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敬
如何讓學生有效掌握物理知識,并且讓學生樂于學習物理知識,是擺在初中物理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挑戰(zhàn)。物理圖景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工作中常見的教學手段,只要教師運用得當,就可以幫助學生順利接受新知識,并且可以使物理課堂更具趣味性。
一、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教師在工作中的重點,應該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分析問題,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也有助于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尤其是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觀點的時候,如果教師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并將正確答案告訴學生,那么學生不明白其中的緣由,心中就會產(chǎn)生疑惑,甚至會影響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因此,建議教師采用物理圖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例如,本人在帶領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就存在錯誤觀點,認為物體的運動是需要力來維持的,這時本人如果直接告訴學生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并且讓學生記住,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那么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道理,會有很多學生存在疑問,甚至個別學生會產(chǎn)生質(zhì)疑,因此本人采用物理圖景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首先筆者讓學生觀察如下圖形:
然后筆者開始啟發(fā)學生:“同學們看這個圖形,坡上有一輛小車,小車從坡上向下滑行,那么當小車滑行到B區(qū)域之后,小車會立即停止前進,還是會繼續(xù)滑行一段距離?”對于這一問題,學生一致認為小車會繼續(xù)滑行一段距離,之后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的思維:“同學們,老師下面列舉三種情況,大家想一想,哪種情況下小車在B區(qū)域滑行的距離最長,哪種情況下小車在B區(qū)域滑行的距離最短?”之后筆者在黑板上寫出三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B區(qū)域的表面是一層毛巾;
第二種情況:B區(qū)域的表面是一層木板;
第三種情況:B區(qū)域的表面是一層玻璃。
筆者列出三種情況之后,學生都認為在第三種情況下,小車在B區(qū)域滑行的距離最長,而在第一種情況下,小車在B區(qū)域滑行的距離最短,之后筆者問學生:“哪位同學能說一說,為什么小車在毛巾上滑行的距離短,而在玻璃上滑行的距離長呢?”隨后學生紛紛舉手,想要說出自己的看法,本人則依次叫了很多學生來回答,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毛巾的阻力大,所以小車滑行距離短,而玻璃阻力小,所以小車滑行距離長。之后筆者繼續(xù)啟發(fā)學生:“同學們想一想,假如B區(qū)域的表面對小車沒有任何阻力,那么小車將會怎么樣?”經(jīng)過一番討論之后,學生認為小車將會一直滑行下去,永遠不會停止,這時筆者又問學生:“小車從坡上滑行下來之后,已經(jīng)沒有任何的力來維持小車的運動,但是當B區(qū)域的表面對小車沒有任何阻力時,小車自己卻可以一直滑行下去,這說明什么呢?”學生經(jīng)過思索之后終于明白了,物體的運動是不需要力來維持的。
二、結合實際生活
初中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學生印象最深的事物往往是實際生活中接觸的一些事物,因此教師在運用物理圖景的時候,應該多結合生活實際,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壓強知識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在作用力一定的情況下,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這條定理的含義,本人就列舉了實際生活中的圖景,首先筆者為學生描述情景:“同學們,當我們走在土路上的時候,如果剛剛下過一場雨,道路就會變得非常泥濘,我們走路的時候鞋子時常會陷進泥里,那么我們可以采用什么辦法來防止鞋子陷進泥里呢?”之后學生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在泥濘的路上放一些木板,然后踩著木板走過去,這時本人引入物理圖景:“剛才有的同學認為,為了防止鞋子陷入泥濘的土路中,可以在路上放一些木板,那么這個辦法究竟可不可行呢,現(xiàn)在我們一起驗證一下?!比缓蠊P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海綿、砝碼、薄木片,首先筆者將砝碼放在海綿上面,如下圖所示:
這時海綿會立刻凹下去,此時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之后筆者先在海綿上放一塊薄木片,再將同一個砝碼放在薄木片上面,如下圖所示:
再讓學生觀察海綿凹陷的程度,學生都發(fā)現(xiàn)在墊上木片之后,海綿的凹陷程度大大降低了,然后筆者點撥學生:“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走在泥濘的路上時,墊上木板確實可以防止鞋子陷入泥中,大家想一想,同樣的一個人,為什么墊上木板后鞋子就不會陷入泥中?同樣的一個砝碼,為什么墊上木板之后,海綿的凹陷程度就會減輕呢?”最后筆者順利引出了“在作用力一定的情況下,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這條定理。
初中是學習物理知識的初級階段,學生普遍缺乏基礎,因此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又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本文在此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圖景的運用,希望本文觀點可以為教學工作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楊玲玲.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圖景的運用[J].中學時代,2014(2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