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靜 張帝
摘要:生物資源以其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對人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類生活生產必不可少的資源。但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利用生物資源以及環(huán)境質量的下降加之氣候的多變,生物滅絕速度在逐步加快。然而克隆技術有望使滅絕生物復活。
關鍵詞:克?。簧镔Y源;滅絕
中圖分類號:F426.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1
一、引言
從2000年施瓦辛格的電影《第六日》到邁克爾.貝2004年導演的《逃出克隆島》,再到藍色巨人《阿凡達》以及2013年的《侏羅紀公園》,科學家在恐龍化石中找出的DNA并且成功復制一群恐龍的神話,神奇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無限的遐想,人類對克隆技術的癡迷程度可見一斑。
二、研究背景
外國媒體稱,目前地球正處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過程中,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速度快了大約1000倍。研究表明,自1900年以來,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速度比先前加快了100多倍。迄今為止尚存的1100萬個物種中只有大約200萬個被科學家整理出來,研究人員擔心,很多物種可能會來不及得到自己名字、被人類發(fā)現就消失了[1]。
總的來說,每次大規(guī)模滅絕事件都使地球減少96%的物種。目前,每四種哺乳動物中就有一種滅絕的危險,41%的兩棲動物面臨消亡[2]。
三、世界和中國已滅絕的部分動物物種
世界已滅絕的動物有:原牛、隆鳥、大海雀、西非獅、北非獅、擬斑馬、太平洋管舌鳥、小笠原鴿、旅鴿、白狼、巴基斯坦沙貓、亞洲獵豹、格陵蘭馴鹿、馬里恩象龜等。中國已滅絕的動物有:中國犀、中國豚鹿、臺灣云豹、異龍鯉、彩鹮等[3]。以幾種動物為例了解一下它們的特征、資源利用以及滅絕原因。
旅鴿外貌形體像斑鳩,其肉味鮮美,而且鴿蛋的營養(yǎng)價值極高,它漂亮的羽毛還可以做裝飾品和工藝品。但是由于人類對森林的濫砍濫伐使得旅鴿失去了原有的棲息地,而且旅鴿被大量獵殺。旅鴿因為肉味鮮美,成為農貿市場上搶手的商品,于是旅鴿滅絕。
中國犀軀體粗笨,四肢很短,頭部較龐大,還有生于頭兩側的小眼睛。其中犀牛角作為很珍貴的藥材,而且犀牛的皮和血可入藥,它與象牙一樣可以用來雕刻制成各種精美的裝飾品,它由于官兵狂殺濫捕而滅絕。
四、克隆技術讓滅絕生物“復活”
如今,研究人員不僅能很熟練地從動物標本上提取DNA,重新塑造基因,還能讓動物的任何一個細胞轉化為胚胎細胞。借助這些技術,各種試圖復活滅絕動物的活動在世界各地展開。比如在北半球,韓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正嘗試復活猛犸象;在南半球,科學家成功復活袋狼基因。
(一)首次克隆滅絕動物
前不久,英國《獨立報》報道了西班牙科學家成功克隆出布卡多野山羊,而該物種于2000年已滅絕。不幸的是,這只剛出生的羔羊僅在世存活約7分鐘就死去了,但克隆滅絕動物的首次試驗成功對以后的科研有了一定的指示作用,意義非同凡響,這樣一來許多瀕臨滅絕和已經滅絕的動物很可能可能將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甚至猛犸象和恐龍也有望復活。
(二)克隆滅絕動物的研究仍在繼續(xù)
日本的科學家們在克隆技術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他們使用來自-20度冰箱里保存了16年之久的冷凍小鼠尸體上的細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健康的小鼠[4],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使用了與克隆羊多利的技術,但增加了一些克隆步驟。通過該次研究,也使科學家們更加相信在未來我們或許可以使埋藏在永久凍土帶中的動物得以復活。
(三)體細胞克隆復活滅絕物種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經報道過,澳大利亞科學家正在實施一項名為“拉薩路”的研究項目,以克隆技術為基礎,他們利用保存在博物館的冰凍標本復活已經滅絕的胃育蛙[5]。經過長達5年的實驗,他們已經讓一些卵子發(fā)育成早期胚胎。雖然這些胚胎并沒有存活,但結果顯示,其細胞中與已經滅絕的胃育蛙所含的遺傳基因大致相同。
五、克隆滅絕生物引爭議
美國俄勒岡地區(qū)靈長目動物科研中心不斷發(fā)現,克隆動物死于很多不為人知的原因。他們還發(fā)現,該中心克隆的牛、羊胎的約一半胎兒有缺陷,其中還有很多都胎死腹中,或出生后不久就死亡,免疫系統有嚴重的缺陷。
復活已滅絕動物的目標已近在眼前,與此同時,科學界內部卻開始了一場大討論。
(一)反對“復活論”
反對“復活論”的科學家們認為,目前我們身邊有許多動物正面臨滅絕,如果投入大量時間、成本去復活已經滅絕的生物,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而且當務之急是拯救那些即將滅絕的動物。倘若復活滅絕動物成功,它們能否適應新環(huán)境、是否會對其他物種造成威脅?而且克隆技術條件有待完善這都是限制克隆滅絕動物的進展。
(二)支持“復活論”
支持復活瀕危動物的學者認為,讓滅絕物種獲得重生是人類的職責,而且我們的技術和方法都比較先進,復活生物也能帶來諸多好處,比如,有助于研制新型生物藥品,或為解決科學問題做出貢獻。
六、結語
不論是復活滅絕物種,還是保護存在的生物資源,爭論雖然存在,但對于生物資源來說,克隆滅絕動物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而且還可以為科研做出貢獻。我認為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克隆滅絕生物這件事。
參考文獻:
[1]王祖望,蔣志剛.我國生物資源現狀及持續(xù)利用對策[J].科學導報,1996.
[2][3]戎嘉余,黃冰.生物大滅絕三十年[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4.44(3):377-404.
[4]林振山,汪曙光.棲息地毀壞與動物物種滅絕關系的模擬研究[J].生態(tài)學報,2002.22(4).
[5]李秀婷,曹菲.克隆技術有望“復活”滅絕物種胃育蛙[N].科技能見度,2013.A(12).
[6]張業(yè)勤.生物信息學在搜索水稻新基因及其功能預測中的運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3).
[7]姚學勤,薛沖,劉志敏.PCR克隆新基因策略研究進展(英文)[J].生物技術通訊,2005(05).
[8]李鑫,章濤.新基因的克隆策略和方法[J].海峽藥學,2004(03).
作者簡介:于強靜(1992–),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環(huán)境與規(guī)劃學院,2013級本科生,自然地理與資源環(huán)境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