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瑤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越來越成為企業(yè)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知識管理成為當前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熱門的前沿領域。置身企業(yè)中,師徒制下進行知識轉移是企業(yè)有效知識積累和創(chuàng)新的關鍵所在,師徒制目前已成為西方各大企業(yè)十分重視的員工培訓與開發(fā)工具,美國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大企業(yè)正式實施了該制度,并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長??梢妿熗街谱鳛槠髽I(yè)中知識轉移的載體,對企業(yè)的業(yè)績等發(fā)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對企業(yè)中師徒制下的知識轉移進行剖析,總結師徒制下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為知識的內隱性、知識傳授者的轉移意愿、知識傳授者的傳授能力、轉移雙方的關系信任及知識接受者的吸收能力這五項。
【關鍵詞】師徒制 知識轉移 信任 吸收能力
在企業(yè)中師徒模式下,師傅作為知識傳授者即為轉移中知識勢能高的主體,徒弟作為知識接受者即為知識勢能低的主體。知識傳遞者一般為企業(yè)資深員工,他們擁有豐富的本行業(yè)“知識”,企業(yè)師徒制下的知識接受者一般而言是新進入這個行業(yè)的,對本行業(yè)“知識”了解掌握度較低,因此工作效率比較低下,為了提升企業(yè)團隊間、組織間的工作效率、增加企業(yè)績效,企業(yè)中員工間相互進行知識轉移是迅速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
要提高企業(yè)中師徒模式下員工間的知識轉移效率,首先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在企業(yè)中,師傅和徒弟兩個角色作為企業(yè)師帶徒模式下知識轉移的載體,工作中師帶徒即實施知識轉移,而特定的師傅和徒弟兩個角色的行為特征對知識轉移有重要的影響。師傅作為知識轉移的傳授者,在進行知識轉移時可能會表現(xiàn)出兩個特征,資本性和教導性。一方面師傅擁有對知識的相對壟斷權,自身所用的知識往往可以為自己帶來可觀的收益,于是會有期望獲得知識價值最大化的傾向,即為資本性;另一方面,資深員工成為新進員工的師傅這一角色的轉變,使得其承擔起傳授知識的責任,師傅需要向土地提供實現(xiàn)其職業(yè)發(fā)展的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幫助,即師傅具有教導性。而徒弟作為知識轉移的接受者,在知識轉移中也表現(xiàn)出兩個特征,學習性和目的性。徒弟的學習性是指徒弟通過學習新知識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提升工作效率從而實現(xiàn)其職業(yè)發(fā)展,因此對知識的學習會表現(xiàn)出強烈欲望。然而,出于對渴望自身職業(yè)的發(fā)展,徒弟在接受來自師傅轉移的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會忽視師傅傳授的而徒弟認為與自身職業(yè)不太相關的知識,可以認為,徒弟對知識的接受具有目的性。
企業(yè)中師徒制下的知識轉移包含知識傳遞者將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共享于知識接受者與知識接受者接納吸收“知識”兩方面的過程,結合文獻資料,現(xiàn)場訪問資料與問卷結果分析,總結企業(yè)中師徒制下知識轉移影響因素為下面五個方面。
(1)知識的內隱性。知識的具有隱性的特質最早由Polanyi提出,并根據知識可表達程度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容易被記錄和表達陳述,可以通過文字、圖形、數字、公式等具象的東西形象的表達出來,即容易被編碼。而隱性知識具有較強的個性化,難以書面表達,亦很難被清晰編碼。隱性知識多可以理解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知識的內隱性反映了知識的隱性化程度。知識的內隱化程度越高,說明知識的結構化程度越低,也代表了知識難以被編碼,即該知識難以通過語言、文字或其它具象方式清晰表達并進行轉移。
(2)轉移意愿。知識傳授者的轉移意愿反映了知識傳遞者將自身所有的知識分享給知識接受者的動機強烈程度。一般而言企業(yè)中師徒中知識的傳遞者對自身獨享信息、特殊技能是享有壟斷,壟斷帶來的可能就是較高的收益,處于利益角度考慮,知識傳遞者為了維護其在本行業(yè)中的特有價值、優(yōu)勢地位,對于其掌握的核心知識往往會缺乏轉移意愿,師徒制下知識轉移時可能只會講主體知識的某些部分、模糊地進行轉移。由于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到知識轉移的過程中去,如果知識接受者對知識傳授者的信任、尊重等較為缺乏,出于投資回報的考慮,知識傳遞者主觀上會不愿意轉移自身的知識。
(3)傳授能力。知識傳授者的傳授能力即其對自身的知識和新知識的溝通編碼能力。知識傳授者與知識接受者進行的有效的溝通是知識轉移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知識傳授方的溝通編碼能力指其清晰表述對相關知識的想法、對知識接受者的提問快速響應的能力。知識傳授方良好的溝通編碼能力有利于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傳遞。
(4)關系信任。雙方關系如何由知識傳授者與知識接受者之間的信任程度與親密程度決定。知識的共享與轉移往往是建立在雙方信任基礎上的自愿合作,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圍才能促使知識轉移的發(fā)生。知識轉移過程涉及雙方頻繁的互動,雙方溝通無礙、合作融洽、共事親密,對知識轉移的成功進行的幫助的顯著的。
(5)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指知識接受者認識、評價、消化、吸收、理解和應用從知識傳遞者轉移來的新知識的能力。吸收能力一方面反映了知識接受者對外部知識的獲取能力,同時也反映了知識接受者吸收、轉換、運用、創(chuàng)新知識以服務于組織目標的能力。吸收能力受到知識接受者擁有的基礎知識與其自身努力程度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冬梅.師徒制在知識型員工管理中的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孫章麗,當前我國企業(yè)師徒制管理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與貿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