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聰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注重讀寫結合,潛心悟文本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本源;精選巧設計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重點;靈活用方法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關鍵;習作生活化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延伸。智慧地把握讀與寫的結合,學生的習作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關鍵詞: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言意兼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23-0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這種運用包括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包括寫作方法的運用。所以,把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為“讀寫結合”的語言實踐課,符合當前的新課改形勢。
一、潛心悟文本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本源
閱讀教學,既應讓學生讀懂課文寫什么,更應讓學生探究課文是怎么寫的,如課文怎樣用詞遣句,怎樣把一個意思寫得清楚明白,怎樣把重點寫具體,怎樣安排文章的順序,怎樣抓住特點來寫,等等。所以,文本解讀的最高層次應該是讀與寫融為一體。
《虎口藏寶》寫的是主人公納塔莉在危急情況下機智勇敢地保護膠卷的故事。對于像這樣一篇學生一讀就懂,一讀就能感悟的文章,要從深度理解、感受的泥潭中走出來,著力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于是,教者撥開文本的叢林,從寫的角度發(fā)掘,發(fā)現(xiàn)文本在寫作形式上有一個顯著特點: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和動作的刻畫,來體現(xiàn)納塔莉的聰明機智。為此,筆者緊緊圍繞這個特點來設計板塊:板塊一:疏通經脈、發(fā)現(xiàn)線索;板塊二:咀嚼涵詠、習得方法;板塊三:創(chuàng)設語境,運用寫法。通過三個板塊創(chuàng)設了從讀到寫、讀寫結合的語言實踐課堂。
二、精選巧設計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重點
選入小學教材的課文大多是經典范文,是非常寶貴的學習資源。但教材中的每篇課文在寫作上都會有若干特點,只有突出一個重點,教學才有成效可言。這個“點”怎樣定?一般來說,要以《語文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為依據,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課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選準能牽動“全身”的那一“發(fā)”,讓學生個性化的解讀和感悟流淌于筆尖。
《虎口藏寶》第一板塊的教學,按要求選擇文中關鍵詞句進行填寫,完成內容的梳理。通過梳理,既把握了文本的內容,又突出了教學重點。第二板塊的教學是找出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的句子,抓住關鍵詞句做批注、談感受。學生在自主“體悟、交流、朗讀”的語文實踐基礎上,教師恰到好處地滲透了語言表達方法:課文就是用一個個動作、一處處心理描寫,把納塔莉的聰明、機智、勇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而側重于人物動作、心理活動描寫的練筆。
通過第一、第二板塊的教學,學生熟悉了課文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特點,就能順順當當地實現(xiàn)第三板塊:運用學到的語言表達形式,表現(xiàn)人物特點。
三、靈活用方法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關鍵
寫作方法的感知不是語文教學終極目標,語文教學不能止步于此。因為,此時學生心中的寫作方法還是抽象的、表面化的、消極的。寫作方法來源于實踐,同時寫作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反過來也要靠實踐來鞏固。如果教師不趁熱打鐵,這些抽象的、表面化的寫作方法可能轉瞬即逝。
《虎口藏寶》教學的第三板塊是,結合文本寫法,創(chuàng)設寫話的語用情景,進行語言實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選寫一個片段,如寫一寫緊張害怕的時刻,乘錯車;迷路;課前發(fā)現(xiàn)竟沒帶書;試卷發(fā)下來;獨自走在漆黑的路上……引導學生運用心理活動和動作描寫,完成課堂小練筆。只有現(xiàn)學現(xiàn)用,把握練筆的溫度,學生才會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形成一定的習作運用能力。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后,教師再引領學生在互評互賞中進一步強化運用語言的方法,不知不覺地鞏固了寫作方法。
學習運用,是語言實踐的關鍵點。教師要結合文本情景,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習作的話題,讓學生有“法”可依,有話可說,學以致用,以收到“情動辭發(fā)”之效,從而形成一定的習作能力,完美的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四、習作生活化是讀寫結合語言實踐課的延伸
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把語文限制在狹小的課堂上、有限的課本內。學生每天讀著語文書,考著語文書,學習語文變成了學習“語文書”,很難接觸社會“大語文”素材。因此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還在于,如何沖破狹窄的課堂“圍城”讓語文課程的“觸須”向外延伸,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領域學語文、用語文,使課堂語文生活化。
在《虎口藏寶》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配合課文內容及學習的主題,給學生推薦閱讀如《墨子智斗魯班》等。采用一篇帶多篇的方法引出課文讀物,讓學生課后去閱讀全部作品,驅動學生走向廣闊的課外閱讀空間,使讀書真正成為他們的一種學習和生活方式。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與課文關聯(lián)的課外閱讀,是與學生最易銜接的,導讀起來也更輕松有效,從而拓寬學生的閱讀面。閱讀完這些文章后,學生被這些故事深深地感染,人物的機智、勇敢深深地烙在心頭。但是,教師的引導不能僅止于此,而是再順勢而導,讓孩子們也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在危急時刻沉著、冷靜、機智、果斷,并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fā),用筆記錄身邊的故事,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寫進習作;從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出發(fā),把“體驗”寫進習作,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實踐證明,在讀寫結合的語言實踐課中,只有把寫作教學當作一種生存技能的理念放在教學的第一位,我們才能改變傳統(tǒng)的共性作文的思路和做法,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真正使寫作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享受寫作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
[2]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丁有寬著
[3] 《小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