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娜 王余娟
摘 要:視聽-身體運動教育強調視聽通道知識與身體活動的意義連接對教與學的重要性。教育研究發(fā)現(xiàn)視聽-身體運動的模式可以促進多學科的教與學。構建視聽-身體運動的教與學需要創(chuàng)設多通道學習情境、設計多通道體驗的教學活動和培養(yǎng)多通道學習的習慣等。
關鍵詞:視聽-身體運動連接;學習模式;具身化;學科
教育模式如何更好地遵循學生對知識加工的規(guī)律,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怎樣促進知識與實際運用的結合?這是近年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持續(xù)思考和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以認知、身體和環(huán)境動態(tài)統(tǒng)一為核心觀點的具身認知框架下,視聽-身體運動連接為主的多通道教學和學習近年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視聽-身體運動連接可以增強學習者的自我相關性,而與自身運動相關的學習目標往往可以增強注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思考及問題解決。
視聽-身體運動教育中的“視聽”指視聽通道的知識交流,如語言(文字、口頭)、視頻、板書、幻燈片等,“身體運動”主要包括人與人、人與學習界面互動時的手勢、肢體動作,如講話時配合相應語義的手勢。視聽-身體運動教育的本質意義在于教與學的過程是視聽通道傳遞與運動交互作用和整合的過程。一個簡單的例子表明該模式有利于掌握完整的知識:學生認識并接觸某種動物時,大腦中儲存的記憶,不僅僅是動物的外形和顏色等視覺信息,同時也存有動物的聲音信息,撫摸動物毛發(fā)的柔軟和光滑等觸覺信息。之后當學生們再次看到這個動物或其圖片時,有關的來自多個感覺通道的聲音、觸覺及動覺信息都相應在大腦中得到激活。然而,目前絕大部分教學和學習方式仍以視聽覺通道為主,隨意的運動伴隨并不能真正將感覺和身體運動相融合。
一、視聽-身體運動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比較
1.基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著眼于知識的灌輸,輕視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主動性和體驗性,導致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痕跡只涉及所聽所見。相比而言,視聽-身體運動教學強調學生在多通道結合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可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擴展和運用。
2.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對知識的交流互動主要依賴于語言表達。而視聽-身體運動連接的教學過程中,語言、手勢、肢體相互結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語義理解。
3.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在講授知識過程中隨意的語言傳遞與身體運動的結合,并不能系統(tǒng)性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視聽-身體運動教學是將視聽通道的知識語義與手勢語義有機整合。學生對教師多通道的知識傳遞產生相應的主動性體驗,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視聽—身體運動連接模式在多學科教學中的作用
(一)英語。視聽-身體運動連接對語言形成起重要作用,為語言提供了部分內容。在漢語和外語學習中,大部分教育者主要強調學生的多讀多聽,對視聽與運動結合的益處缺乏了解。首先,手勢和身體姿勢輔助可以改善語言學習的效果。比如,在一項兒童教學活動中,第一組學生單純的重復所學單詞,第二組學生在重復單詞的同時可以看到解釋該單詞的身勢語,第三組學生重復單詞并模仿相對應的解釋性身勢。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三組的學習效果明顯好于前兩組,這說明學生體驗過的知識往往會成為他們印象最深的對象,在事后回憶時也往往最多表達出來[1]。類似地,學生在學習外語短句的時候借助于相應語義的手勢可以提高對短句的記憶。除了手勢和身體體驗,具身動畫(涉及身體運動、手勢和動作的想象)也是促進語言學習的有效手段。例如,學生在學習漢字時,可以觀看描述人類身體動作或能展示漢字語義和書寫形式手勢的視頻。
(二)數(shù)學。數(shù)學學習不僅僅是大腦的活動,且涉及一系列視聽-身體運動的交互作用,如動手計算、說、聽、姿勢和注視,視聽-身體運動連接的學習方式可以較為靈活地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近年教學和學習開始關注身體動作的參與。首先,在解決算數(shù)問題時,學生通過實物操作(如象征性道具)進行計算,并且實物操作的學習效果可以較好的遷移到其他類似情境中[2]。其次,設計學生身體參與的數(shù)學游戲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學齡前兒童短期參加數(shù)字板游戲(移動代幣到指定數(shù)字的位置)可以促進數(shù)字估計[3]。此外,基于視聽-身體運動交互作用的可觸學習界面在數(shù)學學習中也顯示出優(yōu)越性[4]。
(三)音樂。相對于外語和數(shù)學學習,音樂學習(如舞蹈、樂器演奏和唱歌)更直接的涉及視聽和運動的交互作用。例如,學習彈奏樂器的過程往往包括視覺、聲音反饋和運動反應。國外Keebler等人采用Fretlight智能LED吉他探討樂器的具身學習[5]。這種新的吉他學習系統(tǒng)通過位于吉他指板表面下的LED燈光告知學習者所放手指的位置。這種視覺—手部動作連接的模式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準確性,且可以鞏固長時記憶。此外,國外有音樂教育者開發(fā)了將動作體驗融入到唱歌的教學方式,如達克羅氏音樂節(jié)奏教學法和費登奎斯運動課程,這些方法強調動作體驗對感受音樂、聲音表達等方面的作用,并能夠加深作為音樂概念理解的物理隱喻。
三、構建視聽-身體運動教學的建議
目前國內教學以視聽通道為主,傳統(tǒng)的離身教學仍占主導地位,而身體或手部運動的輔助教學設計主要局限于理論和學習研究。因此,如何在具體課堂教學和學習界面中設計視聽-身體運動連接模式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多通道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第一,身體參與的問題情境。通過一系列要求學生借助手勢或者身體運動而解決的問題,促成視聽—身體運動連接性的學習過程;第二,身體參與的游戲情境。游戲可以讓學生在視覺、聽覺和身體運動的自然配合中掌握和理解知識。例如,在小學英語課堂上,一些故事性的課文可以讓學生通過身體表演來講述;第三,人機互動的界面情境。現(xiàn)當今計算機、可觸平板電腦和可觸電子書等設備成為學習工具。教學程序通過終端界面的呈現(xiàn)可以實現(xiàn)身體與視聽界面的互動,方便學生進行單獨學習。
(二)多通道體驗的教學活動。對不同學科,視聽通道與手勢/身體運動的最優(yōu)連接方式存在差異。例如,漢語和外語學習時,大腦的視聽感知適宜與語義性的手勢/身體姿勢相結合。而數(shù)學和音樂學習時,身體與學習道具或設備的互動更為適合。教育者需要比較不同視聽與運動方式的連接在具體學科學習中的效果,把最優(yōu)的學習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網絡學習和學習軟件的開發(fā)中。
(三)多通道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育者不僅僅承擔傳承知識的使命,培養(yǎng)學生如何高效學習也是其重要任務。視聽-身體運動學習方式的養(yǎng)成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著手。第一,教育者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教師在講授知識時的行為都被學生有意無意地模仿。為此,教育者的語言性講述配合相應的身體解釋,并引導學生身體進行相應的模仿并給予反饋;第二,有計劃有步驟地鼓勵學生采用多通道結合的方式完成記憶、理解和問題解決的有關學習內容;第三,人機互動學習界面的結合。一些教育技術專家已經借助于可觸平臺開發(fā)出有關的學習程序,以讓學生在身體體驗中增強其學習效率。因此也可以通過技術協(xié)助學生習慣于感知和身體運動的互動;第四,系統(tǒng)的音樂教學如舞蹈或是彈奏樂器對學生手勢和身體動作準確和熟練的表達有一定的訓練效果,有助于學生在其他學習場景中運用動作或身體進行理解和表達。
參考文獻:
[1]李悅.學前英語教學中身勢語的實證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雜志,2008 (S1),101.
[2]Schwartz,D.L.,&Martin,T.Distributed learning and mutual adaptation[J].Pragmatics&Cognition,2006,14(2),313-332.
[3]Siegler,R.S.,&Ramani,G.B.Playing linear numerical board games promotes low-income childrens numerical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1),655-661.
[4]Segal,A.Do Gestural Interfaces Promote Thinking?Embodied Interaction: Congruent Gestures and Direct Touch Promote Performance in Math[D]. Columbia University.USA,2011.
[5]Keebler,J.R.,Wiltshire,T.J.,Smith,D.C.,F(xiàn)iore,S.M.,&Bedwell,J.S.Shifting the paradigm of music instruction:implications of embodiment stemming from an augmented reality guitar learning system[J]. Front.Psychol,2014,5,471.
(作者單位:賈麗娜/江南大學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王余娟/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