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起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使其在人類的精神世界始終處在一種鮮活的狀態(tài),它以人為傳承載體,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前,搶救和保護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認真總結中國古代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經驗,對促進當前中國正在蓬勃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從政府、媒介、教育、研究四方面總結出古代民間文化保護措施對于當今非遺保護工作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民間文化;非遺;保護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中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含義與中國古代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有許多相似之處。由于社會與科學的飛速發(fā)展,導致了生活方式的劇烈變革,所以許多依托傳統(tǒng)社會語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為繼或后繼無人,所以要想保護這些珍貴的傳統(tǒng)遺產,制定相應的規(guī)定和法律是必要的,我們可以從古人的經驗中總結出一些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的非遺保護方法。中國古代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可以分為兩個方面:1.官方。即當權政府制定的相關保護措施以及文獻整理工作;2.民間。即民間文學者、人民大眾個體性質的收集、記錄和保護等工作。
一、政府保護非遺的措施需更加完善和明確
古代時期各朝各代都有設定相應的官職來保護民間文化,并且政府也相當重視這一工作。我國在2004 年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并且在這之后出臺了若干政府文件,它們既體現(xiàn)出我國非遺工作的特性,也反映出官方對于這種文化事項的態(tài)度。至此,這場興始于21世紀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我國持續(xù)而熱烈地上演著。從這場文化運動發(fā)展的態(tài)勢不難看出,它由政府主導、組織,參與者包括了學界、群眾、媒體等多方力量,他們都以各自的角度解讀著這場文化活動。到目前為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已經超過10年,在廣大學者的廣泛參與下,它已從政治層面轉向了學術層面。在中國各省市也成立了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藝術研究院下屬部門的非遺研究部等,但總體來說還是擁有一定的缺陷,例如保護各地非遺項目的力度問題、傳播推廣問題、知識普及不到位等問題。非遺的保護工作如今被稱為“搶救性”保護,說明其工作開展的迫切性,所以政府還需在此方面進行更細致的保護工作。在保護當?shù)胤沁z的工作過程中,需要深入群眾,貼近群眾,因地適宜地制定讓非遺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護措施,時時關注非遺發(fā)展動態(tài)。
二、利用傳媒加強非遺知識在大眾生活中的普及
在中國的歷史時期,傳統(tǒng)農業(yè)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民間傳統(tǒng)文化能夠得到延續(xù)性的發(fā)展。但如今的社會出現(xiàn)了劇烈的變革,導致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所以非遺的延續(xù)帶幾乎斷裂,并且非遺的普及層度還非常低,有很多群眾只是聽說過非遺,或從媒介當中看到過非遺的節(jié)目、訊息等,所以要意識到,光是政府的力量來保護非遺是遠遠不夠的。一味宣揚發(fā)動群眾保護非遺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加大對于非遺知識的普及與宣傳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讓群眾意識到了非遺的重要性之后,非遺的保護性工作才能從被動型轉換為主動型。這就需要政府做長期持續(xù)性的宣傳工作,使非遺的保護滲透到人民大眾的生活當中去。
傳媒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如今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乃至自媒體都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去了。例如,新媒體的傳播速度迅速、操作便捷且信息海量,并且它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而言,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和自主選擇性,每一個新媒體的使用者都可以進行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而言,有著積極的意義,每個使用者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去記錄和宣傳推廣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傳播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段和內容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
三、教育層面加入非遺知識的傳播與學習
在古代時期,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大多都是以家族的血緣關系或者師徒關系來傳承與維系,當下的非遺傳承也大多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著,然而這種傳承方式在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變得尤為脆弱和不堪一擊,所以尋求更好的傳承發(fā)展模式是必要的。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與教育結合起來是一種可行的良性發(fā)展模式,青年一代的文化傳承才是可持續(xù)的文化傳承。如今,也有不少地區(qū)通過將部分非遺寫進教學書本、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教學等方式向青少年傳授非遺的技藝與知識。在此基礎上更需要做的是探索更好的教育與傳承方式,使得青少年能夠從被動灌輸轉為主動學習與探索。
四、鼓勵文化工作者、興趣愛好者深入研究非遺
從許多古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貢獻非同一般,所以,這種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也需要在當今社會繼續(xù)傳承下去。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之后的時代發(fā)展中徹底消失于大眾生活之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如古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悉心收集與記錄,于后人而言,也都是豐富的知識和遺產。如今,非遺也成為了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這對于非遺的保護與探索工作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線索與建議,多學科領域的學者研究也能夠探索出非遺更多地意義與價值。
五、結語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華文化,留下了燦爛輝煌、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遺產。中國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因此,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采取積極的措施,借鑒古人的經驗,同時挖掘其特征要素,以寬廣的胸襟和氣魄來正確對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中求得共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
[2]王鈞.探析非遺傳承在學校教育中的實現(xiàn)途徑[J].教育論壇,2013(08).
[3]宋建林.中國古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2015(07).
[4]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汪玲莉(1993—),湖北宜昌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2015級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