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裕龍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場景,引導學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在“運動的相對性”教學中,筆者對情境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語言描述情境,引入新課
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更加鮮明.筆者設計這樣的引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一名飛行員發(fā)現(xiàn)耳旁有一只“小蟲”在飛,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一粒正在飛行的子彈.我們知道,徒手抓正在飛行的子彈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飛行員能抓住子彈的奧秘在哪里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學習運動的相對性.教師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感到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二、生活展現(xiàn)情境,得出概念
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在運動和靜止的概念得出環(huán)節(jié),筆者邊從教室的南面走到北面邊提問:老師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為什么?說說你的依據(jù).學生選擇的標準很豐富,有的學生以講臺為標準,老師從講臺的南面走到了講臺的北面,所以老師是運動的.由此得出結論:物理上,把被選擇作為標準的另一個物體叫作參照物.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需要選擇一個參照物,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變化了,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否側(cè)就說這個物體是靜止的.筆者繼續(xù)利用教室的環(huán)境提問:講臺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呢?為什么?學生選擇地面、課桌、窗子、板凳、桌上粉筆為參照物,講臺相對于它的位置不變,所以它是靜止的.筆者邊從教室的南面走近講臺邊提問:以老師為參照物,講臺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呢?請分別說明理由.學生回答:以老師為參照物,講臺靠近了老師,相對于老師的位置變化了,所以講臺是運動的.于是繼續(xù)提問:同樣是講臺,為什么有時判斷它是運動的,有時又判斷它是靜止的?學生自然得到了答案,是選擇了不同的參照物的原因.可見,對于同一個物體,由于選取的參照物不同,我們可以說它是運動的,也可以說它是靜止的.機械運動的這種性質(zhì),叫做運動的相對性.
三、視頻再現(xiàn)情境,突破難點
視頻是展示的一種手段,用動畫再現(xiàn)生活情境,實際上就是把內(nèi)容形象化.運動的相對性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筆者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反應運動相對性的實例.請學生看一段與運動相對性有關的視頻,給學生一些啟發(fā).視頻中,以地面為參照物,行駛的汽車是運動的,以車上的座椅為參照物,汽車是靜止的;當我們站在上升的電梯上,以地面為參照物,我們是運動的,以電梯為參照物,我們是靜止的;飛行員駕駛飛機俯沖時,覺得大地迎面而來,以飛機為參照物,大地是運動的,以地面上的房子為參照物,地面是靜止的.經(jīng)過視頻再現(xiàn)情境,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完成學習目標,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四、作品體會情境,提高能力
學生讀過不少好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有不少反應運動相對性的句子,教師可以請學生舉出例子.例如,在小說《鏡花園》中有這樣一句:忽然一夜大風,把院子里的一口井刮到了籬笆墻外面.還有一些詩中,如: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牛從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通過例子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思考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什么,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五、活動享受情境,激發(fā)興趣
筆者把學生分成兩人一小組,組織2×40m接力賽.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六、音樂渲染情境,推向高潮
播放歌曲《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學生跟著唱起來.引導學生思考:在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中,竹排和青山是以什么物體為參照物.本節(jié)課到達高潮.
在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劉炳晟,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劉炳晟,李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教師教學用書》(八年級上)[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