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吉
【摘要】 目的 觀察孟魯司特治療支氣管哮喘對患者免疫反應的影響。方法 84例支氣管哮喘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孟魯司特組, 各42例。常規(guī)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 孟魯司特組于常規(guī)組基礎上予以孟魯司特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結果 常規(guī)組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為(2.7±0.2)分;治療后為(0.9±0.2)分。孟魯司特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為(2.8±0.2)分;治療后為(0.4±0.2)分。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常規(guī)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高于孟魯司特組(P<0.05)。常規(guī)組患者治療前CD8+水平為(30.9±3.2)%、CD4+水平為(32.9±4.9)%、CD4+/CD8+為(1.1±0.2);治療后CD8+水平為(27.6±4.1)%、CD4+水平為(38.5±5.1)%、CD4+/CD8+為(1.4±0.2)。孟魯司特組患者治療前CD8+水平為(31.1±3.2)%、CD4+水平為(32.9±5.0)%、CD4+/CD8+為(1.0±0.2);治療后CD8+水平為(23.4±3.7)%、CD4+水平為(43.2±5.0)%、CD4+/CD8+為(1.8±0.3)。兩組患者治療后CD4+水平及CD4+/CD8+均顯著高于治療前, CD8+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 常規(guī)組患者CD4+水平及CD4+/CD8+均低于孟魯司特組, CD8+水平高于孟魯司特組(P<0.05)。結論 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采用孟魯司特治療, 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 提高其免疫功能, 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孟魯司特;支氣管哮喘;免疫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114
支氣管哮喘為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組分及細胞共同參與、誘發(fā)的慢性炎癥性疾病, 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 發(fā)病率極高。相關研究指出[1], 支氣管哮喘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 多經(jīng)過氣管重塑階段、慢性過敏性炎癥、致敏階段。氣道病變具有可逆性、反復發(fā)作性、彌漫性與長期性等特點。本研究分析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采用孟魯司特治療, 對其免疫反應的影響, 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84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其中男51例, 女33例, 平均年齡(41.4±7.9)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孟魯司特組, 各42例。
1. 2 治療方法 常規(guī)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 包括平喘、吸氧、抗感染、化痰等。孟魯司特組于常規(guī)組基礎上予以孟魯司特治療, 孟魯司特鈉咀嚼片(四川大冢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4828)1次/d , 10 mg/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周。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臨床癥狀評分, 未出現(xiàn)胸悶、氣喘等癥狀(0分);有輕微喘鳴等癥狀出現(xiàn), 夜間哮喘癥狀出現(xiàn)導致早醒或憋醒1次(1分);頻繁出現(xiàn)哮喘癥狀, 夜間頻繁憋醒, 入睡間斷(2分);哮喘癥狀反復發(fā)作, 夜間無法入睡(3分)。評估兩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治療前后分別于早晨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 采用堿性磷酸酶法檢測其T淋巴細胞亞群(CD8+、CD4+水平及CD4+/CD8+比值)。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常規(guī)組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為(2.7±0.2)分;治療后為(0.9±0.2)分。孟魯司特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為(2.8±0.2)分;治療后為(0.4±0.2)分。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常規(guī)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高于孟魯司特組(P<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比較 常規(guī)組患者治療前CD8+水平為(30.9±3.2)%、CD4+水平為(32.9±4.9)%、CD4+/CD8+為(1.1±0.2);治療后CD8+水平為(27.6±4.1)%、CD4+水平為(38.5±5.1)%、CD4+/CD8+為(1.4±0.2)。孟魯司特組患者治療前CD8+水平為(31.1±3.2)%、CD4+水平為(32.9±5.0)%、CD4+/CD8+為(1.0±0.2);治療后CD8+水平為(23.4±3.7)%、CD4+水平為(43.2±5.0)%、CD4+/CD8+為(1.8±0.3)。兩組患者治療后CD4+水平及CD4+/CD8+均顯著高于治療前, CD8+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 常規(guī)組患者CD4+水平及CD4+/CD8+均低于孟魯司特組, CD8+水平高于孟魯司特組(P<0.05)。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 其病理生理特點主要為多種細胞、炎性介質參與的可逆性氣道阻塞、氣道高反應, 對患者肺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降低肺通氣功能, 進而出現(xiàn)通氣功能障礙[2]。白三烯為誘發(fā)支氣管哮喘的重要炎性介質, 其致病成分半胱氨酰白三烯存在于哮喘患者氣道中, 可聚集炎性細胞, 并與白三烯受體結合, 進而增加呼吸道血管通透性, 使支氣管黏膜水腫、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引發(fā)各種哮喘癥狀。
孟魯司特為白三烯受體拮抗劑, 是新型非甾體抗炎藥, 可通過與半胱氨酰受體高效結合, 選擇性降低白三烯多肽活性[3]。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采用孟魯司特治療, 可糾正其T淋巴細胞亞群紊亂, 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孟魯司特可抑制炎性細胞激活, 降低淋巴細胞產生介質量, 使T淋巴細胞亞群比例恢復正常, 提高肌體細胞免疫力, 進而顯著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臨床癥狀及肺功能。
綜上所述, 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采用孟魯司特治療, 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 提高其免疫功能, 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苗青, 向莉. Th17細胞在支氣管哮喘氣道慢性炎癥中的作用及其分化調控機制研究進展. 國際呼吸雜志, 2015, 35(7):532-536.
[2] 王展, 潘頻華. 不同樹突狀細胞亞型在支氣管哮喘中的作用. 國際呼吸雜志, 2015, 35(5):365-368.
[3] 扶紅根, 雷后興. 白介素-35與支氣管哮喘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6, 21(1):123-126.
[收稿日期: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