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維維
摘 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入了南朝宋詩人鮑照的《擬行路難》,并配有一幅插圖,然而插圖中的線裝書和白瓷酒壺不妥。因為線裝書是明代中葉才出現(xiàn)的,白瓷最早是北齊才出現(xiàn)的,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現(xiàn)。
高中《語文》 鮑照詩插圖 南朝宋 線裝書 白瓷酒壺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2011年4月版),選入了南朝宋詩人鮑照(約415~470)的《擬行路難》其四:“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痹姾笈溆幸环鍒D:鮑照坐在野外的松樹下,身體微微后仰,右手端著酒杯,左手憑靠石臺,石臺上放著一個酒壺和一函線裝書,頭上松枝橫斜。插圖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表現(xiàn)了鮑照詩的情感內(nèi)涵,人物背后的蒼松也象征著鮑照孤高耿直的個性,然而插圖中的線裝書、酒壺卻大可質(zhì)疑,鮑照生活的南朝宋,還沒有這樣的線裝書和這樣器形的白瓷酒壺。
鮑照生活的南朝,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卷軸用書衣包裹,而插圖中的線裝書,是明朝中期才出現(xiàn)的。我們知道,雕板印刷始于唐代,但那時多印佛經(jīng)、雜書等,唐代以及之前的書籍都是手寫。寫本的形式是卷軸,像今天裝裱了的書畫一樣。趙振鐸《古代文獻知識》云:“卷軸是六朝隋唐書籍的主要形式。按文章的長短,將紙粘成長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寫,寫了卷起來就由左向右卷。左端安一根比紙稍長的細木棍或竹棍,這就是軸?!盵1]把若干個卷軸集中在一起,用布帛做的書衣包上,稱為“帙”。有五卷為一帙的,但一般多是十卷為一帙。從隋唐畫家流傳下來的畫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卷軸和帙。隋初畫家展子虔的《授經(jīng)圖》,圖中三個長者都拿著卷軸,有的已展開,有的還卷著[2]。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王維畫的《伏生授經(jīng)圖》,描繪漢文帝時九十余歲的伏生講授典籍的情景,圖畫伏生席地而坐,雙手放在幾案上,右手拿著卷軸的一端,左手指著卷軸,在專注講授,地上還有一卷軸和一帙,帙的一端,露出幾個卷軸頭。唐代詩人出行或到野外游覽,一般用書囊(盛書籍的袋子)裝卷軸,如皎然《寒棲子歌》云:“今日惠然來訪我,酒榼書囊肩背荷?!本茦}是可提挈的貯酒器。皎然《送鄔傪之洪州覲兄弟》云:“書囊山翠濕,琴匣雪花輕?!睋?jù)此,鮑照詩插圖中石臺上的那函線裝書,也應(yīng)畫為一帙或一書囊。
宋代雕板印刷盛行,書籍裝訂由卷軸變成了冊頁。宋代裝訂成冊的書,根據(jù)印葉的折疊、裝訂,分為“蝴蝶裝”“包背裝”等,但還不是線裝書。到了明代中葉,線裝書才出現(xiàn)。線裝書是將印好的紙一頁一頁折好,折時版心向外,用單頁書衣分置書身前后作封面,打孔裝訂。一般線裝書打四個孔,稱為四針眼線。因為線裝書的冊頁平扁,改用函盛裝。最簡單的函書套,用硬紙作里,外面敷上布,圍在全書四周,因為它圍繞在書的四面,故稱為四合套。鮑照詩插圖所畫裝有線裝書的函書套,就是這種四合套,然而,這樣的線裝書和函書套,是鮑照死后一千年左右才出現(xiàn)的。
插圖中的酒壺,鮑照生活的時代大概也沒有。首先,插圖中的酒壺沒有作色,也沒有大量暈染,看起來很像是白瓷酒壺,而白瓷最早是北齊(550~577)才出現(xiàn)的,比鮑照要晚一百多年。如果是青瓷或黑瓷酒壺,就當(dāng)用淡墨作色或者大面積暈染。陶瓷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安陽洪河屯村所出土北齊武平六年(575)范粹墓的一批白瓷,是中國最早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現(xiàn)。也有學(xué)者提出“鞏義白河窯所出土早期白瓷的年代為北魏時期,早于安陽范粹墓出土的瓷器”,但遭到一些學(xué)者的質(zhì)疑,認(rèn)為“將我國早期白瓷起源的年代定為北魏,從現(xiàn)在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證據(jù)尚顯不足。目前來看,武平六年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是最早的年代明確的白瓷器”[3]。
其次,筆者查閱中國古代人物畫發(fā)現(xiàn),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列女圖》長卷中畫有“衛(wèi)夫人”“衛(wèi)靈公”宴飲的場面,圖中有飲食器具,但沒有鮑照詩插圖中這樣的酒壺。宋末元初畫家錢選的《扶醉圖》畫陶淵明與賓客飲酒后分手的情景,圖中畫有三個傾欹于地的酒甕,而不是畫的鮑照詩插圖中這樣的酒壺。圖上有作者題寫的“貴賤造之者,有醉則設(shè)。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君且去”,而這幾句是《宋書·陶潛傳》所記陶淵明的話,可知畫中人物是陶淵明。陶淵明(365~427)與鮑照大致同時,陶淵明去世時,鮑照大約12歲?!爱Y”是小口大腹的陶罐,筆者認(rèn)為錢選所畫酒甕才是南朝常用的,因為那時的酒是醪酒,即米酒。
再次,筆者將鮑照詩插圖中的酒壺臨摹下來,拍成照片發(fā)給景德鎮(zhèn)陶瓷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的專家鑒定,專家認(rèn)為:從器形特別是流口來看,這種酒壺要到宋代才有,最早也要五代才能燒制。在中國古代人物畫中,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才出現(xiàn)了與鮑照詩插圖中相似的酒壺。畫評家認(rèn)為“人物衣冠及畫風(fēng),都具有南宋特色”[2]的無名氏《夜宴圖》,描繪唐代十八學(xué)士于花木蔥郁的庭院中秉燭宴飲的場面,也有與鮑照詩插圖中相似的酒壺?!俄n熙載夜宴圖》和《夜宴圖》都描繪的是唐代的宴飲場面,都有與鮑照詩插圖中相似的酒壺,是唐代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酒壺,還是南唐畫家顧閎中和南宋畫家無名氏把南唐以后才出現(xiàn)的酒壺畫入了描繪唐代宴飲的畫卷中?如果是后者,正與景德鎮(zhèn)陶瓷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專家的意見相合??傊?,鮑照詩插圖中所畫如果是白瓷酒壺,那么鮑照生活的時代應(yīng)該還沒有。
參考文獻
[1] 趙振鐸.古代文獻知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 楊建峰.中國人物畫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3] 項坤鵬.中國早期白瓷與白釉彩瓷專題研討會綜述[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6).
【責(zé)任編輯 關(guān)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