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回顧2014年到2015年的社區(qū)O2O項目,大家總是在說,推廣成本沒有好好控制,產(chǎn)品沒有做好等等。但其實所有失敗的項目都犯了一個錯誤——幾乎所有這些項目的需求假設都是偽命題!
這些項目想用低成本,占據(jù)垂直細分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入口。假如能夠通過鄰里關系跨越最后一公里,就有可能建立一個高效的細分消費入口。
最后一公里是否能以社區(qū)O2O的方式攻破?
1.“廣告+地推”的模式本身就違背了社區(qū)O2O“低成本、高效率”的假設與初衷。
2.用單一垂直社區(qū)O2O拉動裝載,然后擴展服務線或者社交化,此路不通。
3.自媒體的興起,分化了意見領袖,想通過意見領袖拉動社區(qū)的方式被證明是失敗的。
4.完全商業(yè)化的方式,適合于低端人群,不適合高端人群。
5.新社區(qū)從房地產(chǎn)上游入手,被認為是可行且成本低廉的方式,然而已經(jīng)成熟的社區(qū)仍被需求碎片化的魔咒所籠罩。
6、麻將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冷漠鄰里關系,難以被一個APP所攻破。
總結上述失敗教訓,我認為社區(qū)O2O所關注的關鍵點是:
成本:50元/用戶的安裝成本可以接受,可是計算的時候必須將整個運營成本加起來算,不可以只算地推或者贈送獎品的價格。
共性:跨各階層人群的共同需求是什么?例如水電氣繳費之類的顯而易見的需求就別提了,需求必須強且獨特。
社交:不產(chǎn)生社交連接,意味著成本高、黏度差。
服務:專業(yè)的服務能力或者整合專業(yè)服務的能力。
文化:缺乏文化屬性,意味著無法體現(xiàn)消費升級的時代需求,必然是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