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摘要】目的 分析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診斷基底動脈狹窄的一致性。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行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基底動脈狹窄患者50例的臨床資料,并對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在70條基底動脈中,經(jīng)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磁共振顯示圖像為優(yōu)質量40條,良10條;而數(shù)字減影血管圖像均為優(yōu)。磁共振圖像中基底動脈重度狹窄32條,而數(shù)字減影血管圖像中為基底動脈重度狹窄30條。兩種方法測得的狹窄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系數(shù)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985,P<0.05);敏感度為95.3%、特異度為85.70%、陽性似然比6.5、陰性似然比為0.06、患病率為50.00%、陽性預測值為86.85%、陰性預測值為93.75%。結論 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均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基底動脈狹窄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8.0.02
缺血性卒中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卒中疾病。臨床報道顯示,缺血性卒中有20%患者是由于椎基底動脈病變引起,而通常由于基底動脈狹窄導致的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超過70%[1]。因此,給予患者及早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常常采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基底動脈狹窄,并將其作為“金標準”[2]。但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斷提高,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磁共振越來越多的應用與顱內動脈狹窄檢查中。本研究為了研究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磁共振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的一致性,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作為本研究的的參考指標,并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行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基底動脈狹窄患者50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50.5±2.5)歲。
1.2 方法
1.2.1 設備和技術
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磁共振:本研究采用Achieva 3.0T TX磁共振設備。成像參數(shù)設置:標準頭部線圈,重復時間設置為29 ms,回撥時間設置為7 ms,反轉角度設置為25°,層厚設置為0.7 min,層間距設置-0.175 mm。掃描野設置180 mm,矩陣256×256×256,slab設置為3個,共采集一次。在掃描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本研究采用西門子AXIOM Artis FA C型臂對患者的頭頸部動脈實施造影。采用改良Selidinger技術對患者的股動脈實施穿刺,并置入5Fr鞘。然后采用5Fr導管選擇性對患者實施造影,對比劑為碘海醇,其劑量為47~126 mL。
1.2.2 圖像分析
由于放射科的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對圖像進行測量。當兩名醫(yī)師意見不合時,請第三名醫(yī)師進行參與到分析中,當意見統(tǒng)一時給出診斷意見。依據(jù)動脈顯示情況將圖像的分成3級,分別為優(yōu)、良、差。優(yōu):患者的基底動脈分干和主干經(jīng)過圖像顯示清晰。良:患者的基底動脈分干經(jīng)過圖像顯示不清晰,但主干經(jīng)過圖像顯示清晰。差對患者的基底動脈分干和主干顯示不清晰。采用MIP重建圖像和原始圖像對患者的病變位置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在發(fā)現(xiàn)基底動脈狹窄后對患者的狹窄程度進行分析。分析時,采用WASID計算法對患者的基底動脈狹窄率實施測量,在3次測量后算取平均值。對于多處狹窄患者選擇病變最為嚴重的位置進行測量。嚴重狹窄:狹窄率超過50%的病變。
1.2.3 盲法
醫(yī)師對患者的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磁共振圖像進行分析,分析告訴醫(yī)師患者應缺血性腦血管并而進行磁共振檢查,但是不告訴醫(yī)師患者的臨床診斷、身份以及相關的檢查結果。在分析數(shù)字減影血管圖像時,告訴醫(yī)師患者是由于被磁共振檢查出顱內或顱段動脈外狹窄而實施的數(shù)字減影血管檢查,但是不告訴醫(yī)師患者的病變位置、程度以及病變范圍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圖像質量和狹窄程度
50例患者均先后完成了兩種檢查,并且未出現(xiàn)與檢查相應關的并發(fā)癥。在70條基底動脈中,經(jīng)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磁共振顯示有40條圖像為優(yōu)質量,有10條圖像為良;而數(shù)字減影血管圖像均為優(yōu)。磁共振圖像中有32條為基底動脈重度狹窄,而數(shù)字減影血管圖像中有30條為基底動脈重度狹窄。
2.2 基底動脈狹窄情況
MRA測得的狹窄率為(52.55±22.78)%,DSA測得的狹窄率為(51.55±22.78)%,比較兩種方法測得的狹窄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系數(shù)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985,P<0.05)。
2.3 嚴重基底動脈狹窄比較
兩種方法比較:敏感度為95.3%、特異度為85.70%、陽性似然比6.5、陰性似然比為0.06、患病率為50.00%、陽性預測值為86.85%、陰性預測值為93.75%。
3 討 論
基底動脈狹窄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動脈病變性疾病。當人體發(fā)生基底動脈病變后,若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極為容易出現(xiàn)病死,其病死率超過70%;而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雖然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治療有著很高的復發(fā)幾率,而引發(fā)人體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3]。因此,給予患者及早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在診斷過程中,常常采用采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基底動脈狹窄,并將其作為“金標準”。由操作熟練的醫(yī)生實施操作,其診斷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不會超過1%,但其診斷價格較為昂貴。考慮到患者對診斷的接受能力和診斷過程中所需要的費用,因此建議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作為最終的評價和診斷手段,而不建議將其作為前期篩查手段。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診斷方法,常用于診斷顱內動脈狹窄,該技術具有無需對比劑、無輻射、無創(chuàng)傷、快捷、方便以及安全的優(yōu)勢,但是在臨床報道中關于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基底動脈狹窄的研究十分少見。本研究結果表明,敏感度為95.3%、特異度為85.70%、陽性似然比6.5、陰性似然比為0.06、患病率為50.00%、陽性預測值為86.85%、陰性預測值為93.75%。由此可見,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較強的檢出狹窄的能力,對于輕度狹窄具有較好的檢出。相關研究表明,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測時,具有隨機誤差,對診斷結果具有一定的影響[4]。因此,該方法更適合初步的篩查,而非最終的確診手段。
本研究選取50例基底動脈狹窄患者采用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進行篩查診斷。分析本研究結果可發(fā)現(xiàn),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均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石 光,彭曉新,程曉光,等.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基底動脈狹窄的一致性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1):6708-6712.
[2] 陸云南,劉春風.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狹窄診斷的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15):1736-1737.
[3] 劉紅陽,李 澄.3.0T3D-TOF MRA對顱內動脈瘤檢出率的臨床應用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12,16(2):159-161.
[4] 沈文東,曹志宏,吳立偉,等.3D-TOF MRA與MRI聯(lián)合應用在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5):17-19.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