一面,完全是個好孩子。《告白》雖沒有重點講述,但美月其實是他們的代表,是片中重要的人物。美月作為一個縮影代表了他們悲哀,純真又盲目無知。
渡邊在童年失去母親的陰影下性格扭曲。他一心只想成名,一心只想獲得母親的贊許。這種期望變得變態(tài)黑暗起來,以至于他對剝奪了他風光的“露西娜少女”恨之入骨,對所有生命抱有“實驗”的態(tài)度。這使得渡邊殺死美月并將其分尸的情節(jié)雖顯得殘忍,但終究有據(jù)可循。
5 結語
人物在《告白》中粉墨登場,雖然導演中島秉承唯美細膩的華麗風格,但在龐大陰影籠罩下從未明媚過的天空所傳達的便只有莫大的諷刺。諷刺每一個人物,在他們純真面容的背后似乎都有臟兮兮的東西存在著。人性的陰暗不是出現(xiàn)在特定的人物中,而是賦予這部影片的整體基調(diào)。無論最終他(她)們的復仇是否成功,無論被復仇者多么凄慘,他們所有人的命運用“可憐”一詞來概括恰到好處。他們明白在生命進程中自己所做的一些事情是錯誤的,但是他們沒有選擇嘗試改正,而是使得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地犯下去。人性的陰暗如同滾雪球般愈來愈大,所有人都得不到靈魂的救贖,以至于在整部影片中,凸鏡這一靜物竟出現(xiàn)高達8次之多以凸顯主人公畸態(tài)的人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她)們寧愿選擇瘋狂復仇,似乎在他(她)們的意識當中,報復其他人比自我救贖要容易許多。這樣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心靈釋放,選擇了這條路,注定不歸。
明白“生命是易碎的”或許是這些告白的人物為我們呈現(xiàn)的一堂人生教育課。不要到做了才后悔了,不要等失去了再去挽回,不要直到你切身體會到才懂得生命的價值。
生命具有它的情感張力和富有穿透力的因素,敬畏生命是人類最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