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 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中華文化中既是倫理學(xué)概念,又是個人的行為準則?!靶ⅰ笔侨寮宜枷氲闹匾懂牐墩撜Z》中多次提到孝,本文從《論語》原文出發(fā),對《論語》中“孝”的內(nèi)涵、“孝”的標準及“孝”觀念的當(dāng)代價值進行了探討,認為“孝”在《論語》中是涵養(yǎng)德行的必修內(nèi)容、好的從政者必備的素質(zhì)、仁之根本,是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chǔ),要做到“孝”需不違背禮、繼承發(fā)揚父母的遺志、愛護自己的身體、用“心”侍奉父母,當(dāng)下倡導(dǎo)“孝”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論語》 “孝” 當(dāng)代價值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中華文化中“孝”既是倫理學(xué)概念,又是個人的行為準則?!靶ⅰ钡挠^念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疇,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孝,有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對《論語》中的“孝”進行了闡釋,本文結(jié)合《論語》原文,參考了一些學(xué)者的觀點,對《論語》中的“孝”觀念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了《論語》中“孝”的內(nèi)涵、標準及其觀念的當(dāng)代價值,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論語》中“孝”的內(nèi)涵
(一)孝是仁之本,是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chǔ)
儒家認為孝是行仁的根本。《論語·學(xué)而第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①2認為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實踐孝悌之道,保持心性的溫厚純良,從日常生活做起,侍奉父母,尊敬兄長,言行舉止自然合情合理,不至于有冒犯的行為和不良的傾向。這樣的人自然也就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人人都這樣做,社會自然也就和諧了。古代中國一直到西周都是宗法社會,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嫡庶來組織、統(tǒng)治社會。管理家族最好的方法是樹立孝悌、仁慈和禮讓等道德觀念,有這樣的精神指引,家庭就會和睦。社會關(guān)系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組成的,把這種精神,推己及人,家族和家族之間也就和諧了,這樣一來,整個社會就和諧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之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族,管理好家族才能治理好國家,然后才能天下平,這是層層遞進的路徑,而最基礎(chǔ)就是做到孝悌。
(二)孝是好的從政者必備素質(zhì)
儒家積極入世,談道德不僅僅談道德,更多的是談?wù)?,談從政之道。孝作為最基本的德行,在孔子看來推行孝于天下就是為政。《論語·為政第二》: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①21孔子引《尚書》的句子,認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并且把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就是從事政治。
與此同時,要想把政治工作做好,得民心,也一定要孝?!墩撜Z·為政第二》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雹?1統(tǒng)治者如果做到孝慈,老百姓就會上行下效忠誠于自己。這樣的論述,《論語》中還不止一處,《論語·學(xué)而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雹?一個人,尤其是為政者,如果能夠做到慎終追遠,孝親仁厚,以身作則,自然會得到百姓的認同,上行下效,仁孝之風(fēng)就會形成,天下因此也就“民德歸厚”了。
(三)孝是涵養(yǎng)德行的必修內(nèi)容
中國傳統(tǒng)觀念,百善孝為先,孝是基本的德行,也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②把孝作為德行的根本?!墩撜Z》中沒有直接提出這句話,但是在《論語》中,談到什么是 “士”的時候,孔子談到了一條標準。《論語·子路第二十》“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雹?57在宗族鄉(xiāng)黨之間踐行孝悌就可謂之“士”。事實上,儒家把孝作為修身必備的基礎(chǔ)?!墩撜Z·學(xué)而第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①5把竭盡全力侍奉父母作為一個人是否有學(xué)問的標志。在孔子看來,最好的學(xué)習(xí)就是提升自我修養(yǎng),而提升自我最基本的是要是做到孝悌,要在生活中去實踐。《論語·學(xué)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xué)文?!雹?把“學(xué)文”作為踐行孝悌、謹信等修養(yǎng)之后,行有余力再做的事情,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道德實踐的看重,而道德實踐中他把孝悌放在了第一位。
二、《論語》中“孝”的幾條重要標準
(一)不違背禮
《論語·為政第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雹?5孟懿子,仲孫氏,魯國大夫,三家之一。當(dāng)時,仲孫氏、叔孫氏、季孫師三個大夫之家,經(jīng)常使用魯公諸侯之禮,違背禮制。因此,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就告訴他“無違”,并不是不違背父母的想法,而是指不違背禮。僭越禮法,陷親于不義,孔子認為不孝。在孔子那里禮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活人有活人的禮,死人有死人的禮,違背禮對活人而言是不對的,而活著的人在喪葬、祭祀等方面給予了死人不符合禮的待遇也是對死者的不敬。
(二)用“心”侍奉父母
贍養(yǎng)父母,天下通行,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標志,但是這和孝還是不同的?!墩撜Z·為政第二》:“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①15在孔子看來,孝敬父母不僅僅是在物質(zhì)方面滿足父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內(nèi)心的敬意,如果僅僅養(yǎng)活父母卻對父母沒有尊敬,那和養(yǎng)活犬馬沒有什么區(qū)別。與此同時,表現(xiàn)在態(tài)度上也要溫和,不能對父母擺臉色?!墩撜Z·為政第二》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①16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如果僅僅只是為父母承擔(dān)了一些勞動,有好吃的先給父母吃,這是不夠的。試想一下,如果哭喪著臉給父母送去再多的東西,干再多的活,大概父母也不會高興。
(三)愛護自己的身體
儒家認為愛護自己的身體也是孝順的一種方式,《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卑褠圩o自己身體作為孝的起點。《論語·為政第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雹?4關(guān)于這句話,一直有多種理解,我認為在這里孔子想表達的是天下的父母最擔(dān)憂的是子女的健康,所以愛護自己身體就是孝。《論語·泰伯第八》:“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①90曾子一向主張愛護身體的孝道,年老病重,垂危之際,都要讓侍奉在身邊的弟子檢查自己的手足四肢,并引用《詩經(jīng)》的話表達自己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的態(tài)度。在儒家看來,子女的形體、生命來自于父母,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因此,愛父母就要愛自己,要珍惜自己的身體,涵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不能做無意義的殘毀和沒有必要的犧牲。
(四)繼承發(fā)揚父母的遺志
《論語·學(xué)而第一》: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雹?“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在《論語》中被兩次提到。楊伯峻先生解釋為:對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以改變。我認為孔子很多時候表達的是一個理想,在他眼中的父母就是理想狀態(tài)的父母,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叭隉o改于父之道”,這里的道應(yīng)指父母的遺志,好的想法和做法,其前提是認為父母的觀念言行都是對的?!墩撜Z·子張第十九》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雹?28孔子從政治角度出發(fā),認為孟莊子“蕭規(guī)曹隨”,任用舊臣,保持了政局的穩(wěn)定是難能之孝。
三、當(dāng)代社會重提“孝”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孝”被看做封建的殘余、陳腐的觀念、枯燥的教條而加以批判。這在特定歷史時期有一定進步意義,也推動了人們對倫理問題的深層思考。但看看當(dāng)今常見諸報端的弒親殺母案件,為了一個名牌手機而不惜獻出自己腎臟的等等現(xiàn)象,我們就應(yīng)該知道在思想意識領(lǐng)域一味照搬西方、全盤否傳統(tǒng)定的弊端。在今天,重提“孝”的觀念有利于教導(dǎo)青少年愛惜自己的身體,在面對物質(zhì)的誘惑的時候不輕易地獻出自己身體,或拿自己的器官去交換,面對挫折的時候,不會輕易想到自殺、自殘;可以推進移風(fēng)易俗,制止奢侈浪費。社會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操大辦的各類儀式,喪葬之禮,鋪張奢侈,或雇人哭喪,營造氣氛,或雇歌舞樂隊,將喪事辦成“白喜事”,更有甚至在喪禮上表演脫衣舞、葷段子等等,置禮法于不顧,無哀戚之心情,不僅不是行孝,反而有損死者尊嚴。重提“孝”的觀念和必須的禮節(jié)非常必要;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有些人偏激,狠戾因為一點小事,或冒犯長上,或打架斗毆,或違法亂紀,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實踐孝悌之德,涵養(yǎng)仁心天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社會風(fēng)氣。
注釋
① 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14.
② 孔丘,著.趙萍,主編.孝經(jīng)[M].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7:3.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14.
[2] 錢穆.論語新解[M].三聯(lián)書店,2005.
[3] 趙萍,主編.孝經(jīng)[M].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7.
[4] 焦國成,趙艷霞 .“孝”的歷史命運及其原始意蘊[J].齊魯學(xué)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