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最近在讀凱文·凱利的《必然》,這本書比《失控》更加落地。他提出了很多新興互聯網的特征,其中第三章講的是Flowing(流動)。他認為因為信息的流動性加強,所以可復制性也隨之而來,免費不可避免。但有8種“比免費更好的特征”會是未來能夠產生商業(yè)價值的點,而且不會因為可復制性就減弱,反而會因為可復制性而加強。
1.Immediacy,比別人早得到的權利、時效性——雖然能免費看,但我想早看到。有的產品或者服務,早得到意味著能夠早享受,有時候可以比別人先行一步,有時候對粉絲來說等不起,有時候甚至是高貴的象征。
2.Personalization,差異化服務——雖然能免費關注信息和接受服務,但我想要針對自己的、更個性化的信息或服務。到處可見的推薦系統(tǒng)就是最基本的一種形式。
3.Interpretation,就是售后服務、技術支持,或者說增值服務——我雖然能免費使用和體驗,但我想要更好、更多的服務。比如,KK在書中提到的是美國比較常見的醫(yī)藥和基因測序的服務,雖然購買的花費正在變少,但后續(xù)的支持和維護將會是主要的付費環(huán)節(jié)。
4.Authenticity,品質保障、體驗保障——我雖然能免費獲得糟糕的體驗,但我愿意付費獲得更優(yōu)質的體驗。過去大家也習慣用免費軟件,但現在不同了,大家愿意在某些虛擬物品上付費獲得VIP的身份,能使軟件的質量得到保障。
5.Accessibility,更容易獲取和使用——我雖然可以免費自己整理和存儲它們,但我更希望隨時隨地方便地獲取它們。許多云端的服務和各種訂閱的服務,都是針對這一點。
6.Embodiment,實體化,或者說免費內容的周邊——我雖然可以免費享受他們的服務,但我想看到和感受真實的他們。我們可以理解成免費服務延伸出來的各種周邊經濟。比如,電競游戲是免費的,但看現場的Dota比賽就需要買門票。
7.Patronage,打賞、贊助——我雖然可以免費成為他們的粉絲,但我喜歡能夠付費表達我的贊賞和喜愛。如果說實體化是粉絲經濟的一個側面,那打賞和贊助就是真正從粉絲的喜愛中創(chuàng)收了。
8.Discoverability,可發(fā)現性,或者說引導、推薦、發(fā)現——我雖然可以免費自己篩選信息,但我希望能夠付費讓別人幫我篩選和推薦。這是嫁接在免費服務之上的。新聞、視頻、音樂都是免費的,但在這么多海量的信息里面,發(fā)掘出真正對“我”有價值的信息,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