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 胤
喀爾巴阡山、多瑙河、黑海
——羅馬尼亞珍寶演繹璀璨中東歐文明(下)
文/董 胤
圖1 “救世主”之圣母壇木版畫 西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公元1350—1450年 普洛耶什蒂市普拉霍瓦縣歷史與考古博物館藏
圖2 圣壇門“大皇帝之門” 瓦拉幾亞公國作坊制作公元1700—1800年 羅馬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藏
從中世紀到近代早期,羅馬尼亞形成瓦拉幾亞1、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三個公國。在19世紀羅馬尼亞統(tǒng)一以前,這三個公國呈三足鼎立之勢,雖然互為鄰邦,交流頻繁,卻又各自獨立。它們的興衰榮辱是這一時期羅馬尼亞歷史的主要脈絡。
中世紀時期,在現(xiàn)羅馬尼亞境內的特蘭西瓦尼亞、多布羅加、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四個行省的土地上居住著羅馬人。瓦拉幾亞公國由巴薩拉布博格丹一世于14世紀初建立。摩爾多瓦公國始建于14世紀50年代。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將勢力擴張至多瑙河岸,使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先后遭受其擴張政策的威脅。為此,羅馬尼亞的統(tǒng)治者們聯(lián)合起來建立一個武裝聯(lián)盟以有效地抵御奧斯曼帝國的入侵,這種狀況一直維持至15世紀末。盡管他們最終未能使王國幸免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但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一直以來從未真正被奧斯曼人征服,并保留了自治權和自己的政治、宗教機構。16 世紀,特蘭西瓦尼亞的國際地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當時,匈牙利中部地區(qū)被奧斯曼人征服后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特蘭西瓦尼亞也隨之成為附庸于奧斯曼帝國政府下的自治公國。
這一時期,羅馬尼亞文明深受東西方藝術風格的影響。無論是宗教用品,還是世俗生活器物,都受到晚期拜占庭文化、西歐文化、中歐文化、奧斯曼文化和東方神秘主義文化的影響。最終為現(xiàn)代羅馬尼亞文明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因此,我們在珍寶展中可以看到諸多熟悉的元素。圣像與圣像畫
圣像一詞源自于希臘語eikon一詞,是形象、肖像之意。俄羅斯東正教神學家布爾加科夫說:“圣像是一種特殊的教會傳統(tǒng),只不過它不是口頭和文字的,而是以色彩和形象體現(xiàn)的”。2東正教圣像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圣像是指用顏料畫在木板上的基督教形象,包括基督、圣母(圖1)、天使、圣徒和節(jié)日場景的畫像。但考古學、歷史學上廣義的圣像,還包括教堂壁畫、馬賽克、雕塑等。3公元15世紀之前,圣像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在羅馬尼亞的各種場所。
公元16世紀中期之前,羅馬尼亞圣像畫的題材多是神圣人物肖像。起初,圣像畫中僅使用如赭色、濃淡不同的棕色等較少顏色種類,后來色彩才逐漸豐富起來。圣像畫的背景色通常為金色和藍色,金色用于烘托宗教的莊嚴感和神圣感,藍色則用來表現(xiàn)天空、大?;蜃诮谭椧院嫱凶诮桃饩?。16至17世紀是圣像畫藝術的發(fā)展階段,教堂在建設中開始普遍使用圣像屏幃(圖2),促進了圣像畫作品的大幅增加。17世紀末,隨著特蘭西瓦尼亞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圣像畫可被繪制于玻璃上的技術也傳入當?shù)?。?8世紀的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城市地區(qū)的一些藝術家開始以西方圣像畫為范本進行創(chuàng)作,而農(nóng)村地區(qū)的畫家則逐漸發(fā)展了一種具有本土鄉(xiāng)村風格的畫法。
圖3 博揚三聯(lián)祭祀木雕裝飾 西歐晚期哥特風格公元1450—1500年 錫比烏市布魯肯塔爾國家博物館藏
注釋:
1由于相鄰地區(qū)對羅馬尼亞人有不同稱謂:日耳曼人和東羅馬帝國稱其為弗拉赫或布拉克,斯拉夫人稱其為瓦拉赫或沃漯赫,這些稱呼逐漸演變?yōu)橥呃瓗讈嗊@個名稱。因此羅馬尼亞公國也被外國人稱為瓦拉幾亞公國。呂章申主編,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交流系列叢書《羅馬尼亞珍寶展》,47頁,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
2〔英〕布魯斯—米特福德、威爾金森著,周繼嵐譯《符號與象征》,1頁,注釋1,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
3徐鳳林《東正教圣像史》,2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圖4 圣美利求耶像與圣阿爾特米耶像 羅馬尼亞本土風格公元1526年前 多布羅米爾繪 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5(左下圖、右上圖、右下圖)《四福音書》寫本 公元1502年 祭司僧侶斯必利董編撰 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3這件博揚三聯(lián)祭祀木雕裝飾發(fā)現(xiàn)于錫比烏縣博揚福音派教會教堂的閣樓上。祭祀裝飾又被稱為祭壇神龕或祭壇作品,是一種窗扉形狀的木質神龕,它包括主體部分和兩側的雙翼(三聯(lián)畫)或多翼(多聯(lián)畫)部分。從 11 世紀開始,祭壇裝飾成為許多教堂司祭席裝飾的核心內容。祭壇裝飾的制作較為復雜,需要分別掌握繪畫、雕刻、金屬工藝等技藝的多人合力才能最終完成,而復雜的制作過程也顯示出了對宗教的虔誠。這件作品上描繪了《圣經(jīng)》中的11個故事場景,中心描繪的是圣母瑪利亞懷抱圣嬰耶穌坐在寶座上,中心左側上下兩區(qū)描繪的是“博士來拜”,是耶穌降生后東方三博士來朝拜的場面。上面是梅爾基奧,他托舉的罐子里裝有沒藥,象征波斯;下面左側的巴爾薩扎懷抱裝有乳香的罐子,象征阿拉伯;右側加斯帕爾懷抱的罐中裝有黃金,象征印度。右側上區(qū)描繪的是耶穌與圣徒,下區(qū)是希律王聆聽耶穌降臨的預言。左側板共有四區(qū),上面兩區(qū)描繪的是天使報喜,下面兩區(qū)左側為朝圣,右側為耶穌降生。右側板同樣分為四區(qū),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分別描繪的是在圣殿施教的耶穌、天使給牧羊人分享耶穌降臨的喜信、無辜的大屠殺和逃亡埃及。此件作品的特殊之處在于上面所表現(xiàn)的故事場景在時間順序上與《圣經(jīng)》不符,這就意味著畫家并不了解圣經(jīng)故事的規(guī)范順序。
圖6 《世界地理》 克勞德?德?布菲耶爾著 安非羅黑?霍迪尼譯 公元1795年印刷出版 普洛耶什蒂市普拉霍瓦縣歷史與考古博物館藏
教堂壁畫
壁畫是羅馬尼亞中世紀時期繪畫藝術中極具代表意義的畫種之一,其作用主要用于裝飾教堂的內壁。壁畫的分布按層次劃分,用來表現(xiàn)世界的等級和秩序。最上層區(qū)域的壁畫描繪的是基督和圣母的主要生活故事,其次是舊約事件,再其次是反映教會生活的內容,最下層一般是身份不同的單獨個人。
《圣美利求耶像》與《圣阿爾特米耶像》(圖4)是19世紀末從阿爾杰什宮修道院卸下的34幅壁畫中部分片段的自由組合——《武士神壁畫》。這兩尊真人大小的全身像位于最方便教徒們聚集的教堂前廳,是當時人們最為喜歡的武士神題材。人們經(jīng)常祈禱武士神能夠給基督教社區(qū)提供象征性的保護,以抵抗侵略。
書籍與印刷品
16世紀,印刷機被引進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17世紀,印刷機進入摩爾多瓦。起初印刷的書籍多為宗教和禮拜書籍。后來,人們也開始印刷文學、法律、教育和科學類等非宗教書籍。中世紀時期,在現(xiàn)羅馬尼亞境內印刷的禮拜書籍大多圖文并茂,這些彩圖包括裝飾性首字母、小幅插圖、卷首插畫和象征性圖案,書的封皮上都包裹著金銀材質的金屬貼片,并裝飾有宗教場景的圖案。
圣典學著作《四福音書》(圖5)是由斯特凡大公敕令布特納修道院的祭司僧侶斯必利董編撰的,編撰時嚴格遵照《新約》中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的四個福音的順序。其后捐贈給皮亞特拉—尼亞姆茨王宮。
圖7 金花飾 且達德亞下巴爾特窖藏 西歐風格特蘭西瓦尼亞作坊金匠“VR”制作克盧日—納波卡市特蘭西瓦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8 巴洛克風格銀手鏈 西歐巴洛克風格 公元1700—1800年克盧日—納波卡市特蘭西瓦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9 累絲鎏金銀腰帶 西歐洛可可風格 公元1750—1800年克盧日—納波卡市特蘭西瓦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10 鎏金銀禮儀扇 瓦拉幾亞大公謝爾班?坎塔庫濟諾定制 特蘭瓦尼西亞作坊金匠“EV”制作 公元1685年8月2 0日 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11 “八納吉雅”胸飾 公元1520—1521年 白銀、綠色和藍色琺瑯羅馬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藏
《世界地理》(圖6)是羅馬尼亞公開出版的第一本地理類著作。該書由法國歷史學家、地理學家克勞德?德?布斐耶爾(1661—1737)撰著,后被譯成各種文字出版。修道士安非羅黑?霍迪尼以意大利文《世界地理》為底本,將其翻譯成羅馬尼亞語,并在摩爾多瓦公國大主教亞科夫的資助下于1795年印刷出版。本書其中一個章節(jié)簡要介紹了當時中國的歷史、氣候、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以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和民風民俗等。
圖12 柜子 東歐復興時代風格 1622年木匠巴爾托洛美歐?阿布內爾制于特蘭瓦尼西亞作坊特爾古穆列什市穆列什縣博物館藏
圖13 錫比烏皮帶行會寶柜 西歐風格 公元1800年制作錫比烏市布魯肯塔爾國家博物館藏
珠寶首飾
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公國成立后,統(tǒng)治王朝開始出現(xiàn)保有首飾的需要,以此彰顯他們在政治等級階層中的崇高地位,由此推動了與首飾制作相關的貴金屬加工工藝的發(fā)展。自15世紀開始,宮廷周圍開始涌現(xiàn)金銀匠鋪。不過,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大公和富紳們的金銀首飾多數(shù)都購自特蘭西瓦尼亞,這是因為特蘭西瓦尼亞的撒克遜人都是制作珠寶首飾的能工巧匠,他們不但精通拋光和雕刻工藝(圖7),還擅長從歐洲裝飾風格中汲取靈感并將其應用于首飾的裝飾工藝上(圖8),他們甚至發(fā)明了一種將金銀絲細工與琺瑯相結合的特殊裝飾工藝(圖9),稱之為“摩多?特蘭西瓦諾”。自16世紀末,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的大公們開始從西歐的首飾店鋪購買首飾。另一方面,在17世紀下半葉,得益于新加工工藝的引進,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的首飾制作工藝也得到了提高。18世紀的一個顯著現(xiàn)象,便是特蘭西瓦尼亞制作的首飾不再流行,威尼斯店鋪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首飾反而大行其道。
禮拜用品
特拉瓦尼西亞有著豐富的金、銀等貴金屬資源。中世紀的特蘭西瓦尼亞,和禮拜用品(圖10)有關的貴金屬加工行業(yè)非常發(fā)達。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的許多禮拜用品都委托特蘭西瓦尼亞工匠制作,這些工匠既有手藝精湛的撒克遜金銀匠人,也有本土作坊的金銀匠。
圖16 薩克仕服 摩爾多瓦作坊刺繡 西歐作坊紡織 公元1714—1715年 羅馬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藏
圖11這件“八納吉雅”胸飾制作繁復,“八納吉雅”在希臘語中意思是“圣中之圣”?!鞍思{吉雅”原是一種三角形圣餐餅,東正教在祈禱和禮儀時用它來代表圣母瑪利亞,用于“八納吉雅升天”的宗教儀式中。當前,這種宗教儀式僅在羅馬尼亞、俄羅斯以及希臘的阿索斯山修道院還在保持舉行。此儀式通常在修道院的食堂內舉行:當信徒吃完飯后,由其中一位牧師(或修女)高舉“八納吉雅”祈禱并敬獻給圣母瑪利亞,然后分給每位信徒一小塊圣餐餅。“八納吉雅升天”即象征著圣母瑪利亞升天。根據(jù)銘文可知,這件胸飾是由巴爾布?克拉友維斯庫敬獻給比斯特里察修道院的。他是這座修道院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并化名在此做了信徒。1520年至1521年間,他的兒子即瓦拉幾亞公國奧爾特尼亞地區(qū)總督重新修繕了該修道院。
家具
羅馬尼亞在中世紀時期,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的家庭通常使用木材制作床、桌、椅、嫁妝盒、碗櫥和衣物架等家具。雖然羅馬尼亞境內家具的類型大同小異,但15世紀時特蘭西瓦尼亞的撒克遜木匠們開始將彩繪工藝應用于家具的制作,正是這些色彩艷麗的彩繪裝飾讓家具更顯精致奢華,并在特拉瓦尼西亞地區(qū)風靡一時(圖12)?,F(xiàn)在羅馬尼亞境內的博物館中保存了相當數(shù)量的家具,其中以各種彩繪木箱數(shù)量最多,包含了保存衣物的箱子、嫁妝箱、行會中使用的木箱等(圖13)(用來儲藏行會的印章、會徽、資金和相關文件等)。
武器與打獵工具
中世紀,直劍、弓箭、長矛、短柄斧、釘頭等是羅馬尼亞步騎兵常用的武器,后來在奧斯曼帝國的影響下,短劍和彎刀也被引進羅馬尼亞。炮兵的武器主要為可發(fā)射木彈和石彈的射石炮、迫擊炮和火繩槍(圖14)。
圖14 火藥角 近東伊斯蘭風格 疑為巴爾干作坊制作 公元1775—1880羅馬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藏
服飾與絲織物
圖15 圣幛簾 疑為意大利作坊制作 公元1693—1694 細絲絨、白銀鎏金絲 羅馬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藏
中世紀時期,服飾藝術也成為了藝術追求的一個方向,其重點集中在對制作衣物的材料以織物刺繡裝飾的關注上。羅馬尼亞服飾在中世紀時沿襲了拜占庭帝國的傳統(tǒng),以華麗的刺繡圖案為裝飾。此外,刺繡藝術還廣泛用于大公宮廷、教堂、修道院的室內裝飾(圖15),制作奢華的禮拜用法衣(圖16)。織錦則通常用于西歐。
各宮廷服飾的剪裁表現(xiàn)出濃郁的東方韻味,其精美奢華之程度可與歐洲宮廷相媲美。由于原材料的匱乏,當?shù)貎H能生產(chǎn)羊毛、亞麻和大麻材質的布料,這些布料主要用于農(nóng)民和城市居民的衣物制作。精英階層則穿著金線織就的天鵝絨和絲綢衣物,這些衣物都購自弗洛倫薩、威尼斯、大馬士革、阿勒坡等地的服裝名店。
(本文作者任職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責編/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