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王雪瑩
【摘要】雖然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學術分類上屬于不同門類,但兩者在起源、理論基礎、范圍等方面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心理學可以對人類的心理現(xiàn)象、精神功能和行為進行科學分析,通過研究人的思想內涵,總結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并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方面,對改變和教育人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實踐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它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認識是的產生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
現(xiàn)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在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開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心理學研究才得以恢復。此時,全國約有10余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其教學與研究主要受美國心理學的影響。
建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yè)和教研室。60年代初期,中國心理學研究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中國實際,在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方面都進行了探討。
80年代前后,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先后設立了心理學系,許多師范大學也成立了心理學專業(yè)和心理研究所。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成立于1982年,在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工業(yè)心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為心理學提出新的任務。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吸收相關學科的優(yōu)秀成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成為一種必然。
在各門學科中,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首先被引進思想政治教育中。隨著人們對心理學研究和應用的深化,人們發(fā)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則其實早被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加以運用,且成效明顯。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具體有什么聯(lián)系呢?探討這個問題,對于探索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出路及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切社會實踐活動都是人參與的,任何人的實踐活動都是在心理活動的調節(jié)下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現(xiàn)象與心理現(xiàn)象密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人的思想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則包括心理過程與個性兩個方面的內容。心理過程由認識、情感和意志構成;個性則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由氣質、性格、能力組成的個性心理特征,一是由理想、信念、世界觀、動機和需要等組成的個性意識傾向性。思想現(xiàn)象就是個體通過思維得到的認識、個人觀點、個性傾向性中的世界觀、態(tài)度、信念等內容。
從廣義上說,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現(xiàn)象的一個部分,屬于心理現(xiàn)象的高層次。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必然與心理過程是同步的,同樣經(jīng)歷著知、情、意、行四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心理過程的規(guī)律性為依據(jù),只有研究把握好人的心理,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為心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試驗基地,增強了心理學的實用性。
心理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實踐檢驗,要通過實踐來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論,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心理學的良好試驗基地。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大量運用了心理學?,F(xiàn)在許多高校普遍開展的心理咨詢也是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重要體現(xiàn)。心理咨詢活動在學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解決了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心理咨詢工作已日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補充。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況下的心理特征,才能看清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雖然有關密切的聯(lián)系,但也有區(qū)別:
首先,二者的理論基礎不同。心理學以生物學、心理解剖學、精神病學、物理學等為理論基礎,它本身無明顯的政治性和階級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基礎,其根本任務是按黨的方針、路線、政策,用科學理論武裝人們的頭腦,轉變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從認識上,行動上都能自覺統(tǒng)一到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中,因此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其次,起源不同。心理學起源于哲學,后來隨著生物學與物理學的發(fā)展,十九世紀開始正式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形成一門科學。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需要,二者的起源截然不同。
再次,范圍和層次不同。就空間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大些,廣泛些,它從總體上、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而心理學范圍要小些,狹窄些,它從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和生理機制方面去研究人。但它們在研究人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從廣義上說,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現(xiàn)象的一個部分,屬于心理現(xiàn)象的高層次,其中政治思想在各種意識形成中占有主導地位,而心理現(xiàn)象還包括感覺、知覺等較低的層次和部分。
最后,地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在各項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而心理學則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補充、完善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密切相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學化,必須認真學習,吸收心理學的知識,而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更進一步增加了心理學的實用性。但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并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這兩門學科很好地結合起來,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動特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因人施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每個人都有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心理特征的差異,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往往忽視人的個性,采用強輸?shù)姆椒?,影響了教育的實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切實了解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因勢利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揚和批評心理。心理學的研究詳盡地介紹了這些心理現(xiàn)象的特點、形成及規(guī)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如果能掌握相關心理學的理論,便能夠更好地分析和對待這些心理現(xiàn)象,克服消極不良的心理,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在新的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應解決人們的政治問題,還應促使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朝著健康狀態(tài)方面發(fā)展,培養(yǎng)人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分析自我、正視自我、,矯正不良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