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瑜
摘 要:多媒體課件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件重要的現(xiàn)代教學工具。它以文字、聲像、動畫的完美結合,彌補了單純文字教學的不足,又讓學生擺脫滿堂灌式教學的無趣,從而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越來越多師生的歡迎。但是如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語文課件泛濫,則只會讓語文課堂越來越花哨,但是是否能夠實現(xiàn)師生、生生間的良好互動就不得而知了。語文課堂教師應該合理有效使用多媒體課件,使其成為一種語言教學之外的輔助工具,而不能替代語言教學。此外,語文老師最要緊的基本功是嘴功,最須揣摩費心的是語、是文。需明亮時不模糊,需模糊時不坐實。語言能解決的就不必用圖像,因為,語文教師的任務是訓練語言。本文結合實際簡述對語文課件應用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具體;時髦;輔助;有效;好好講;莫添亂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74-01
如今多媒體泛濫的課堂,把每一個場景、每一句文字多換成了有聲有色的課件,課堂是越花哨、越熱鬧是否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是反觀教學的效果是否與熱鬧無關。喧賓奪主式的多媒體教學值得一線語文教師謹慎選擇和運用。
講意境,并非越具體形象越好。動不動做課件以求“直觀”反而添亂。
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錄些急雨聲來聽,當真就好聽嗎?所謂急雨,不過是說琵琶聲節(jié)奏快、激越而已,“激越”為何物,不可進一步物化。同理,“小弦切切如私語”,更不可錄些悄悄話來欣賞,只可引申到“細碎、親切”而止。這時,若再直追具象,必定弄巧成拙。最好滿足于適度的抽象,給美感留點想象空間,不必再坐實了。我媽媽那年代,有個“名師”上課真抓一把珠子往盤子上丟,以此演繹“大珠小珠落玉盤”,實在是畫蛇添足。其實再好的珠盤相擊聲也不可能比一支樂曲更好聽。它也不過是說“聲音清脆悅耳”而已。
語言是人類相互溝通時最簡便、最經(jīng)濟、最有實效的東西,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應當是學語言(包括文字),備語文課首先要備語言藝術,這是正途。如果以“精講”為借口該多講而少講,甚至不講,或盡找其它途徑來“啟發(fā)”,是舍本逐末。語言的局限似乎不夠形象,但這一點恰恰又是它的專長,只有它才能給聽者(讀者)留下足夠的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
小時候心目中的關羽、張飛何其神威,一看電視劇中人物我就傻了眼。不看電視劇《紅樓夢》還好些,想象中的林黛玉可達到“風情萬種”的水平,而坐實了的林妹妹,也不過爾爾,令人大失所望。這就是圖像的死硬處。我見過好幾種版本的“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插圖,總不如對原詩的想象過癮。只因為對語言的想象是動感的、隨心所欲的,各取所需的,因此,它的豐富、完美,就可能是其他圖象所不能企及的了
另一種情況是嫁錯了對象。有次聽一個老師講《荷塘月色》,“起立、坐下”之后樂聲驟起,播放一首小提琴名曲《梁?!?,叫學生體會“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也叫不得體。朱自清先生寫本文的目的是說“心里頗不寧靜”,是說他煩。這位教師只因這“煩”不好形象化,于是丟下主題不顧,而去大肆發(fā)揮朱先生虛擬的,用以逃避憂思的荷塘月色,甚至找些古代采蓮的幻燈片來打岔。這是真正的避實擊虛。弄得一堂課學生一直沉醉于美妙音樂之中,其樂融融,這是朱先生的目的嗎?真會辜負人!實在喜歡擺弄課件的,還不如讓學生聽銼鋸子,把學生整得如朱先生一樣煩,急需找個寧靜處避一避為佳。
還有一種叫喧賓奪主。有一老先生為了追時髦,他的課件是為了那句“鐵騎突出刀槍鳴”,于是放了一曲漫長的《將軍令》之后,不過癮,又加一曲震耳欲聾的《十面埋伏》。且不說一般中學生不大可能欣賞琵琶曲,就算能欣賞,這兩支曲子與那一句詩有多大關系?白居易本意也不過是想說琵琶女此時的演奏達到高潮,反映她心潮澎湃而已,說多了就反而添亂。因為那《將軍令》和《十面埋伏》自有它的全面的思想感情,與此處白居易的特指不同。
有句名言說的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足的”,它只能從某一側面提示二者的相似,一旦將喻體完全坐實,一個完整的形象出現(xiàn),就控制不了人們可能從全方位,從原文不需要的方位、角度去聯(lián)想,反而忘記了原文截取的那一小部分用意。比如“四弦一聲如裂帛”,是說收尾干凈利落,嘎然而止。你若真讓一美女出來撕綢子,我就可能想到褒姒誤國,甚至想到烽火戲諸侯等等,豈不滑稽。
現(xiàn)在弄課件弄成了時髦。許多教研活動把它作為評優(yōu)質課的必備條件之一,似乎在比賽花哨,真是語文課的大不幸。搞語言文字的人疏于磨礪自己的嘴皮,而挖空心思拼湊圖像;忽視培養(yǎng)學生對第一工具的領悟能力,而倒退去大搞圖像辨識,是不務正業(yè)。尤其是文學欣賞,圖像課件一定要慎用。以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一般都給人留下遺憾,即使有好的,至多也不過各有所長。語文課是要訓練學生對語文的感悟力,而不是對圖像聲響的感受力。圖像,聲音,雕像自有專門的課程去對付,不必由語文庖代。
我也并非完全否定圖像的輔助功能。我認為帶科技性質的說明文就比較用得上。比如《景泰藍的制作》中,若把“掐絲”一節(jié)錄下來放映,必對“說明”有益,但末了也必須回到原文,別忘了教語文的目的,說一聲:“你看,作者的‘語言是多么地準確?!?/p>
總之,語文老師最要緊的基本功是嘴功,最須揣摩費心的是語、是文。需明亮時不模糊,需模糊時不坐實。語言能解決的就不必用圖像,因為,我們的任務是訓練語言。
參考文獻:
[1] 王 婷.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文教資料,2010(02)72-74.
[2] 彭正亞.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多媒體課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06)105.
[3] 陳曉玲.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利弊分析[J].學周刊,2015(07)95.
[4] 劉秀武,李瑞芹.淺談語文課堂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