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娟
摘要: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宏觀而言,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閱讀課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需要教師通過啟發(fā)、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來選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覺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質疑解難,力求創(chuàng)新,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93-01
1.把握實驗教材特點,激發(fā)閱讀興趣
低年級閱讀教學是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而文字符號本身較為抽象,它不像圖畫、實物可以直接引起視覺快感。這就給六、七歲的蒙童的學習帶來一些困難,因此,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至關重要。
實驗教材所選的課文與現(xiàn)代生活密切相關,富有現(xiàn)代氣息。體裁多樣,有兒歌、故事、童話、韻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學生喜愛。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讀書,把讀書視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讀書氛圍,這樣可以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學生怕讀錯的顧慮,消除他們緊張的情緒,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樂于讀,放膽讀,由"老師要我讀什么"轉變?yōu)?我想要讀什么";其次,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的熱情。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兒童的形象思維占主體,對于直觀事物感興趣,他們喜歡各種各樣的(如畫一畫、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動。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體裁的多樣性設計一些游戲活動,把畫、唱、演、說等活動形式引進課堂,使學生體驗閱讀教學的樂趣。教學《雪孩子》時,可以在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根據連環(huán)圖畫,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教學《四季》一課時,可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也可設計讓學生邊表演邊背誦課文內容。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四季的特點,對課文內容理解進一步深化,同時也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教學《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時,為了讓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xiàn)出來,使學生在語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設計課本劇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更為深刻地領會文章的內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閱讀教學的樂趣。教學《小熊住山洞》一課時,可讓學生將課文以歌的形式唱起來,跳起來。學生通過畫、說、演、唱、跳等各種活動全方位地動起來,寓教學于快樂之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形成自主的閱讀意識。
2.整合信息,理解課文
閱讀的目的就是要獲得一種意義。如果將某一個閱讀對象進行還原,還原到社會背景或者生活中,有利于學生更深層地理解閱讀的對象。例如在《草船借箭》中,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理解周瑜與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就在課文信息之外提供了一個課外信息,即《三國演義》中的孔明借東風。那么學生在學習這兩篇關于同一個主題的事件時,就不知不覺地將兩篇進行了對比、整合,這樣就總結出了諸葛亮與周瑜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著名教師李吉林在講授《海底世界》時,就運用了兩篇閱讀材料:《海底的冷燈》以及《人類的秘密倉庫》以課文為主,以課外材料為輔。這就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的相互滲透,用不同的角度的信息形成一種合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再比如在講《鯨》這一課時,文中并沒有詳細具體地介紹鯨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資源和其他方法準備好較詳細的資料并整合好所搜集的信息;教學時,對于與課文某些次要內容聯(lián)系較緊密但又不影響到對文章的閱讀理解的內容,我只要求學生能作一般的了解就行。比如鼓勵一些學生將所搜集的關于抹香鯨的相關資料以圖片和錄像的形式進行展示,便于更多的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抹香鯨的特點;對課文的重點處、難點處能起補充作用的信息,上課的時候就有必要好好加以運用。比如班級有某位學生搜集到了"為什么虎鯨不同于一般鯨類?虎鯨居然會對同類發(fā)起攻擊"等信息資料,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時,千萬不宜照本宣科地讀所獲取的信息資料,應該先自行理解把握,用兩三句概括的語言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討論解疑
即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在課前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于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直接得出結果,對于能貫穿整篇文章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它與自己備課時精擬的有關課文的問題相結合,作為主線問題,引導學生再次自學,圈點批畫,體會理解,對于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或學生個人學習理解有困難的,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互幫、互學。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可進行全班討論,仍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的點撥。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又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在讀的方法上,教師可通過朗讀指導,范讀或錄音朗讀,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將他們帶入課文中的情境,并進入角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桌對讀,分角色朗讀和全班齊讀等,讀出變化的語氣,表達出人物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導入新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放聲讀,可輕聲讀,怎么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就怎么讀,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繼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因為問題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基礎。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創(chuàng)新學習的課堂,強調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本,帶著信息儲備主動地走向課堂,走向教師。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來組織教學。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動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讀感受,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4.交流感受,課外延伸
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收獲,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的課外知識;可以讓顯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畫一幅畫,作一首詩;可以讓學生寫廣告詞、心得;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課下拓展思維,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課文內容的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固定這一模式。由于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有的課,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組之長;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
總之,閱讀教學要把握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條原則,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我們的閱讀課就不會迷失方向,這是我們指導閱讀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