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崖雪 李曉陵 張 帆 劉 瀟 吳 迪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
原絡通經針法配合藥物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虧虛型)的療效
李崖雪李曉陵張帆1劉瀟吳迪1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目的探討藥物配合原絡通經針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CAG)的臨床效果。方法將60 例CAG患者采用雙盲按就診順序,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藥物配合原絡通經針法30 例)和對照組(單純口服維酶素30 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定,分別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總有效率,體征、癥狀積分數值以及鏡下胃黏膜變化。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高達9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體征與癥狀積分總數均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在胃鏡下治療組CAG胃黏膜得到顯著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原絡通經針法配合藥物治療CAG脾胃虛弱證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且能明顯改善CAG的胃黏膜情況。
原絡通經針法;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國脾胃病的發(fā)病率約占人口總數的10%~12%,其中40%患者飽受到胃腸病困擾〔1〕。針灸治療脾胃病具有明顯優(yōu)勢,尤其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方面。本文探討原絡通經針法配合藥物治療CAG脾胃虧虛型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針灸科與消化科門診診斷的CAG患者60例,隨機分組,依據就診順序制作數字表,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30例。男24例,女36例;年齡55歲~65〔平均(60±4.56)〕歲,病程在1~7年,經比較兩組在年齡、病程、性別上均具有臨床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6《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CAG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采用2002 版《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制定的標準; (1)主癥:①胃脹痛;②嘈雜;③口干;④噯氣;⑤乏力;⑥食欲減退;⑦無苔或少苔;舌質淡,少津;⑧脈細。 (2)次癥:①惡心、嘔吐;②腹脹;③消瘦;④大便不爽。 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其中胃脘隱痛或脹滿;胃部喜暖或喜按辯為脾胃虛弱證。
1.3治療方法(1)治療組:①取穴:沖陽穴、公孫穴;②操作:局部消毒,用40 mm×0.35 mm毫針,沖陽穴直刺0.2~0.3寸,避開足背動脈進針,局部酸痛感為宜;公孫穴直刺0.5~1.5寸,局部酸脹感為宜;留針50 min,施以補法,每日1次;③療程:3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統(tǒng)計;④針刺同時配合維酶素(批號:H4102246,哈六制藥,規(guī)格:0.2 g/片×100片/瓶)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對照組:單純口服維酶素,方法與治療組相同,口服3個療程。
1.4療效判定標準用減分法于就診時及3個月后各記錄1次。按照 2002 年實行的《我國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①痊愈:體征與癥狀消失;積分≥ 95%; ②顯效:體征與癥狀改善;積分≥ 70%; ③有效:體征與癥狀好轉;積分≥ 30%; ④無效:體征與癥狀無改善、甚或加重;積分<30%。 胃鏡檢查在治療前后各做1次,確定胃鏡分級。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1CAG的總療效對比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痊愈3例,顯效13例,有效11例,無效3例),明顯比對照組(73.33%,痊愈1例,顯效9例,有效12例,無效8例)高 (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主要體征與癥狀比較兩組均可以使積分明顯減少(P<0.05);原絡通經針法配合藥物能明顯改善患者胃痛,納呆少食,胃部脹滿,大便溏薄以及肢體乏力癥狀,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主要體征與癥狀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胃鏡分級比較對照組治療前后胃鏡分級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CAG胃鏡分級輕度、中度患者比例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鏡分級比較〔n(%),n=30〕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CAG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包括脾胃虧虛(脾胃虛寒),肝火犯胃,肝脾不和,胃陰虧耗等發(fā)病機制。崔一鳴等〔3〕認為CAG發(fā)病機理主要為寒濕入侵于胃絡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胃脹,胃隱隱作痛,上腹飽脹感,肢體無力,便溏,飲食減少等癥。中醫(yī)治療本病方法眾多,針灸方面優(yōu)勢更為突出,針刺足三里,中脘,上巨虛〔4〕等穴治療,針刺夾脊穴,梅花針扣刺膀胱經〔5〕,穴位注射療法〔6〕,針刺配合湯劑(經典中藥湯劑及自擬組方)〔7〕都取得良好療效 。針刺具有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疏通經絡作用,對胃部作用包括:①改善胃電節(jié)律、增加胃動力;②調節(jié)胃泌素的分泌及胃動素釋放;③調節(jié)自主神經活動;④抑制胃中酸性分泌物;⑤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5〕。本方法選用胃經原穴沖陽穴與脾經絡穴公孫穴配合形成原絡通經針法,沖陽穴有和胃理氣,通絡止痛作用。公孫穴有消食通絡,健脾益胃作用,兩穴相配共同治療CAG諸癥。
CAG主要是胃黏膜上皮細胞遭受反復較嚴重損害導致腸上皮化生與固有腺體減少,稱腸異型增生或“腸化”,為一種慢性胃腸部疾患〔9〕。CAG是由多種綜合因素作用而成,例如幽門螺桿菌(Hp)感染,以及EB病毒感染〔10〕,并與飲食習慣、年齡、自身免疫調節(jié)、遺傳因素、十二指腸液反流等相關。本研究采用原絡通經針法治療CAG,結果治療組明顯改善CAG的胃黏膜萎縮表現。這可能與針灸、中藥能夠調節(jié)人體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功能,從而起到鎮(zhèn)痛、調節(jié)免疫、抗炎作用,進一步改善黏膜微循環(huán)、促進胃腸動力、增強黏膜保護功能、抗膽汁反流等有關〔11,12〕。
1Weck MN,Brenner H. Prevalence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n different parts ofthe world〔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6;15(6);1083-94.
2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醫(yī)雜志,2010;51(8):749-53.
3崔一鳴,周斌.慢性萎縮性胃炎寒濕入絡病機探討〔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27(5):1327-9.
4谷巍,胡起超.針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5):361-4.
5李瓊,劉晏,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進展〔J〕.中醫(yī)學報,2013;28(1):114-6.
6周文艷.針藥并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1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7;16(2):232-3.
7李瓊,殷世鵬.周信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及用藥特點〔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11):61.
8封迎帥,林亞平,易受鄉(xiāng).胃炎的針灸治療近況及作用機理探討〔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11(S1):4753-4.
9Tari A,Kitadai Y,Sumiim,etal.Basis of decreas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severe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J〕.Dig Dis Sci,2007;52(1):232-9.
10Dixon MF.Prospects for intervention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reversibility of gastric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J〕.Gut,2001;49(1):2-4.
11許寶才,李春.徐景藩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證經驗拾萃〔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27(2):5-7.
12程超超,雷威.濁、毒、癖與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J〕.河南中醫(yī),2009;29(8):766-7.
〔2016-03-15修回〕
(編輯袁左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面上項目(No.81373714);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D201214);黑龍江省衛(wèi)生廳科學基金項目(No.2012-345);博士后研究人員落戶黑龍江科研啟動資金(No.LBH-Q11004)
劉瀟(1981-),男,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中醫(yī)兒科臨床研究。
李崖雪(1975-),女,博士后,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臨床研究。
R57
A
1005-9202(2016)15-3751-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5.065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