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我國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一個世紀的音樂人生。在她奔騰不息的99年音樂旅程中,她用一個又一個音符,用最真摯的情感,為人民歌唱,為祖國母親而歌唱,寫就了一部蕩氣回腸的“生命交響曲”。她因《長城謠》而得名,代表作有《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蚌殼》等。曾先后榮獲了中國音樂藝術最高榮譽獎“金鐘獎”,法國政府授予的“法國國家軍官勛章”等,被譽為“中國的夜鶯”。
●兒時音樂啟蒙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漢的一個工商世家,父親周蒼柏是一個進步實業(yè)家。周小燕的父親非常迷戀音樂,受父親影響,周小燕從小就對音樂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父親好友的琴行是周小燕童年最愛去的地方,她就是從這里開始了音樂的啟蒙?!拔腋赣H很有意思,他自己五音不全的,唱不入調。但他喜歡音樂,他們叫他音樂迷,只要你是學音樂,他都支持。所以我有一個弟弟是吹薩克斯,有一個弟弟拉小提琴,那么我就唱歌,客人來了就說,小燕唱個歌,我就去唱?!敝苄⊙嗷貞浾f。
●得稱“中國夜鶯”
1937年春,劉雪庵為影片《關山萬里》配樂,很快被一些青年抗日宣傳隊演唱。身在武漢合唱團的周小燕領唱了這首歌曲。次年,她應百代唱片公司邀請,演唱灌制了《長城謠》唱片。這首唱腔凄婉的歌曲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感動了廣大僑胞捐款捐物,加入到抗戰(zhàn)隊伍中。
1938年周小燕赴法國留學,二戰(zhàn)期間被困巴黎。1945年,經(jīng)過了七年磨礪的周小燕終于登上了巴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演唱了《紫竹調》《紅豆詞》。她典雅、清麗的東方淑女形象,精湛的技藝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國觀眾,因此被譽為“中國的夜鶯”。對周小燕的歌唱,媒體這樣評價:“嗓音純凈,像水晶般堅實,像鉆石般光彩”。
在歐洲9年,她無時無刻不記著自己是中國人。每次上臺演出,她總是一襲旗袍,高貴典雅。她能用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演唱各國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國歌曲。
“我們應該一有機會就傳播我們的音樂文化?!敝苄⊙嗾f,“你要唱他的東西,要唱到他服你。你光會唱他們的東西,不會唱本國的東西,人家看不起你……所以這種民族自尊心要有,人家才會尊重你,信任你。”周小燕認為,學美聲不是為了追求技術上的先進,而是為了用科學的發(fā)聲技巧,為本民族音樂文化服務,向世界傳遞中國的歌聲。
●音樂教學艱辛路
1949年,周小燕受聘擔任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老師,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涯。周小燕挑學生從不看家庭成分,最重要的是人品。
1973年,魏松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周小燕,他自稱“大徒弟”。“文革”的十年里,周小燕不能開口歌唱,也不能進行正常的教學工作。魏松還記得周老師說,“魏松的嗓子跟別人不一樣,他是洋嗓子,可以唱外國歌劇”,但是文革并不允許唱“封資修”,周小燕冒著被批斗的危險把魏松和另一名學生領到家中,拉上窗簾教,把耳朵貼在留聲機上,聽那幾張沒有被抄走的法國舊唱片。
“那時候,像搞地下工作一樣。第一次聽到卡魯索的歌聲,我就感慨,世界上怎么會有這么美妙的聲音。這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魏松說,“周先生真的改變了我的一生?!?/p>
上海歌劇院男中音歌唱家楊小勇是在1982年受教于周小燕的,楊小勇回憶說:“她是比較宏觀的人,她會讓你獨立發(fā)揮。她主要是啟發(fā)你,而不是限制你,讓你更多地去理解作品,而不是拘泥于一些細節(jié),從大的方面來把控你的發(fā)展?!?/p>
●愛國是責任,也是使命
1938年周小燕赴法國學習聲樂。經(jīng)過8年的刻苦學習,她在盧森堡舉辦了首場獨唱音樂會,之后,她飛翔在各個國家的舞臺上。正當她事業(yè)最為輝煌的時刻,她決定回國。
1947年,周小燕回到祖國。離別9年的故國,還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半個多世紀后,有一位美國記者問她:“你這一生吃了不少苦,從法國回來后不后悔?”她回答:“不后悔。這里是我的祖國。我為她出力了,我不后悔。如果我沒有為她出力,我才會后悔?!?/p>
對于周小燕來說,愛國不僅是責任,更是使命。
1988年,看到大量的歌劇人才因“英雄無用武之地”紛紛外流,71歲高齡的周小燕親自掛帥出任藝術總監(jiān),創(chuàng)辦了“周小燕歌劇中心”,以不同于國有院團的全新體制運作。在她的努力下,中心排演了《弄臣》《茶花女》及中國歌劇《原野》等大量精品劇目,為中國歌劇走向世界打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