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佳
【摘 要】在當前教育體制改革下,我們一味追求效果、急于求成,“快節(jié)奏、形式多、大容量”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本文提出了“慢一點”,讓學生細細讀、深入交流、寫有所悟、時刻反思、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
【關鍵詞】語文課堂;慢一點;教學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天色漸晚,一個賣橘子的小販想趕在城門關上之前趕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販向一位老人問路。老人回答說:“如果你慢慢走,關門之前能到達。如果你走得很快,就到不了了?!毙∝湼械胶芷婀?,沒有領會老人的話,開始趕路,卻因為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來撿滿地的橘子。最后,他沒能在關城門前到達。究其原因,是因為小販一心只想著趕路,沒有平和的心態(tài),以致于最終自亂陣腳,打翻了貨物。
可見,急于求成,心態(tài)浮躁,最簡單、最熟悉的小事都會出差錯。其實教學也一樣,現(xiàn)在很多學校在倡導“快節(jié)奏、形式多、大容量”的課堂教學模式,甚至把課文里面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挖掘出來探討研學,課堂轟轟烈烈,把四十分鐘排得滿滿的,要求老師盡可能不講一句“廢話”,不浪費一分鐘,老師就像上緊了發(fā)條的定時器,學生的腦袋不停地飛快運轉(zhuǎn),這樣快節(jié)奏的課堂真的就是高效率的課堂嗎?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不是一臺機器。不像汽車,一踩油門走得飛快,不像莊稼,多施肥就能增加產(chǎn)量。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笆陿淠?,百年樹人”,一棵小樹苗到參天大樹,需要經(jīng)過種樹人不斷地澆灌、修枝、施肥,方能成為棟梁之材,其實生命的成長也一樣,需要老師的春風化雨、默默耕耘、潤物無聲。
語文學習亦然,語文根基的形成不可能立竿見影,應是螺旋式上升。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需要耐心,字要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語段要一字一字細細地品讀,作文要一遍一遍地積累練習修改,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那么在語文課堂上如何體現(xiàn)“慢”的藝術呢?
一、慢一點,讓學生細細地品讀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學家們極致的演繹,不僅濃縮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且在選詞造句、語言表達上都各具特色,意蘊深厚,意境深遠。好書如茶,要細品才知余韻無窮,好詩如酒,要慢嘗其中百味,所以必須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他們慢慢地品讀,品讀字里行間,讀出語言的滋味、讀出語言的神韻、讀出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從中體味語言的無窮魅力,使語文課返璞歸真,充滿濃濃書香。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不懂的地方,要不厭其煩地多讀,使之入乎其里,又要跳到書之外,所以朗讀的環(huán)節(jié),要放慢節(jié)奏,多給學生一點讀書的時間,正如張?zhí)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彪S著讀書的深入,學生的想象會飛得更高,體會會更深。
二、慢一點,讓學生深入地交流
聽過很多的公開課,交流純粹是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走走過場。接著的是各小組夸夸其談的匯報,教師導演著一場場表演秀,這些交流往往都只能停留在課文表面,成了無本之木。其實交流是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心靈情感交融的最佳方式。任何學習形式都離不開獨立個體的學習,深入的交流更離不開合作小組內(nèi)每個成員的獨立思考學習,否則組內(nèi)之間無法進行交流,必然出現(xiàn)優(yōu)等生壟斷課堂的事情。所以必須慢慢地給學生自主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動”,隨心所欲地“說”,在課堂的零干擾狀態(tài)下主動求知,以儲備足夠的交流資本,再以交流促學。同時,鼓勵每個學生都能在交流中各抒己見,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起思維的火花,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所以教師在課堂間“慢一點”不是在虛度,而是在過后的精彩生成,就好像陳年老釀,時間可以孕育醇香。
三、慢一點,讓學生寫有所悟
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對課文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以寫促讀,學生通過練筆進一步理解、感悟課文。倘若讓學生寫得太急,學生往往只會為完成任務而寫,寫的字體歪歪斜斜,寫的內(nèi)容全變成口號式、框架式、復述式、仿寫式,所以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課文進行挖掘,尋找文本的空白,抓準訓練點。悟是寫的基礎,缺乏足夠的閱讀儲備墊底,便無法寫出內(nèi)涵豐富的句段,所以在寫話訓練中要放慢一點,給學生留想象的時間和空間,激發(fā)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傾一傾真情,吐一吐真感,體驗寫的快樂,品嘗寫的樂趣,讓學生的知識真正達到內(nèi)化的目的。我筆寫我心,語文課本上慢一點,多給學生一點時間。
四、慢一點,讓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
真正育人的地方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在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回答錯誤,有的老師怕學生亂說,擾亂正常的課堂秩序而完成不了教學目標,學生一說完,老師就匆匆地予以糾正,更有甚者,對學生的錯誤回答干脆不置可否或打斷學生的發(fā)言,久而久之往往造成學生不會思考,形成一種惰性思維。其實,錯誤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課堂資源,課堂中的錯誤是一種殘缺的美,我們要善于抓住錯誤這種資源,把錯誤完整地歸還給孩子,當學生回答錯時,筆者常常讓他們慢下來、停一下、想一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等你,錯誤不是丟臉的事,同時鼓勵學生在錯誤面前敢于正視,自我反省,增強戰(zhàn)勝困難和學好語文的信心,接著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在錯誤中找“疑點”,使學生在老師的有效引導下,從錯誤走向正確,從困惑走向明朗。學生通過對錯誤的的辨析與反思,慢慢領悟到“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使他們的思維日臻完善,逐漸成熟。
五、慢一點,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撒播在這個土壤上”,可是現(xiàn)在課堂變成了追求快節(jié)奏,老師們都急切地希望能用一種超乎尋常的時間內(nèi)進入教授新知模式。教師“口若懸河”“津津有味”,學生有的“環(huán)顧左右”,有的“昏昏欲睡”。其實不妨放慢一點,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鬃釉疲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绷己玫恼Z文課堂氣氛能營造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煥發(fā)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可以開展比賽激發(fā)興趣;可以巧設懸念激發(fā)學習興趣;可以利用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達到“未入其文,先動其情”的導課方式。
六、慢一點,給中下生多一點的關注
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學得好,都得到均衡的發(fā)展,我們要精心呵護那些在課堂中容易被冷落的中下生的敏感心靈,越是暫時還不夠出色的學生,可能越是平時缺少愛的雨露滋潤學生,更是需要教師的尊重、理解與關愛。放慢一點,細心引導,耐心啟發(fā),給他們時間去消化,同時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學習、展示的機會,要會用“顯微鏡”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及時地給予鼓勵,促進其個性的發(fā)展,促進他們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當然中下生的思想水平及學習成績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談話所能及的,但若我們對這些中下生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遺余力地贊美,終有一天他們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總之,“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效率至上”的教育會使課堂成了一個標準化的“加工流水線”,學生不是容器,知識不能拷貝,他們需要一點一滴的生成,從水滴慢慢集聚成小河匯成汪洋。讓我們的課堂慢一點,走得更堅實一點,走得更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