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洪濤
摘 要:從思辨性話題的選擇應貼近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生活實際、思辨性話題的設計應有利于初中思品課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思辨性話題的處理應成為激發(fā)學生道德踐行的動力源、思辨性話題的討論應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四方面,對初中思品課思辨性話題進行研究,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巧用思辨性話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并內(nèi)化為學生自覺的價值追求和道德踐行。
關鍵詞:學生;思辨話題;道德內(nèi)化;道德踐行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10-01
初中思品課教學應以思辨性話題為載體,通過思想矛盾的沖突與斗爭,使學生逐步學會道德推理、判斷與選擇,不斷走向道德成熟。
一、思辨性話題的選擇應貼近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生活實際
在蘇人版八上“三思而后行”的教學中,教師選擇了“四川達州老人摔倒事件”的新聞材料。選擇這樣的教學案例受到了部分教師的質疑,他們認為不應該讓未成年學生面對這樣的兩難選擇。而這位教師認為,我們不能因為具有較強思辨性的材料對于成年人來說都是難以選擇的,就避開這樣的教學案例。因為這樣的情境案例是真實存在的,是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可能碰到的,它是貼近學生生活,緊跟時代節(jié)奏的真實案例。通過對這樣的話題的分析,才能真正解決學生內(nèi)心的困惑,才最有可能促使學生道德判斷能力與其實際的道德行為相符,才能激起學生道德踐行的自覺性。
二、思辨性話題的設計應有利于初中思品課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價值觀目標是初中思品課的核心目標和靈魂,在思品課教學中忽視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初中思品課存在的合理性。新課標強調(diào)在教學中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健全人格,提高道德素質是初中思品課的本義。在“三思而后行”的教學中,面對以上思辨性話題,學生已經(jīng)在道德判斷上產(chǎn)生了困惑:面對摔倒的老人到底該不該扶?如果處理不當,學生在今后面對這樣的道德抉擇時,就會選擇逃避和不作為,這顯然是與我們初中思品課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一思辨性話題精心設計,進行層層剖析,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最終才能達成初中思品課教學的價值觀目標。
三、思辨性話題的處理應成為激發(fā)學生道德踐行的動力源
在“三思而后行”的教學中,學生看到以上新聞事件中好心幫助他人反而受到誣陷的情況,在道德判斷上就產(chǎn)生了困惑:一方面,助人為樂、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正義與良知的體現(xiàn),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我們應該施以援手;另一方面,助人為樂的代價是不但不能受到贊揚,反而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給家人帶來麻煩。那今后自己遇到摔倒的老人,還該不該扶呢?針對學生以上的困惑,需要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在思考討論、甚至是爭論中去辨明觀點,最終解決這一思辨性話題。為此,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如果你是當事人小云,看到蔣老太摔倒,聽到老太讓你去扶她時,你考慮的因素有哪些?你會怎么做?”由于受教學案例中小云助人為樂不但沒能受到贊揚,反而給自己帶來壓力和給家人帶來麻煩這一結果的影響,學生考慮到幫助老太可能帶來的風險,所以除少部分學生選擇尋求大人幫助和報警外等積極行為外,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走開和只當沒看見等消極行為。緊接著教師用以下問題追問:“你明知應該去幫助老太而選擇了走開,你內(nèi)心會是什么感受?如果摔倒的是你的親人,你希望有人幫助你的家人嗎?如果他人也像你那樣走開,又會給你的家人帶來怎樣的后果?”這樣,通過層層設問,就把學生帶入到了一個道德問題的思辨中,就逼著學生通過思想矛盾的沖突與斗爭,去學著推理、判斷與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接著再問:“那有沒有方法既可以幫助老太又可以保護自己呢?”有前面問題的鋪墊和引導,學生馬上就想到了可以選擇報警、向路人求助、尋找證人等方法。這樣,在這一思辨性話題的處理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情境的不同發(fā)展階段,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思想矛盾的沖突與斗爭,逐步學會進行道德推理、判斷與選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如何去“三思而后行”,如何“見義勇為、見義智為”的方法,又提高了道德判斷與選擇的能力,可以激發(fā)他們進行正確的道德踐行。
四、思辨性話題的討論應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在以上思辨性話題的討論解決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意見相左甚至激烈爭辯的場面。比如,有些學生仍然會堅持不能去扶老人,對于這些與教學目標不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的這部分學生的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挖苦、諷刺、看低他們,而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提高思想認識。教師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在課堂討論中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所有學生都能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在爭論中去發(fā)展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促使其選擇恰當?shù)牡赖滦袨椤?/p>
五、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巧用思辨性話題,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討論、甚至爭論,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并內(nèi)化為學生自覺的價值追求和道德踐行。
參考文獻:
[1]唐福軍,雍艷瓊.思想品德課教學“五字訣”[J].寧夏教育科研,2010(03).
[2]王金明.反思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