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英
當前我國正在向經濟新常態(tài)方向轉變,“創(chuàng)新驅動”成為引領新常態(tài)的主旋律。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有一種人際之間良性互動、文明健康的市場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這是確保經濟新常態(tài)健康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礎。然而形勢實難令人樂觀,如近年來我國造假售假之類的事件頻頻發(fā)生、屢禁不止,以致形成了彼此互害的社會風氣。從文化角度看,這類現(xiàn)象的根源可歸結為國人對傳統(tǒng)人際金律和善惡因果觀念的淡忘和漠視。
不可背離人際金律
近些年來,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似乎并沒有大幅度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和人際關系。伴隨著物質產品的日益豐富,人們的煩惱、抱怨、痛苦卻與日俱增。毒奶粉、毒豆芽、毒面粉、假合同、假學歷、假離婚,“毒”與 “假”的新聞報道經常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中。例如近一年來,北京、蘇州、無錫、南京等全國多個城市的學校都先后出現(xiàn)“異味跑道、異味操場”現(xiàn)象,不少學生出現(xiàn)流鼻血、嘔吐、頭暈等癥狀,經媒體等多方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其原因在于跑道原料中包含有毒的工業(yè)廢料和橡膠垃圾、跑道的國家標準太低、有關安全監(jiān)管嚴重缺失等問題。
像這樣造假售“毒”的風氣近年來在各行各業(yè)不斷泛濫,有人甚至撰文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互害型模式,例如:生產奶粉的,將三聚氰胺加到奶粉中賣到農村;種菜的,將農藥超標的蔬菜拿到城里賣;開餐館的,用地溝油給顧客炒菜;賣肉的,將含瘦肉精的豬肉擺在柜臺上……這些有毒素的食品,生產、加工或經營者自己是不吃的,只是拿到市場去換錢的商品而已。而同時一些監(jiān)管部門也未盡到職責,存在執(zhí)法不到位、監(jiān)督力度弱、機制不健全、管理走形式甚至瀆職、腐敗等問題,以致上述害人的做法得以在社會各行業(yè)蔓延,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一種以彼此互害為特征的社會網絡?;蛟S這種互害型網絡尚未覆蓋全社會,但已造成了張三賣假酒李四賣假藥王五造豆腐渣工程之類的惡劣風氣,形成了“你不仁我不義”、“姜太公釣魚,坑你沒商量”這類戾氣心態(tài)嚴重的互害型文化。一些國人因此對國內市場極度失望而轉向國外市場,或專買國外奶粉,或借旅游之機到國外“掃貨”,以求得一點安全感。
互害型文化顯然是以唯利是圖、坑人利己、背棄社會責任感為特征的,在我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tài)、市場秩序應變得更文明的時期,它卻得以滋生蔓延,這很值得反思。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從倫理學上說,這是一種貪婪無恥、背離人際金律的“毒”心,正是這種貪婪之毒導致了產品之毒,進而把本應和諧互利的人際關系變成了互害關系。
人際金律是東西方文明都認同尊崇的具有普適意義的基本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在儒家來說即孔子所說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浇獭妒ソ洝分械恼f法是:“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別人。”顯然,人際金律要求人們凡事要考量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不能把個人的利益和快樂建立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體現(xiàn)著將心比心、待人如己、感同身受的平等之心,對人忠誠、推己及人、愛人如己的利他之心,以及寬容忍讓、自律自制、誠信友善等美好的德行,因而構成營造和諧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石。
但這些正是根除互害型文化最有效的方法?;ズπ臀幕瞥绲那∏∈侨穗H金律的反面:己所不欲,強加于人;己之所好,勿施于人。這是一種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邏輯,類似于動物界中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在這種邏輯下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平等信任、關心尊重、盡責互利、和諧共贏的關系,存在的惟有敵對利害關系,以及嫉妒、攀比、猜疑、防范、算計、利用等惡劣心態(tài),社會公德、契約承諾、規(guī)章制度在利害關系面前統(tǒng)統(tǒng)被踩在腳下。如此極端自私的心態(tài)在社會上普遍存在,毒產品現(xiàn)象得以滋生和泛濫就不奇怪了。
善惡因果律是支柱
使得當今一些人寧愿信奉自私害人法則也不認同人際金律的原因,一是不知其然,二是不知其所以然,而后者更重要。構成人際金律所以然的理由,就在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所謂善惡是就人際間的利益關系而言的,善就是對他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如此待人就會導致他人也會如此待你,此即善有善報,而惡有惡報正相反。不認同人際金律實際上是因為不信善惡因果律,因為不信因果,做事就會放縱貪欲、有我無人、目無法紀、沒有底線、巧取豪奪、為所欲為,從而造下種種損人利己、擾亂社會安定的惡業(yè)。可以說,不信因果是導致社會不安定的重要思想根源。
善惡因果律是在東西方文化中影響極廣泛的社會道德法則,有學者稱其為同類相應法則,即“如是因生如是果”,或俗話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釋道諸家都明確肯定善惡有報的因果律,如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反過來說:害人者人恒害之,辱人者人恒辱之,也如孔子說“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孔子家語》)。還有,佛教《華嚴經》說“一切諸報,皆從業(yè)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百業(yè)經》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yè)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易經》說“無往不復”,《道德經》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其道好還”,《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等等。正像牛頓反作用力定律是物理世界的支配定律一樣,善惡因果律可說是人倫世界存在的反作用力定律,人類社會無數感恩報恩故事證明了這一法則,如我國歷史上就有韓信一飯千金、晉文公退避三舍、歧下野人救秦穆公、桑下餓人救趙盾等故事,至于作惡遭報應的實例更是數不勝數。
當然,有人會舉出現(xiàn)實中一些好人不得好報、造惡者享福的現(xiàn)象,但這并不能證明善惡因果律不成立,只是反映出因果現(xiàn)象的錯綜復雜性,有專家稱之為“錯置的因果關系”。例如,張李二君是鄰居,感情頗好,彼此見面都打招呼,但有一天張君問好時卻遭到李君的惡眼和不理睬,但不能因此推斷好心不得惡報,其中可能有隱情:如李君早上與太太吵了架,一股惱氣都發(fā)泄在張君頭上,過不多久,李君心中一定會后悔不該對張君無禮,那時李君心中的歉然才是張君善意的真正果報,其惡眼無禮則屬于另—重因果關系。至于有人以親眼見不到果報為理由來否定善惡因果律,也是一種片面武斷的態(tài)度。須知世上有許多東西親眼見不到也不等于不存在,科學上還有許多難解之謎需要探索,而且我們更應關注善惡因果說的社會價值,較之世人因不信因果而作惡犯罪,將善惡因果律作為信仰或行為準則,顯然有著難以替代的防非止惡、導人向善、安定社會的重要意義。
行善積德來獲福
驅使一些人造假售“毒”的動機,不外乎想要發(fā)財獲福、消災轉運,但他們走的卻是一條違背因果律、徒惹外禍、自損福報之路。所謂福報,其實是一個人行善積德而獲得的善報,包括人的家庭、相貌、身材、天賦、財富、名聲、健康、壽命等。如《易傳》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笨梢哉f,行善積德才是確保人們發(fā)財獲福、利人利己的通途。為此,人應遵循善惡因果律,在身口意方面嚴格做好因果取舍。
篤信因果,因善法正。善惡因果律是人際金律的支柱,人要恪守道德法則就不能不信因果律。現(xiàn)實中許多造假售假的壞事往往都是因為事主不信因果造成的,驅使一些知法懂法的高官高管們在財色誘惑面前如飛蛾撲火般前仆后繼的原因,也在于他們不信因果,存有僥幸心理。但報應是無情的。古人云: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独銍澜洝吩疲阂虻夭徽妫庥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因小果大的現(xiàn)象,由因到果可能如幾何級數般發(fā)展。因此,人要獲得圓滿幸福的善果,凡事之前多考量因果,有助于明辨是非、守住底線,保持動機和手段的正當。
積善祛惡,防微杜漸。《易傳·系辭》中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币蚨鹨陨菩《粸椋鹨詯盒《鵀橹?。尤其應重視在心中存善去惡,若只重積功累德、不重祛除惡因,往往會使人放縱小錯小惡,埋下禍根。一些身居高位者正是因為放縱小貪而漸成大貪,盡管因其福報庇佑暫未受罰,但隨其惡業(yè)的積累和福報的折損,惡報終將來臨,正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常作反省,懺除惡業(yè)。由于人要受到本身及外界種種因素的影響,意識上各種貪嗔癡嫉妒等煩惱時有起伏,因而人有時難免要做出一些錯事甚至壞事,對此,養(yǎng)成經常反省懺悔、對治惡念煩惱的好習慣是十分必要的。按傳統(tǒng)善惡因果律,人做了惡業(yè)不懺悔果報會愈來愈重,而懺悔則是阻止乃至根除惡業(yè)的惟一之路,如佛教云:彌天大罪,一懺即消。若能誠心懺悔,重業(yè)也會轉輕。
多行布施,廣種福田。按傳統(tǒng)因果觀念,人的富貴、智慧、長壽、健康、安寧、善終等福報都源自于相應的布施,舍得愈多,福報愈大。人行施舍就像是在“宇宙銀行”中投資,必得連本帶利的善報。因而人要獲福,就應廣行施舍、積功累德,尤其應重視關心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在工作上也要多付出少算計、多奉獻少攀比,如此廣種福田必能收獲大福,或是“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