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芳
【摘 要】數(shù)學教學注重數(shù)形結合,語文教學也需要文形結合。在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與古文字、圖畫、形體、流程圖及實物等直觀形象結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掌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文形結合 培養(yǎng) 語文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數(shù)學中的“數(shù)形結合”思想,將當下的語言文字與古文字、圖畫、形體、流程圖及實物等直觀形象結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掌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字圖結合,使識字寫字更有內涵
漢字是一種獨特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歷經滄桑才一步一步地演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它是有故事、有情感、有理念、有歷史、有藝術性的。在識字教學時,教師要利用漢字的這些特點,將文字與圖畫、實物、古文字等結合,幫助學生記憶漢字字形,辨析字理,感受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字圖結合,記憶字形
學生最初認識的都是一些比較簡單常用的象形字,這些字也是古人最先創(chuàng)造的文字,所以在甲骨文、金文中都能找到這些字的最初寫法。我們觀察教材,發(fā)現(xiàn)教材在出示這些字的時候,都是先出現(xiàn)一幅實物圖形或概括抽象圖,然后配以相應的古文字,最后再引出楷體文字。這種字圖結合、古今比照的編排方式能將學生帶回到古人造字的情境中去,并且能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實物圖、概括抽象圖以及古文字,讓它們?yōu)閷W生的識字服務。如“木”字,教材中是如下圖所示編排的。
我們可以在教學時讓學生找一找圖畫、古文字與現(xiàn)在的“木”字之間外形上的共同點,思考“木”的每一筆畫表示樹的哪一部分,然后再讓學生結合圖畫與古文字談談怎樣記住“木”的寫法。再如給“休”配一幅“人倚靠在樹旁休息”的圖,在“木”的主干的下方和上方分別畫上一橫表示“本”和“末”。這樣,這些字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時,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字圖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易于聯(lián)想的線索,方便學生更快更牢固地識記漢字。
(二)字圖結合,辨析字理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將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為“六書”,實際就是從構字原理上析解漢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六書”原理幫助學生理解漢字字理。但由于漢字經歷了漫長的演化和簡化過程,有些漢字的字形和字義發(fā)生了變化,學生從字形上不能直接辨析文字或偏旁的意義。這時我們可以結合圖解,還原文字的本意,幫助學生辨析字理。
如偏旁“攵”,受偏旁名稱“反文旁”的影響,學生會以為帶“攵”的字與“文”有關,而想不到與“手”有關。為糾正學生的這一錯誤理解,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過程:①出示“又”字的小篆寫法,理解“又”是手的變寫。②出示“攵”的小篆寫法并與“又”比較,發(fā)現(xiàn)“攵”是“又”上多加一撇。通過古文字的直觀影響,學生很快就明白“攵”意為“手持某種工具”。③理解“牧、教、救、改”等字的意義。通過古文字的直觀形象,學生掌握了“攵”的形義,今后碰到以“攵”為偏旁的字,就能自然地聯(lián)想到“手持工具”的含義。
再如“衤”和“礻”,一點之差,學生常常會因為形近而寫錯。教師可以利用圖畫或古文字對這兩個偏旁進行還原:“衤”原為“衣”,意為衣服;“礻”原為“示”,意為豎立的墓碑之形,是神仙靈魂托居之所。這樣,學生寫與人身上穿的衣服有關的“襯、衫、襪、褲、衩、衲”等字時就會用“衤”,而遇到表示與祭祀、求神、祈福有關的“祝、福、祀、神、禱、社”等字自然想到了“礻”。
漢字的形體是因其意義而建構的,如果我們教學時字圖結合,對一些常用的、組字率較高的漢字與偏旁進行溯源、比照,找到與它所像的物體和所指的事物,就可以給學生留下鮮明生動的印象,在學生的頭腦里構建科學的漢字體系,使學生明白漢字的內涵,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
二、文形相融,使閱讀更流暢清晰
閱讀,應該是全身心投入的。文形相融的閱讀,能調動學生眼、口、手、心等感覺器官都充分發(fā)揮作用,從而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構建閱讀的意義。只有這樣,閱讀才會讓學生有所收獲,獲得心靈的愉悅。
(一)運用變化創(chuàng)新朗讀,使朗讀情趣盎然
有了朗讀興趣,才能百讀不厭。教師在課堂中要不斷進行花樣翻新,使每一次朗讀都在趣味中進行,使每一次朗讀都成為學生與文本積極、動態(tài)的對話過程。如有位教師執(zhí)教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維也納生活圓舞曲》一課,在指導學生朗讀“有一種鳥的叫聲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轉、嘹亮、悠長,變化無窮”這一句時,教師不作過多的指導、講解,僅出示課件,學生看后一目了然,讀得情趣盎然。
教師先讓學生看著課本讀這一句。
師:怎樣才能讀出如此豐富而變化無窮的音樂呢?(指名一生讀,生讀得很響亮)
師:你的聲音很響亮,不愧是女高音。能不能讀得更富有變化一些呢?(再指名一生讀,生讀得很平淡)
接著,教師出示課件,讓學生照著課件再讀這一句。
字形、顏色、符號的變化,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豁然開朗,讀得時而高時而低,時而緩時而急,時而歡快時而低沉,讀出了花腔女高音的變化無窮。學生讀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
(二)設計課文結構圖,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學生在閱讀時,透過文章的“血肉”觸摸“骨架”,能看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洞察文章的結構,再配以簡潔的線條和扼要的文字,甚至是個性化的圖案,標出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方式就是設計文章結構圖。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范文,教學生設計課文結構圖,把文章的脈絡濃縮在一幅圖上,這樣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會一目了然,作者的寫作思路也有跡可循。學生掌握設計課文結構圖的技巧后,就能較準確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降低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難度,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訓練思維的條理性,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鯨》是一篇說明文,在自主閱讀時,一名學生畫出了課文結構圖。通過此圖學生直觀而清楚地了解課文是從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四個方面展開對鯨的說明和介紹的(如下圖所示)。
設計課文結構圖,是將學生思維圖像化的技巧,也是將知識結構圖像化的過程,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晰的結構圖比起傳統(tǒng)的講解直觀得多,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能有效地引發(fā)學生的新奇感。
三、先圖后文,使寫作構思更精巧
學習設計課文結構圖不只是為了單純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將其作用延伸到寫作層面。如果說課文結構圖是對課文要點、內容的梳理,那么作文思路圖則是寫作前對寫什么、怎么寫的思考。一篇優(yōu)秀的習作,除了在遣詞造句方面能做到準確和精練、具有獨特新穎的立意外,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整體上的巧妙構思,而這點恰恰是我們平常的習作教學容易忽略的。設計文章寫作思路圖,可以將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習作時,要求學生不急于動筆,而是借鑒設計課文結構圖的方式,先進行作文構思,即先想一想自己要寫什么,選取哪些材料,如何開頭,重點寫什么事情,如何結尾,如何安排前后順序等,考慮清楚后,再在作文紙上設計習作思路圖。理清思路后,再考慮運用什么表達方法為主干添枝加葉,如可以運用擬人、比喻等手法來描寫事物,也可以運用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等來寫人,這樣使寫出來的文章具體、生動、有趣。從學生設計的習作思路圖(如下圖所示)和撰寫的文章來看,總體效果不錯。
四、畫話結合,使口語表達更愉悅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人進行交往、從事獨立學習和表達的基本要求。人的說話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成長環(huán)境、人文教育的影響下,逐步發(fā)展培養(yǎng)起來的。提高小學生的說話能力,是語文教育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快樂》時,以“我的畫、我的話”為主題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愿說、會說、樂說。
(一)圖畫再現(xiàn)情境,引發(fā)交流欲望
師:(出示課本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感受秋天的美麗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快樂。(同學之間相互展示自己事先創(chuàng)作的《秋天的快樂》主題畫)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而這一“特定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借助圖畫的形式鮮活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圖畫的直觀、形象,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喚起學生的觀察、聯(lián)想和口語表達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
(二)畫中加注關鍵詞,使說話更出彩
師:秋天里,讓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畫,說說美好的秋天都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快樂的事情。
師(在學生自由說一段時間后提示):同學們可以把自己想到的一些關鍵的、優(yōu)美的詞語寫在畫上對應景物的旁邊,也可以按說話的順序給景物標上序號,這樣我們與其他同學交流時能把事情說得更清楚、更完整了。
小學生說話具有以下特點:說話不完整;條理性差,中心不明確;語言跟不上思維的發(fā)展,可供使用的語匯、句子不足。在圖中做適當?shù)臉俗ⅲ梢院芎玫亟鉀Q以上問題。
(三)畫話有機結合,展現(xiàn)學生自信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個個都能說會道,在交際中,我們感受到秋天帶給我們的快樂,接下來我們將自己剛才說的話,寫到畫上面,然后在板報上展示“我的畫、我的話”。
一般情況下,經過同學交流、老師點評后再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是自己比較滿意的,每個學生都樂意拿出來展示??粗渌瑢W不時誦讀著自己的話、欣賞著自己的畫,學生心里別提多高興了,他們都盼著下次“口語交際”活動的到來!
文形結合,可使識字寫字更直觀、更具文化韻味;文形相融,使文章閱讀更流暢、文章結構更清晰;先形后文,使寫作構思更精巧、順序安排更合理;以形輔文,使口語表達更有條理、交流更愉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文形結合,拓寬教學思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順利且快速地解決問題,使語言文字變得更有生命力,讓人回味無窮。同時,也要注重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文形結合思想,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將文形結合作為自己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有用工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汪潮.“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理分析[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4(11).
[3]包莉莎.指向語用的概念構圖教學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4).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小芝鎮(zhèn)中心校 3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