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穎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各國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其具體形式和名稱上不甚一致。如歐美國家叫“合作學習”,在前蘇聯(lián)叫“合作教育引”。綜合來看,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當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學生通過與同伴之間的互助合作進行語文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置,筆者結合教學經(jīng)驗,就如何優(yōu)化小組合作學習展開探討。
一、科學建組,實現(xiàn)小組最佳組合
科學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能發(fā)成功的前提。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科學分組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分組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做到組內(nèi)異質、組際同質的原則,使班內(nèi)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充分地參與到學習討論中來。一個小組首先要選出一個組長,由他來組織小組內(nèi)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中組長的選任在其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組長能夠推進小組進行高效的合作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人物。小組內(nèi)還要設置記錄員、資料整理員等。在小組內(nèi)每個學生都擔任著自己的角色,有不同的分工。每個組成員的學習能力、思維活躍度、性別等方面也都要達到均衡。最佳的小組組合能夠讓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參加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并在學習活動中得到快樂。
二、科學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在語文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問題設置是否合理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如果問題設計的過大、過空,與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聯(lián)系不上,就會形成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中無話可以說、有題不能論的尷尬局面。如果問題設計的過于簡單或討論的問題面過于窄小,就會使學生對問題失去討論的興趣。學生在討論中就會不由自主的轉換到別的話題上,那么這次小組合作學習就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這兩種情況,都是沒有意義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安排小組學習討論的問題時,一定要認真研究教材,把教材中一些不適合學生討論的問題進行轉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決定問題的難度。小組討論問題的難度要循序漸進、階梯式的升高。
教師只有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多設置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有趣味的、能激發(fā)出學生思想火花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提問。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結合教材內(nèi)容,抓住重點進行設計,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了一個拓展性的問題:“菲利普夫婦看到衣衫襤褸、滿手皺紋的于勒后倉皇逃走。假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西裝革履、富貴發(fā)達的于勒時情景又會怎樣呢?他們會不會覺得美夢成真而欣喜若狂呢?”教師可以就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快的進行了文本的二次創(chuàng)作。這樣既使學生鞏固了知識又幫助學生開發(fā)了思維。
此外,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探究的先導。學生就像是一潭平靜的湖水,教師的問題要像投石激水一樣,使平靜的水面激起千層浪,點燃起學生靈感的火花。趣味性的問題可以把學生帶進具有藝術性的奇妙境界。比如在學習“長城”的專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設計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姚明被媒體譽為‘中國移動的長城?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長城在這里的含義?!庇捎谝γ魇窃S多學生的偶像,有關姚明的問題學生討論起來自然是充滿興致。由于姚明又是中國的形象大使,在討論中學生把中國人頑強、拼搏、友好、善良的品質一一展現(xiàn)。長城以堅不可摧的身體,抵御著外來的侵略,將姚明比作長城體現(xiàn)了姚明良好的防守技術。教師通過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使學生的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
三、積極評價,引領學生不斷提高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能夠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開發(fā)了思維。為了讓學生小組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對問題的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使學生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及時對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xiàn)良好的同學給予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增強討論問題的信心,以便更加主動的探究和思考問題,提高學習能力。當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時,教師應抓住時機積極指導,讓意見相同的學生進行合作,使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辨明正誤。比如在學習《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時,多數(shù)學生對人物、事件、背景以及斗爭方式都有了清晰的認識,但在闡述具體追夢的意義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見。這時教師就要及時引導,讓他們各自發(fā)表觀點。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全面的分析問題,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
作者單位:廣州市總工會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