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軍
自從新課改推行以來,教育界的許多專家、學者以及學校的一線教師,對如何搞好中學語文教學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改革,雖然也提出許多的教育理念,使課堂氣氛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了許多,但對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收效甚微。這就要求我們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廣大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際,探索出一套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從根本上改變中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尷尬局面。
作為工具性學科的語文,我們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并不斷去學習,可是,如今網絡上報道了大學生竟然不會寫“鑰匙”的現(xiàn)象,令人瞠目結舌!我們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們教書匠起早貪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講授的語文,到頭來竟然一無所獲,這種“高耗低能”的尷尬局面,其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怎樣的教育方式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我個人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
哲學上強調:外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內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隨著高考競爭嚴酷性的增強,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企業(yè)型管理指標的指定,不論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付出多大的努力,一旦在考試中,尤其是高考中,如果不能取得令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滿意的成績,一切都是徒勞的。因此,教師只有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自覺性,才是比向學生單純地講授教材知識還要重要的任務。
二、教學過程中應滲透德育
平時我們總是說,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但實際上,在平時,我們對學生的智,即學習方面關注的成分要遠遠大于其他四個方面,因而,在每個班級中,學習在前幾名的學生總是一副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樣子,尤其是重點班的學生,班級的凝聚力明顯低于普通班,甚至連個別老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不以為然,他們自以為是,因而,那些原本基礎很好但因自以為是的學生在高考中往往會栽跟頭!2005年我曾經接手過一個班級,在看《紅河谷》這部影片時,其中兩個鏡頭學生的反映令我后怕,甚至憤怒!當看到機智勇敢的藏族小孩將敵軍領到草原泥潭一個個陷進去時,他們沒有表情(沒有為這個孩子的聰敏和勇敢鼓掌),而當看到敵人用炮彈轟炸攀巖而逃的高僧們,一個個掉進火海時,他們竟然一片歡呼!因而,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學生貫穿、滲透德育是十分重要的。
三、對教材的把握與拓展
教材,作為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媒介。不僅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對教材真正理解并能準確把握,更要將教材向更深更廣的角度進行拓展,對教材的講授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的表層。
如此,教師除了完全把握教材內容外,還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拓展,對教材的講授向廣度和深度去拓展,比如我們在講授《桃花源記》或《五柳先生傳》這樣的文章時,對陶淵明的講授,如果只是單純地向學生介紹陶淵明的生平、字、號、作品等表面的東西,而不去講授陶淵明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一)青年時期:對老莊、游俠思想感興趣,又受儒家學說影響,充滿建功立業(yè)思想。
(二)29歲到41歲,反復出仕和歸隱時期。出仕是為了實現(xiàn)“明主賢君”的社會理想;歸隱是因為官場黑暗污濁,理想難以實現(xiàn)。
(三)41歲到63歲,完全歸隱時期。這時他對統(tǒng)治階級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把詩歌作為反抗黑暗現(xiàn)實的武器,通過寫田園生活的清新優(yōu)美來反襯官場的污濁與丑惡。那么,一旦我們在詩詞賞析中遇到陶淵明的詩作,我們不能確定是他在哪個階段的作品,又如何準確地把握詩作所表達的情感呢?還有,我們在學習《鴻門宴》這篇文言文時,倘若引幾首后人對項羽評價的詩作,那對學生增強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將大有裨益,讓學生了解到:對同樣一個歷史人物、文人墨客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出發(fā)予以評價,或者進一步猜想,萬一這樣的拓展在詩詞賞析中出現(xiàn),那學生做起來還不是得心應手?
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詠項羽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這兩首詩都對項羽的死持褒揚的態(tài)度。杜牧認為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他對項羽的草率自刎表達了無限的惋惜。
李清照認為項羽氣勢豪壯,對他寧可自刎也不渡江的英雄行為表示敬仰,全詩洋溢著對英雄的贊美。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注: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系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以史為鑒,對敵人絕不能心慈手軟。
以上從三個方面談到了中學語文教學的策略,淺談了我本人的一些淺薄的看法,不妥之處,希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余宇娟.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策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