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四川的蘇東坡、杭州的王安石、山西人司馬光在朝堂之上如何交流?元朝、清朝的外族皇帝如何聽取漢人大臣的奏對?古代朝廷解決這些語言交流問題時,采取的是什么辦法?
每個朝代都有普通話
現代中國因為推行了普通話(臺灣地區(qū)稱為“國語”),人們可以在同一個語言平臺上進行交流,方言對大眾交流的影響正在弱化。
但在古代,我國的疆域之內有著多種民族語言,而漢語更是一種多方言的語言,用“南腔北調”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那么,在古代,當來自四川的蘇東坡、來自杭州的王安石、來自山西的司馬光這些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人聚集在“宋朝政治局”時,他們用何種語言交流?當滿洲人的皇帝坐在太和殿的寶座時,他們又是怎樣聽取漢人大臣匯報工作的?
其實,古代也有普通話,古代稱之為“雅言”“通語”?!把拧庇枮椤罢保把拧焙汀跋摹眱勺止乓粝嗤?,雅言就是夏言,西周王都一帶是夏地,王都之音被認為是正音,所以,夏地的語言就成了當時的通用語。
據史載,魯國的孔子給門生傳授《詩》《書》等儒家經典時,即用“雅言”。司馬遷在《史記》里說孔子的弟子三千,如果孔夫子操著一口山東話,那估計很多來自各個諸侯國的學生都聽不懂他講課,即使孔圣人的講義再精辟,對學生來說也如天書一般。
自從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朝廷內執(zhí)事官員的地域情況就比秦以前諸侯國時更為復雜,東西南北各地都有,若各地官員都用自己的方言議論朝政大事,那勢必無法溝通。
可以推斷,每個朝代都有共同語作為“鵲橋”溝通各方言區(qū)的人。而共同語的基礎語音,一般以王都所在地的語音為準,近水樓臺先得月,人情事理使然。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陽讀書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唐朝以洛陽雅音為標準音,宋代國語仍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
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主要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漢語語音——北平音為標準音并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qū)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qū)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官話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
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聽不懂官話不許考科舉
滿清入關后,逐漸漢化。到雍正皇帝時,其漢化水平已很高,但他仍聽不懂福建、廣東省官員的方言,于是,公元1728年,雍正下了一道旨,設立“正音書館”,在全國推行北京官話。
他諭令福建、廣東兩省推行“官話”,并規(guī)定“舉人生員鞏監(jiān)童生不諳官話者不準送試?!币馑际牵x書人若聽不懂官話,不會說官話,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自此,官話開始有了朝民間普及的趨勢。
一個滿族皇帝破天荒地下了一道推行漢語普通話的上諭,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上諭頒布后,閩粵二省的各個郡縣普遍建立了“正音書院”,教授官話,凡是走讀書、考試、當官之路的讀書人都要懂得官話。
雍正帝的“推普”上諭不可謂沒有遠見,“推普”措施似乎不可謂不力,然而收效甚微。據史載,上諭下達后,起初各地方都很認真,但地方官都視此為不急之務,日久就都頹廢了,至嘉慶、道光時,福建僅存邵武郡城一所還在施行,而廣東則已聞所未聞了。
“推普”上諭盡管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但還是有一些積極作用和影響。作為“推普”的首倡者,雍正帝為后來的張之洞等提出“官音統(tǒng)一天下語言”的思想和舉措奠定了基礎。
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等為清廷制定《學務綱要》指出:“中國民間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語,辦事動多扦格,茲擬官音統(tǒng)一天下語言,故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中國文一科內附于官話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以用《圣諭廣訓直解》一書為準?!睆堉吹热说摹巴破铡彼枷腼@然繼承和發(fā)展了雍正帝“推普”上諭的精髓,并加以發(fā)展。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
清末朝廷奏事還是需要翻譯官
但是,官話沒那么好學,而且,許多官員大多要去地方為官,各地不懂官話的自然占大多數。據說清朝有個捐官(由捐納資財糧米而換得的官)不懂官話,到任后,拜見上司寒暄數語,便聊了起來。
上司問道:“所治貴地風土(指自然環(huán)境和習俗)如何?”
捐官回答:“并無大風,更少塵土?!?/p>
問:“春花(指一種魚苗)何如?”
答:“今春棉花每畝二百八?!?/p>
問:“紳糧(指官糧)何如?”
答:“卑職身量,足穿三尺六?!?/p>
問:“百姓何如?”
答:“白杏只有兩棵,紅杏不少?!?/p>
上司強調說:“我問的是黎庶(指黎民百姓)。”
捐官仍一本正經地相對:“梨樹甚多,所結果子甚少?!?/p>
上司再次提醒說:“我不是問什么梨杏,我是問你的小民?!?/p>
捐官趕忙站起來道:“卑職小名狗兒。”
上司圍繞民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捐官因不懂官話,答非所問,笑話迭出。
到清末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召見地方官員時,為了溝通方便,不得不打破歷來關于“室內除了軍機大臣以外不得有閑雜人等”的規(guī)矩,允許從領侍衛(wèi)內大臣中挑選一人隨同朝見,以充當翻譯。
現代意義上的普通話,是清朝末年學者朱文熊提出的。他在1926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并且注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后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為“官話”就不那么合適了,于是,那時候的普通話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國語。不過“國語”這個名稱當時爭議很大,包括瞿秋白在內的很多人都反對過。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非常關心漢字改革工作,不僅使“普通話”有了嚴格的內涵與規(guī)范,而且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文字改革的一項任務。
(摘自《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