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煤集團總醫(yī)院(102300)岳虹美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是機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致使皮膚和皮下組織失去正常功能,從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1]。據研究,長達4h的4.67千帕以下的壓力或不斷變化的壓力下即使25.3千帕達1h也不至出現組織改變,但是如果9.3千帕的壓力持續(xù)2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細胞變化,從而產生組織損傷[2]。多數患者對中等程度壓力有代償能力,但神經科患者受壓部位常有感覺喪失,即使中度承壓也易發(fā)生壓瘡。
認為壓瘡完全可以預防這種觀點在國內占統(tǒng)治地位[3]。林菊英先生在醫(yī)院護理管理學中提出壓瘡的標準為0%時,尚有附加說明:除特殊病人不許翻身外一律不得發(fā)生壓瘡,帶入院者不準擴大[4]。因此,指導病人翻身,即體位干預,對預防壓瘡至關重要。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有壓瘡危險的患者187例(Braden評分11~15分),其中男100例 ,女87例,年齡46~95歲,平均年齡70.5歲,其中腦梗死158例,腦出血29例。隨機分為觀察組94例,對照組9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Braden評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壓瘡預防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預防方式,囑咐患者定時翻身,但不予以指導說明。觀察組采用體位干預,每隔1~2小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一次,依次為右側臥位-平臥位-左側臥位-平臥位。2名護士分別站在兩側,先將患者頭部轉向右側,再將雙臂放于胸前,右腿伸直,左腿彎曲90度,在右側的護士輕輕將患者肩部以及髖部抬起,拉向自己,注意力度,防止拉傷以及皮膚摩擦,左側護士檢查皮膚后,在其背部放一軟枕,讓其背部和骶尾部斜靠在軟枕上,雙下肢屈曲稍錯開,兩膝間墊軟枕。夜班時,一名護士站在患者一側,輕輕將患者肩部及膝部偏向自己,然后檢查皮膚,放軟枕,其他護理措施同對照組。
1.2.2 壓瘡危險度評估 對入組患者24h~48h再次進行評估,當Braden評分大于等于16分時,評估護理效果,并終止本研究;若Braden評分小于16分時,持續(xù)本研究直至患者出院或者死亡并評估護理效果。
附表 兩組壓瘡發(fā)生情況
1.2.3 評價方法 比較兩組壓瘡發(fā)生率,按時觀察患者受壓部位皮膚的顏色以及皮膚完整性。按壓瘡評定標準評估壓瘡發(fā)生情況。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卡方檢驗。括號內為理論(期望)頻數,即5.53,88.47,5.47,87.53。
對照組93例患者中10例發(fā)生壓瘡(一期9例,二期1例),占10.75%;觀察組94例中1例發(fā)生壓瘡(一期),占1.06%,兩組比較,卡方值=10.0786 ,P=0.00487,P<0.01,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詳見附表。
國內外研究[5][6][8]均指出,護理工作的重點在于及時識別高危因素,準確預測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新的壓瘡管理模式對壓瘡及壓瘡高危患者更有預見性和針對性,降低了難免壓瘡的發(fā)生率[7]。Tweed等[8]均認為更新護士的壓瘡知識是改善壓瘡預防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提高護士對壓瘡預防的認知水平是降低壓瘡發(fā)生率的關鍵。壓力是壓瘡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浸漬,活動受限,營養(yǎng)狀況不良,老年,溫度,應激等也是壓瘡發(fā)生的原因。正常皮膚的毛細血管壓力為20毫米汞柱,70毫米汞柱壓力持續(xù)2小時就可引起不可逆的細胞變化,提示預防壓瘡護理中減輕壓力的重要價值。體位干預是緩解壓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小結: 壓瘡是長期臥床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壓瘡,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還加重了原發(fā)病的病情,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有效的預防壓瘡可大大減少患者痛苦,節(jié)約醫(yī)療護理資源,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探討體位干預對壓瘡的影響,從而最終達到降低壓瘡發(fā)生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