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之作,盡管針對該作各種文學批評的理論視角不一而足,但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對其進行解讀似乎仍為一條蹊徑。本文試圖立足于“對話”的理論基礎(chǔ),對文本的情節(jié)進行賞析,以圖拋磚引玉,為今后的學者對卡勒德·胡塞尼的研究開辟一條新途徑。
【關(guān)鍵詞】巴赫金;對話;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87-01
一、關(guān)于巴赫金“對話理論”和《追風箏的人》
巴赫金是前蘇聯(lián)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對話理論”是他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在巴赫金看來,“存在就意味著進行對話的交際”。[1]對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構(gòu)成“他者”與“自我”的一切聯(lián)系。巴赫金的“對話理論”的提出是源自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多年的研究,因此運用這一理論對其他文學文本進行解讀也是完全可操作的??ɡ盏隆ず惸岢錾诎⒏缓箍Σ紶?,后隨父親移居美國。這種經(jīng)歷賦予了作者及其作品一種雙重特征——既能夠作為故事講述人,以“自我”的身份參與其中;又能夠客觀判斷,基于美國人的“他者”視角對小說進行審視,實現(xiàn)跨越時空、種族、虛擬與真實的對話。
二、阿米爾與哈桑的對話
主人公阿米爾是名聲顯赫的富豪獨子,而哈桑卻是受人歧視的外族傭人的兒子。盡管身份鴻溝難以逾越,但是他們從小形影不離,成為彼此最重要的伙伴。哈桑出生后學會的第一個字便是“阿米爾”,預示了他今后的命運將與阿米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正是二人對話的開始。對話性首先以語言為基本載體,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對話描寫,對展現(xiàn)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哈桑內(nèi)心善良,對阿米爾的忠心耿耿。他用直白的話語對阿米爾許下“為你,千千萬萬遍”[2]的承諾,并在后來為阿米爾一再做出巨大犧牲,乃至最終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當然,二者的對話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言語上。巴赫金說:“對話關(guān)系這一現(xiàn)象,比起結(jié)構(gòu)上反映出來的對話中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含義要廣得多?!盵1]風箏是阿米爾和哈桑對話的重要載體。阿米爾希望能夠通過贏得斗風箏比賽換來父親的認可,哈桑則默默幫助著他,作為他追風箏的人,沒想到這卻成為兩人關(guān)系與命運的最大轉(zhuǎn)折點。哈桑獨自追趕墜落的風箏,卻被種族主義者阿塞夫堵在死胡同里無情地強暴。而追趕而來的阿米爾躲在小巷里目睹了一切,卻最終選擇了逃跑。此刻,阿米爾和哈桑沒有任何言語上的交流,但是他們的對話性卻如此強烈,達到一個高峰。這種對比不僅能極大地刺激讀者的感官,也為阿米爾多年之后踏上自我救贖之路,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展開對話埋下了伏筆。再往后,故事高潮褪去。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設(shè)計將哈桑父子逼走,最后兩人失去聯(lián)絡(luò),對話性也隨之衰退。但是阿米爾在小說中自述:“自從那夜起,我得了失眠癥?!盵2],標志著這種對話關(guān)系已經(jīng)地被印刻在阿米爾的靈魂深處,一直延續(xù)到他獲悉哈桑之死,以及后來遇見索拉博。
三、哈米爾與索拉博的對話
索拉博是哈桑的兒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阿米爾與索拉博的對話正是他與哈桑之間對話性的延續(xù)?!皬椆笔莾扇藢υ挼闹匾d體。在阿塞夫與阿米爾進行激烈搏斗的時候,索拉博用彈弓瞄準阿塞夫,正如幾十年前他的父親哈桑在阿米爾面臨阿塞夫威脅時所做的那樣。這一幕像是過去場景穿越時空的重現(xiàn),作者將哈桑與索拉博的形象無限拉近直至重合,也將過去與現(xiàn)在的各種矛盾與發(fā)展推上了一個交匯的至高點。阿米爾為了救出索拉博身受重傷,索拉博為了保護阿米爾也是不顧自身安危,雖然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言語的交流,但是卻在無聲的對話中建立了對彼此的信任。
風箏是對追求精神救贖的暗喻。[3]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劫難的索拉博幼小的心靈已然是千瘡百孔,他開始封閉內(nèi)心,不愿與任何人對話。縱使索拉博歷經(jīng)苦難,終究他還只是個孩子,愉快而又單純熱愛著斗風箏,熱愛著他的父親哈桑曾經(jīng)熱愛的運動?!盀槟悖f萬遍”是哈桑對阿米爾的承諾,阿米爾在對話關(guān)系中是聽眾;而當風箏被擊落,他在內(nèi)心中對索拉博默念這句話時,他的形象已經(jīng)悄然轉(zhuǎn)變成了傾訴者。對話是一種互動的關(guān)系,過去是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贏得父愛,贏得榮譽;現(xiàn)在輪到阿米爾來做那個追風箏的人,解開索拉博的心結(jié),也完成最終的自我救贖。
四、結(jié)語
任何小說只要存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著某種對話關(guān)系。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源于文本,但絕不僅限于文本。鑒于學界還不曾出現(xiàn)過用“對話理論”分析卡勒德·胡塞尼作品的嘗試,且筆者水平有限,本文的對話主題僅限于部分小說人物,該作中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對話主題有待挖掘。本文算是拋磚引玉,以期為將來學界對卡勒德·胡塞尼的研究開辟一條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2]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建榮.《追風箏的人》風箏意象解讀[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作者簡介:
蔣鳴明,男,江蘇鹽城人,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主要研究英美文學、西方戲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