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一君 郭晶
摘 要:文章從我國985高校圖書館目前的微服務開展狀況入手,選取了三所代表性高校圖書館,使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通過記錄其一個月內(nèi)的信息與服務推送情況,結合新媒體指數(shù)平臺提供的傳播指數(shù),對比研究圖書館微博服務、微信服務在推送內(nèi)容、服務方式、用戶互動、傳播力等方面的異同點,總結出當前多數(shù)高校圖書館的微服務運營情況。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微博;微信;描述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50.7;G25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76
Research on Building a Micro-service Mod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Typical Cases
Abstrac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cro-service in libraries of 985 Project universities in China, researchers selected three typical libraries to observe their performance in one month, including th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they push to users, the service mod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users and librarians and so on. Usi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result of WCI (WeChat Communication Index), the researcher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delivering micro-services, and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how university libraries' micro-services are runn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 micro-service; micro-blog; Wechat; descriptive analysis
美國新媒體聯(lián)盟出版的《地平線報告》連續(xù)兩年指出,高等教育的短期趨勢之一是混合式學習方式的普及,在線學習、面對面教授相結合的趨勢愈加明顯[1],在由人、微信息內(nèi)容和微信息技術構成的動態(tài)、開放的微信息環(huán)境中,如何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是高等教育面臨的較大挑戰(zhàn)[2]。高校圖書館作為師生獲取學術資源、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主要場所,在微信息環(huán)境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通過新媒體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不僅能夠促進知識流轉(zhuǎn)與創(chuàng)新,更能適應用戶新的信息利用行為和需求,主動融入用戶信息環(huán)境。
圖書館服務中新媒體的應用一直是國外學者研究的聚焦點,圖書館在Facebook、Twitter、Friendfeed、Yammer、MySpace、LinkedIn等網(wǎng)站和新媒體平臺上提供的推送服務通過Micro-blogging(微博客)實現(xiàn),這類服務對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模式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3],F(xiàn)acebook和Twitter作為此類服務的主要平臺,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如Jacobson[4]重點研究了如何使用這類平臺應該提供哪些服務、用戶使用的積極性等內(nèi)容;Chrnigo[5]、張毅[6]等著重研究了Twitter、Facebook等對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的沖擊;Nuijten[7]、丁獻峰[8]等研究了圖書館微服務中的Facebook、Twitter應用。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國內(nèi)學者也逐漸意識到開展微服務的重要意義,然而因為微服務興起相對較晚,學術界對圖書館微服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研究范圍、研究深度上都有待挖掘。2011年,張英[9]提出了圖書館微服務的概念,認為“圖書館微服務是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的細微化、個體化、差異化閱讀服務”,之后劉麗萍[10]、張曉萍[11]、劉懷蘭[12]等也在研究中對圖書館微服務進行了界定,也有學者對微服務背景下如何進行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微信、微博等的具體手段和媒介在圖書館微服務中的應用等特定問題進行了研究。
從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可以看出,當前學界對圖書館微服務的研究呈現(xiàn)三個特點:(1)微服務逐漸吸引學界關注;(2)微服務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體系尚不完善;(3)針對微服務具體服務手段的研究居多,涉及其服務模式和服務流程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從高校圖書館微服務現(xiàn)狀出發(f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跟蹤觀測,觀察其微博、微信平臺上發(fā)布內(nèi)容、推送頻率、互動情況等方面的表現(xiàn),圍繞服務內(nèi)容、服務流程、服務優(yōu)化等方面對高校圖書館不同微服務手段進行分析,以期為高校圖書館微服務模式的設計與實施提供借鑒。
1 研究設計
1.1 高校圖書館微服務概念界定
根據(jù)目前學術界已有的對微信息環(huán)境、微服務等概念的研究,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可以理解為:在微信息環(huán)境下,以用戶為中心,通過運用多媒體、數(shù)字、網(wǎng)絡等技術,為其提供的全天候、全方位、即時性的信息服務。微信息環(huán)境由微設備(主要為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微內(nèi)容(主要為篇幅和內(nèi)容形式有一定限制的信息)、微應用軟件和安全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幾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構成,微服務實現(xiàn)了在微信息環(huán)境下,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知識內(nèi)容的獲取。
根據(jù)本文上述定義,界定高校圖書館是否已經(jīng)開展微服務,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圖書館至少在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等主流網(wǎng)絡社區(qū)平臺中注冊一個官方賬號;微博、微信保持穩(wěn)定的更新和推送頻率;用戶可以在圖書館提供的微服務平臺上隨時隨地享受資源查詢、信息推送、活動報名等服務,且能夠進行有效的反饋;微服務平臺上有專職館員與用戶進行互動,響應其個性化需求。
1.2 研究對象
本研究首先選擇39所985高校圖書館作為研究范圍,統(tǒng)計其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在新浪微博、騰訊微信兩大平臺上的賬號開通與運營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中國海洋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這6所大學圖書館沒有注冊官方新浪微博;中國海洋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東北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這8所大學圖書館沒有注冊官方微信賬號。然后從微博影響力入手,選擇較能夠代表其傳播和影響能力的注冊時長、粉絲數(shù)量、更新頻率[13]三個指標進行篩選,將重慶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對比研究。
1.3 研究方法
第一階段,研究統(tǒng)計了39所985高校是否注冊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公眾號,并記錄其新浪微博注冊日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粉絲數(shù)量、關注數(shù)量、微博發(fā)布數(shù)量,微信公眾號類型、認證日期、服務項目等數(shù)據(jù);第二階段,鑒于微博傳播力能較為直觀反映出其運營狀態(tài),因此,以傳播力作為篩選條件,根據(jù)39所高校新浪微博的注冊時長、粉絲數(shù)量、更新頻率選取三所高校進行深入觀察,統(tǒng)計分析其信息推送頻率、服務內(nèi)容、互動情況等幾個方面的表現(xiàn),并結合新媒體指數(shù)計算出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對各高校圖書館微服務進行評價。
2 高校圖書館微服務現(xiàn)狀觀察與分析
2.1 985高校圖書館微服務開展概況
39所985高校圖書館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賬號注冊情況統(tǒng)計情況較為理想,有33所高校圖書館開通了新浪微博官方賬號,31所高校圖書館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其中尚未發(fā)現(xiàn)中國海洋大學和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開通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號。
各高校圖書館新浪微博服務開展狀況存在較大差別,通過觀察其賬號注冊起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重慶大學圖書館注冊時間最久(2009年11月11日注冊,注冊2241天),吉林大學圖書館注冊時間最短(2015年1月23日,注冊342天);清華大學圖書館粉絲數(shù)量最多(粉絲數(shù)量48562人),中南大學圖書館粉絲數(shù)量最少(粉絲數(shù)量為零);同濟大學圖書館更新頻率最高(更新頻率為4.48條/天),而其余大學圖書館更新頻率較低,有19所大學圖書館的微博更新頻率不足1條/天。
在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方面:開通服務號(每月可免費推送4次,無需達到一定的訂閱用戶即可自定義設置欄目)的有10所高校,開通訂閱號(每天可免費推送1次,需達到一定的訂閱用戶才可以進行自定義欄目設置)的有21所高校;26所高校圖書館的公眾號在推送信息的同時,為用戶提供信息查詢服務,5所高校圖書館的公眾號僅進行信息推送??傮w來看,26所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主要提供本館介紹、信息推送等五類服務(見表1)。
對比圖書館微服務平臺上提供的服務與圖書館現(xiàn)行服務,可以看出在微服務功能的設置和平臺的選擇上,圖書館是有一定選擇性的,并非將所有服務直接移植至微服務平臺上。微服務平臺主要提供用戶使用頻率較高、個性化較強、時效性較強以及圖書館的特色服務,如特藏典籍相關服務,用戶個人預約、借閱、查詢服務,圖書館各類主題活動等;而微博主要提供信息推送、活動宣傳、資源共享等互動需求較低的服務。微博和微信也因其各自在信息傳播方式、擴散效率、互動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提供不同的服務項目。
微博相比微信起步較早,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活躍用戶,其信息傳播范圍更大、傳播速度更快,不論是通過單點傳播、接力傳播,亦或是病毒傳播[14],都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將信息擴散到很大范圍,然而系統(tǒng)并不會向用戶提示其關注賬號的更新,因此微博信息很容易被淹沒;微信由于推送頻次的限制,向其關注者的信息和服務推送頻率小于微博,并且當用戶收到推送信息時會有系統(tǒng)提示,因此推送效率相較微博更高。
其次,微博互動相對微信來說不規(guī)律性更大,無論用戶是否關注公眾賬號都可以對其發(fā)送私信,在博文下進行評論、轉(zhuǎn)發(fā),而館員需要在閱讀并理解粉絲的留言后,才能與其產(chǎn)生互動,因此互動成本較高,效率較低;微信互動需要用戶對公眾賬號進行關注,通過提交留言的方式進行,并且系統(tǒng)可以對用戶的反饋進行初步的處理,篩選出需要人工介入的服務需求,互動效率較高。
因此,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將信息傳播、活動宣傳、資源共享等信息擴散類的服務通過微博平臺開展,而個人預約、借閱、查詢等個性化服務和信息反饋、咨詢等需要人工介入的服務通過微信平臺開展,這樣進行服務功能的設置提高了服務效率,優(yōu)化了用戶體驗。
2.2 典型高校圖書館微服務案例分析
根據(jù)985高校圖書館微服務開展的概況,以新浪微博服務開展狀況作為參考,選取同濟大學(微博更新頻率最高)、重慶大學(微博注冊最早)、清華大學(微博粉絲數(shù)最多)三所高校圖書館作為典型案例,對其2015年12月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狀況進行研究。
2.2.1 微博服務分析
研究對三所高校圖書館新浪微博賬號運營狀況進行統(tǒng)計,得到相關運營數(shù)據(jù)(見表2)。對三所高校圖書館微博的內(nèi)容進行初步分析,將博文涉及的主要內(nèi)容和服務類型概括為資源分享等類型(見表3)。
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圖書館在微博運營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如清華大學圖書館12月微博的更新頻率最低,平均每天只有0.26條,但是由于其擁有較多的關注者,其微博的擴散能力和影響力相對其他學校的圖書館并沒有落后許多,轉(zhuǎn)發(fā)量為1.5次/條,評論數(shù)目為0.88次/條,被贊數(shù)量為3.38次/條;同濟大學圖書館的微博更新頻率最高,為6.48條/天,但是其互動的情況卻不如重慶大學圖書館,平均轉(zhuǎn)發(fā)、評論、被贊次數(shù)都低于重慶大學圖書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圖書館在微博運營方面花費的精力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圖書館發(fā)布的博文在話題設置上存在差異,使得用戶在瀏覽時產(chǎn)生了差別。
注:同濟大學18條專題服務相關微博為“首屆高圖專利研討會”相關,屬于非常規(guī)信息推送。
對比三所高校圖書館博文涉及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同濟大學圖書館微博服務主要集中在資源分享、用戶互動和新聞發(fā)布,其他方面的服務提供較少,而重慶大學圖書館推送的服務功能較為全面,盡管推送頻率不高,但是與用戶的互動情況相對較好(博文的平均評論量為2.26次/條),因此其服務的成效也更為樂觀。
研究也統(tǒng)計了三所高校圖書館新浪微博開通時間,以及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粉絲數(shù)、關注賬號數(shù),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簡單分析。清華大學圖書館賬號開通時間為2010年12月13日,是三所高校中最晚的,然而其粉絲數(shù)卻是最多的(48562名),這一方面與學校本身的影響力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與微博出色的運營狀態(tài)有關;同濟大學圖書館與重慶大學圖書館微博更新頻率差異較大(6.48條/天;1.10條/天),然而粉絲數(shù)量卻很相近(16682名;16498名),這與微博互動情況有一定關聯(lián),重慶大學圖書館博文的平均回復量為2.26次/條,而同濟大學圖書館僅為1.04次/條,高頻的互動更容易保持用戶的黏性,因此在更新頻率較低的水平上也能維持一定數(shù)量的粉絲。
2.2.2 微信服務分析
研究基于兩個原因選擇新媒體指數(shù)平臺構建的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作為評價微信公眾號傳播力量的指標:首先,該平臺創(chuàng)始成員及顧問團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nèi)重點高校新聞傳媒領域的專家,權威度較高[15];其次,微信傳播指數(shù)為閱讀數(shù)、平均閱讀數(shù)、最高閱讀數(shù)、總點贊數(shù)、平均點贊數(shù)和最高點贊數(shù)六個指標通過公式(見表4)加權計算所得,其結果更具科學性。
研究對三所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開展狀況進行統(tǒng)計,得到其公眾賬號的基本概況(見表5)。
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提供的服
務主要集中在資源檢索、用戶個性化服務和圖書館特色服務三個方面,圖書館開展的展覽、館員咨詢等服務,因為更需要用戶參與到實體環(huán)境中進行觀賞和互動,很少通過微信實現(xiàn);而實時信息查詢、培訓和課程公告、用戶個人信息查詢、館藏預約和借閱等服務,則通過微服務平臺能有效擴充信息傳播渠道。
研究對三所高校圖書館2015年12月推送信息的閱讀及轉(zhuǎn)發(fā)數(shù)量、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見表6)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各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力存在較大差別,其中清華大學圖書館12月推送文章最多,共計36篇,推送文章當日閱讀量累計為8713次,平均為
注:(1)推送當日閱讀量(累積):公眾號每次推送文章時,當日閱讀量的加和;(2)推送當日閱讀量(最高):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中,當日閱讀量最高的。
242.03次;同濟大學圖書館推送文章僅為6篇,但是其平均閱讀量和點贊量都遠高于其他高校圖書館。從WCI來看,高校圖書館公眾號的影響力影響指數(shù)波動較大,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非常多,一方面與該公眾號是否推送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其訂閱者數(shù)目、推送信息的質(zhì)量存在相當大的關系。
2.2.3 對比分析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不僅不同高校圖書館微服務開展狀況存在很大的差異,同一高校圖書館在不同平臺上開展的服務也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體現(xiàn)在服務內(nèi)容、更新頻率、互動狀況等各個方面。
在服務內(nèi)容方面,微博由于興起較早、輻射范圍較大、傳播迅速等特點,多數(shù)高校圖書館選其作為活動宣傳和信息公告的平臺,微信由于只能對關注用戶進行信息推送,故不適合開展此類服務;而資源檢索一類依靠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服務,由于可以依靠館員設定的程序進行自動檢索,因此該服務主要在微信平臺提供,極大地提高了信息查詢效率。
在推送和更新頻率方面,微博更新的頻率可以根據(jù)需要機動調(diào)整,以維持用戶粘性,如圖書館承辦主題活動時,可以每天發(fā)布數(shù)條博文,達到擴大活動影響力的目的,而當向微信用戶進行信息推送時,用戶都會收到系統(tǒng)提示,因此更新頻率過于頻繁會導致用戶反感,降低用戶對公眾號的滿意度。
在與用戶互動方面,微博能夠依靠私信、轉(zhuǎn)發(fā)和評論等方式進行,但是微博賬戶的運維需要有館員專職或兼職負責,因此可能會耗費極大的人力和時間,微信則可以根據(jù)用戶發(fā)送的信息設置自動答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館員的工作壓力,除此之外,微信用戶的反饋可以較為方便地從系統(tǒng)中導出,使館員能夠更高效地進行反饋的處理和服務改進與優(yōu)化。
通過開展微博、微信等微服務,圖書館在多個方面提高了服務效率,優(yōu)化了服務質(zhì)量。(1)微服務平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好的信息發(fā)布、交流平臺,方便讀者進行意見反饋和資源共享;(2)館員通過微服務平臺能夠更迅速的獲取用戶反饋,提高了圖書館處理讀者意見的效率;(3)微服務平臺方便圖書館進行輿情監(jiān)測,幫助圖書館更好地設計貼近讀者需求的發(fā)展路徑;(4)微服務平臺作為開放給公眾的平臺,開辟了圖書館的服務和宣傳渠道,有利于塑造圖書館的正面形象和聲望。
3 結語
文章立足我國高校圖書館在微服務平臺上的實際表現(xiàn),對比分析了其服務的特點與用戶的互動情況等內(nèi)容。然而由于樣本數(shù)量有限、觀察時長的限制,文章對國外高校圖書館微服務開展狀況的涉及較少,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高校圖書館微服務模式實現(xiàn)的具體舉措,服務質(zhì)量評價標準的制定,服務評價的反饋與流程優(yōu)化等問題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新媒體聯(lián)盟(NMC).新媒體聯(lián)盟地平線報告(2015高等教育版)[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1-18.
[2] Johnson,L.,Adams Becker,S.,Cummins,M.,et al.The NMC Horizon Report:2016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M].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6.
[3] Kristina M.DeVoe Column Editor.Bursts of Information:Microblogging[J].Reference Librarian,2009,50(2):212-214.
[4] Jacobson T B.Facebook as a Library Tool:Perceived vs.Actual Us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0,72(1):79-90.
[5] L Charnigo,P Barnett.Checking Out Facebook.com:The Impact of a Digital Trend on Academic Librari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07(26):23-34.
[6] 張彥文.Facebook社交搜索及其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J].圖書館論壇,2014(10):115-121.
[7] Calvi L, Cassella M, Nuijten K. Enhancing users experience: A content analysis of 12 university libraries Facebook profil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
[8] 丁獻峰,楊九龍.基于Facebook的國外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實證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30(5):23-27.
[9] 張英.微服務:開創(chuàng)圖書館服務的“藍?!盵J].圖書館建設,2011(7):51-53.
[10] 劉麗萍,龐彩云.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3(4):60-63.
[11] 張曉萍.“微服務”:碎片化微時代的圖書館導讀工作策略探究[J].高校圖書情報論壇,2014(3):54-56,74.
[12] 劉懷蘭.圖書館的微服務體系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9):74-77.
[13] 陳明亮,邱婷婷,謝瑩.微博主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構建[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53-63.
[14] 孫娜,饒培倫,陳馳.微博客信息傳播特點和評價方法研究[J].情報雜志,2013(12):31-34.
[15] 萬慕晨,歐亮.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效果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22):72-78.
作者簡介:宗一君(1991-),女,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郭晶(1975-),女,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