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玲
(漳州市華僑中學,福建漳州363000)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七步八問”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初探
葛小玲
(漳州市華僑中學,福建漳州363000)
《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舊的傳統(tǒng)的課堂提出新的改革使命。文章圍繞構建初中思想品德學科“七步八問”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的框架、實踐中的初步成果、在實踐中面臨的問題等三個方面談談如何落實新課標精神,構建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七步八問”;課堂模式;有效教學
《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實施要求與建議(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寫道: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通過調(diào)查、參觀、討論、訪談、項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xiàn)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jīng)驗,在自主探究和切身體驗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的能力。
但是,由于我校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加之外來務工子女比重大,父母家長教育觀念不當,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為人處世生活等行為習慣不好,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較差。同時,在當前“轟轟烈烈素質(zhì)教育、實實在在應試教育”的窘境面前,尤其是中考升學率仍然作為評定學校好壞的指揮棒,學生根據(jù)各科中考所占比重多少分主次科選擇性學習的現(xiàn)實面前,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常常受到我校學生、家長甚至同行的冷遇。同時,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仍然存在嚴重的“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fā)不足;復制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現(xiàn)象,[1]學生受長期的傳授式、填鴨式課堂教學方式的影響,已經(jīng)習慣了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愿或不敢大膽質(zhì)疑和創(chuàng)新,不愿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導致課堂常常出現(xiàn)冷場。因此,思想品德課堂上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很難實現(xiàn),更遑論學科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二維目標的落實。這直接影響到思想品德課堂作為德育的主戰(zhàn)地,以及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求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公民意識的主渠道地位。
因此,為落實新課標精神,為適應我國教改的要求,實現(xiàn)學科的三維目標,發(fā)揮思想品德學科德育主功能,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嘗試構建符合我校校情學情、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筆者參考我國備受關注的幾種課改模式,結合我校的課改實踐,從自己的教學實踐操作以及反思中闡述一下初中思想品德學科“七步八問”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
(一)課堂教學流程“七步驟”,簡稱“七步”
“七步”指的是①創(chuàng)設情境→②出示目標→③自學提綱→④討論展示→⑤精講點撥→⑥練習鞏固→⑦小結提升。
1.第一步“創(chuàng)設情境”,時間約為3分鐘。創(chuàng)設教學導入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導入法、時事播報導入法、歌曲導入法、案例分析導入法、名人警句導入法、課前調(diào)查導入法、模擬表演導入法等等。一堂課創(chuàng)設情境要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來選擇。筆者在講授九年級第一課第一框《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以下舉例均是本節(jié)課)時,采用的是故事導入法。在美國流傳著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11歲的男孩在踢足球時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窗,人家要求索賠12.5美元。闖了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可小男孩沒錢,父親說:“錢我可以先借給你,但一年后要還我?!痹陔S后的半年時間里,這個男孩打工賺錢,終于還清父親的12.5美元。這個男孩就是里根,后來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
在故事的結尾本人設置了三個問題:
(1)這個男孩應該賠錢給店主嗎?
(2)男孩父親應該為孩子支付賠款嗎?
(3)你贊成男孩父親的決定嗎?
通過這樣故事導入和恰如其分的提問,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主題——責任的思考。
2.第二步“出示目標”。這一步要體現(xiàn)三維目標,突出重難點,表述力求簡練,要言不煩。
重點:責任的含義、來源
難點:明確履行責任對他人和自己的意義,形成責任意識
3.第三步“自學提綱”。提綱列出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設計這些問題需要考慮以下因素:1.符合教學過程設計的先后順序;2.補充案例、情境所設計的問題不必出現(xiàn)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預習,時間約為10分鐘。這一步主要采用獨學和群學等形式來完成,具體為:前5分鐘學生自己先看書思考,后5分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組長要做好討論結果記錄。
《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自學提綱為:
什么是責任?
責任的來源有哪些?
責任與角色有什么關系?
舉例說明不同角色應承擔不同的相應的責任。
誰對我負責?
舉例說明他人對我們也負有責任。
為什么要對自己負責?
怎樣對自己負責?
為什么每個人都應有責任感?
不承擔責任有什么后果?
4.第四步“討論展示”。這一步是穿插在自學提綱和精講點撥環(huán)節(jié)之中。
5.第五步“精講點撥”。這一步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按照自學提綱來講解,對次要的問題可以簡單點一下或者直接讓學生從課本找出答案;(2)本課重點、難點要設置各種情境,先讓學生討論展示,再講解。
《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教學重點是責任的含義和來源,教學難點是明確履行責任對他人和自己的意義,形成責任意識。針對這三個知識點筆者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和最新的時政材料讓學生思考和填寫教材P5-6、8-9案例、表格和問題,達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6.第六步“練習鞏固”。練習題要易難結合,有梯度?!段覍φl負責誰對我負責》本人設計如下練習題:
一、基礎自測
1.責任就是()
A.一個人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
B.法律規(guī)定每個公民的義務
C.每個從業(yè)人員必須完成的任務
D.生活中人們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2.責任產(chǎn)生于()
A.個人的主觀思想認識
B.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C.社會關系中的相互承諾
D.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引導
3.假如有人問,誰對我負責?回答首先是()
A.父母對我負責B.老師對我負責
C.自己對自己負責D.社會和國家對我負責
二、綜合拓展
九年級學生劉明平時學習不認真,經(jīng)常曠課,這次他數(shù)學僅得了42分,回到家,媽媽問他為什么考得這么差?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的分已經(jīng)不少了,你和爸爸整天忙生意,誰管過我學習?”劉明的話對嗎?為什么?
7.第七步“小結提升”。先讓學生談談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后教師小結。小結可設計本節(jié)課結構圖,結構圖要求清晰、簡潔即可。
《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本人設計的小結如圖:
(二)課后教學反思“八自問”,簡稱“八問”
“八問”是:
1.創(chuàng)設情境是否引人入勝?
2.出示目標是否體現(xiàn)三維?
3.自學提綱是否簡潔明了?
4.討論展示是否有張有弛?
5.精講點撥是否拿捏得當?
6.練習鞏固是否難易適中?
7.小結提升是否畫龍點睛?
8.課堂教學是否符合課改?
通過對“七步八問”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的研究和嘗試,思想品德課不再是一潭死水,課堂上不再是師講生聽。越來越多學生把頭抬起來了,把腦轉(zhuǎn)起來了,把嘴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教得輕松了,學生學得快樂且成績也上來了。本模式實踐的初步成果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轉(zhuǎn)變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如果學生缺乏或者根本沒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如果不是經(jīng)由自我教育而提高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其積極上進、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yǎng),增強其接受教育、渴望知識的愿望和要求,從而促使其內(nèi)在精神力量和精神世界的完善與充實,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外在教育背景、外在教育條件和客觀環(huán)境,有再完美的教育教學設計、教育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再優(yōu)秀的教師和教育者……也很難真正、徹底地實現(xiàn)培養(yǎng)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的教育理想和信念。”[2]因此,“七步八問”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改變以往的學生是聽眾、教師是灌輸者的從主關系,著重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個體的自身發(fā)展。
2.教師在教法上的轉(zhuǎn)變
(1)充分的課前準備,既要熟悉教材也要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教師應“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3]所以課前準備既備教材也備學生,這是實施“七步八問”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的前提。
(2)精心創(chuàng)設有效乃至高效的新課導入情境。
(3)合理設計目標導學,改變傳統(tǒng)面面俱到的講授法。
(4)營造有利于小組合作的學習討論氛圍。
(5)構建激發(fā)學生敢于展示自我的課堂環(huán)境。
目前,我們雖然對這個模式作了一些細致研究和踐行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仍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和總結,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精講點撥環(huán)節(jié)
按照二不講原則,學生會的不講,不會的不講,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把握二不講原則,這是一個難題。
2.小組合方面
從理論上講,由于人的智力、特長不同,在小組中,肯定有人專于回答問題以及展示自己,然而,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小組中會逐漸形成以某個學生為固定回答者,形成了回答專業(yè)戶,其他成員不積極思考、討論以及回答問題,變成了看客。
3.課堂紀律方面
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不同班級的紀律有好有壞,這牽涉到學生養(yǎng)成習慣、班主任班級管理、家長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科任老師在短時間很難去改變。
總之,為落實新課標精神,為適應我國教改的要求,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精神,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嘗試構建符合校情學情的、適合思想品德學科的“七步八問”有效教學新課堂模式。當然,這種模式需要在實踐中針對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這樣才能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實用好用,也才能促進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王天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前蘇聯(lián)〕B.A.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黃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