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100031)孫婧
附圖 瀕死呼吸人數的病因統(tǒng)計
附表1 116例病人年齡及性別構成比
附表2 按壓干預的時間(秒)與ROSC(例)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北京急救中心2011年1月~2014年12月116例院前心臟驟停出現瀕死呼吸的患者。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齡43~87歲。應用ZOLL、PHILIP心電監(jiān)護儀,胸外按壓方法參照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
1.2 方法 將心臟驟停出現瀕死呼吸的患者分為即刻胸外按壓和瀕死呼吸停止后胸外按壓兩組,分別對胸外按壓的時間進行記錄,觀察ROSC的效果,算出最佳的時效性。即刻胸外按壓組在識別瀕死呼吸時進行胸外按壓。瀕死呼吸停止后胸外按壓組先進行輔助通氣,呼吸停止后再行胸外按壓。
1.3 觀察指標 瀕死呼吸為心臟驟停后出現異常呼吸,如不規(guī)則呼吸、緩慢、微弱呼吸等[1]。呼吸停止為觀察下頜運動停止。胸外按壓:至少100次/分的頻率、至少5CM的深度、充分回彈、減少中斷的高質量心肺復蘇[2]。時間統(tǒng)計:記錄呼吸停止時間,按壓開始時間及ROSC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完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P<0.001為差異有高度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1 116例病人年齡及性別構成比(見附表1)
2.2 病因對瀕死呼吸的影響(見附圖)
2.3 按壓干預的時間(秒)與ROSC(例)的相關性(見附表2)
3.1 胸外按壓時胸廓起伏可維持接近的每分鐘通氣量,血液中含有部分氧,及時而正確的胸外按壓可維持大腦和重要器官的氧供[3]。一些患者心搏驟停后尚存在呼吸頻率降低、深大或表淺、節(jié)律紊亂的瀕死呼吸。這種呼吸可導致氣管內壓力變化和聲門快速開啟,對肺的通換氣仍有一定代償作用[4][5]。
3.2 本文按壓的有效程度依據SpO2波形作為指標,SpO2波形的搏動越明顯,說明按壓所形成的血壓就越高,在胸外按壓時監(jiān)測SpO2波形比監(jiān)測大動脈搏動更為精確、可靠[6]。
3.3 上表中通氣組和按壓組出現瀕死呼吸的時間相差不大,但對于不同時間后的按壓導致的ROSC有很大的差異。結果顯示按壓反應時間在4.47秒內復蘇效果較好。因此及時的胸外按壓比通氣后行按壓對ROSC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