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書
摘 要:數學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小學數學教學卻與社會生活保持了較遠的距離,從而容易讓數學陷入乏味和枯燥的尷尬境地。而實際上,小學數學教學完全可以與生活掛鉤,可以通過生活改變數學教學的痼疾。對此,本文就對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并根據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66-01
數學是一項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數學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知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相信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本文就自身的一些教學經驗出發(fā),簡要談一下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一點思考。
一、結合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如果學生在學習了數學知識之后,不知道如何應用,他們就會覺得學習知識毫無用處,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生活中常常用到數學知識,從而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估算的相關知識點,教師就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有效將知識與實際相結合:1、請學生們估算一下自己每天花掉多少零花錢,一周、一月、一年呢?2、家里每個月的開支大約有多少?通過類似的問題,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從而學習興趣大增,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及時引出估算的方法,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也自然有效提高。再如教學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相關知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的質量單位:大家常吃的餅干、方便面、食鹽、大米等包裝袋上都標有質量,大家不妨拿在手中掂掂,體驗一下幾克、幾十克或者幾千克的重量。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便能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確實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有效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二、運用數學語言實施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把具有抽象化意義的數學知識,轉變成能使小學生更加形象以及直觀的進行理解和接受的知識,最關鍵的就是對數學化語言的應用。眾所周知,雖然數學看起來似乎比較枯燥乏味,但是里面其實蘊含了很多有趣和生動的內容,小學數學教師如果缺失具有高素質的數學語言藝術,就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挖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需要生活化,這是引導學生對數學進行理解和學習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對圓柱認識這一內容進行學習時,為了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讓學生先動手去摸周圍的圓柱物體,并讓學生把自身的感受以及體會說出來。而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會認為摸到的為圓形,還有的會認為摸到的為光滑的平面。與此同時,教師需要進行因勢利導,通過概括性語言來對其進行總結,如光滑的平面為圓柱底面,而曲面就為圓柱的側面。利用這種教學手段,合理有效的應用引導性的語言,并把學生的自身感悟結合在一起,這樣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同時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開放教學方法,引導自主學習
學習方式體現自主性,教學空間體現開放性。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開放教學方法,以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
學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存在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和探究,去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教師應進一步拓寬思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把活動的空間延伸到校外、課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數學知識。
四、注重生活實踐,提高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一個人的數學素養(yǎng),最為重要的是能以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數學應用意識的體現之一是當面臨有待解決的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的方法尋求解決的辦法。如現代社會中的利息、股票、概率、稅收、保險、貸款等問題。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自覺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去分析與解決這些問題,從而讓他們更深地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五、數學作業(yè)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也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平臺。教師應緊扣教材,從教材中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素材,布置符合學生實際的作業(yè)。如學習了《厘米》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回家量一量家具和電器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爸爸媽媽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并比一比家里誰最高。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寓于生活中,生活中又飽含著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讓數學生動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高不可攀的,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輕松學習數學,讓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參考文獻:
[1] 芮阿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嘗試和體會《云南教育》 2001 第21期
[2] 張應貴.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2012
[3] 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5第12期
[4] 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