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禾
2016年初,受機關委派,我到了東北一國家級貧困縣掛職副書記,代表中央機關主推定點扶貧工作,雖然曾經(jīng)有在基層工作的經(jīng)歷,但畢竟時過境遷,要以掛職的編外身份去推動精準脫貧,還真需要一點真功夫。所幸這么一段時間來,我與這里的干部群眾相處融洽,工作也頗有起色。作為掛職干部,我的主要感受有三點。
放低身段才能融得進
基層干部對中央機關處長心態(tài)復雜,既希望主動接觸,混個熟悉,以便在工作上能夠幫著找中央、省城的關系,協(xié)調(diào)項目和資金落地。另一方面,基層干部又不敢過于接近我們這些從北京來的同志,怕咱了解得太多,擔心我們向上級打小報告,挨了批評,甚至受到處分。
對此,組織部門在干部會上宣布我任職時,我就承諾我是來學習和服務的,只幫忙不添亂,只提醒不批評。
平時,一些干部常主動為我讓路。見此情狀,我往往后退一步,讓他們走在前面,正所謂水低成海,人低成仁。就這樣,在較短時間內(nèi),許多同志遇到工作上的事,也會主動敲我辦公室的門了。
當然,放低身段并不是不堅持原則,更不是一味打太極、和稀泥。一次常委會研究處理一光伏項目群眾阻工問題時,有的主張強行開工,對漫天要價、不支持的少數(shù)群眾采取強制措施。我旗幟鮮明地反對,并提出凡是項目涉及到安全穩(wěn)定、生態(tài)環(huán)保等紅線的,一律要慎重,待問題基本解決才能施工,得到了常委會的采納。
撲下身子才能受人敬
一些掛職干部到一個地方任職,開始往往躊躇滿志,想大干一場。但當面對實情不熟悉、干部群眾不太支持的窘境時,又一泄千里、萎靡不振,坐在辦公室找不著北,這是典型缺乏基層工作經(jīng)驗的表現(xiàn),是不可取的。
幸虧我曾長期在基層工作,知道推進工作不像中央機關寫文章,只有扎扎實實干幾件事,才能得到干部群眾的認同。
我剛來不到一個月,發(fā)改部門就想借我們中央機關的力量,到國家部委協(xié)調(diào)一旅游公路改建項目,在了解該項目符合國家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已納入省里項目籠子。具備啟動條件時,我立即向在部委工作的老鄉(xiāng)打聽情況。
當?shù)弥醒胪菩泻喺艡?,此類基礎設施項目已切塊下放到省一級廳局審批后,我立即通過省委相關同志,幫助推動省廳將該項目納入今年動工的籠子,使沿線群眾提前受益。
當然,需要中央機關出面的,我也給發(fā)改部門表態(tài),只要符合國家鼓勵發(fā)展的項目,有利于扶貧攻堅,具備申報條件的,一定爭取機關領導支持協(xié)調(diào)。
從嚴要求才能走得穩(wěn)
掛職干部到基層工作,一言一行不僅反映自身的素質(zhì)和形象,也直接關系到中央機關單位的形象。
據(jù)某基層干部講,有位大領導去他們那兒,一起聚餐時說,“你們這的茶壺真不錯?!边@是啥意思呢?當?shù)刳s緊讓備了幾個大師作品。大領導又在某文博單位看到一副晚清名人對聯(lián),眼前一亮:“這位是大官,也是大儒,真是好字,咱們這兒還有嗎?”領導這話又是啥意思呢?該怎么辦……
作為掛職干部,我們最好頭腦清醒一點,自己的興趣愛好也不妨藏著掖著,何必讓人“一覽無余”?你就是再喜歡什么紫砂壺啊名家字畫啊,也都悠著點,克己忍耐總沒有錯。
不是說你一定會明目張膽地明拿暗索,關鍵是如果有人用心良苦地投你所好給你設局,你能不能把持得???能不能說得清楚?升官發(fā)財兩條道,心理失衡難做官。想想曾國藩吧,他老人家官比咱做得大,可他吃飯一葷兩素一湯,沒有酒,來了客人,酒也要上街零沽。
人情往來,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和“分寸”。像平時與干部群眾聊天,就要注意盡量不說單位工作的事,更不可涉及機密與絕密類信息。唯如此,才能給人溫而厲之感,工作才好開展。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