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勝
2015年六一兒童節(jié),筆者在搜狐網(wǎng)站看到一條新聞:廣東的一些家長在兒童節(jié)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參觀富豪的別墅,以此教育孩子們什么是成功。在這些家長看來,有錢就是成功,因為擁有金錢就意味著擁有身份和地位,擁有幸福的生活。對于這則新聞,贊同者認為:在當今金錢至上的浮躁社會,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就是賺錢的多少,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非是希望孩子們通過努力,能夠達到家長期望的成功目標。而這個成功目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社會現(xiàn)實。批評者認為:這是對教育的扭曲,是對孩子們嚴重的誤導,這會使得孩子們變得急功近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jīng)濟取得了巨大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許多人都富了起來,于是買豪宅、買名車、奢侈消費,甚至移民國外,而那些沒有富裕起來的人們心態(tài)浮躁,什么賺錢干什么,什么容易成功干什么,而所謂的“成功學”就在社會上大肆流行起來。賺的錢多是成功,當個大官是成功,在跨國公司上班做高級白領是成功,當個老板是成功……家長們自身忙忙碌碌不斷追求成功,也不忘教育孩子什么是成功,于是我們的孩子們眼里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書里讀到的都是成功的榜樣或者是如何做個成功的人。
到底什么是成功?衡量一個人人生成功的標尺是什么?讓我們先看看美國,大多數(shù)美國的家長更重視家庭的親情,在事業(yè)、賺錢以及社交時,若能夠抽出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陪伴孩子,在他們的眼中,孩子、親情、健康、快樂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賺錢的多少。再看看日本,雖然競爭激烈、就業(yè)壓力大,但我國的一個教育代表團去日本交流訪問時,問日本的小學生長大了干什么,沒想到的是,大多數(shù)小朋友回答的是長大了當個超市售貨員、公交車司機、加油站的加油員,甚少有人選擇去當個科學家、董事長、將軍、大官。這與我們對孩子們的教育十分不同,家長和老師基本上是教育孩子們從小要立大志,“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于是我們的孩子們大多數(shù)會選擇當個董事長、科學家、大官、將軍,基本上沒有也不會選擇那些普通的勞動職業(yè),在家長和老師們看來,那些普通的職業(yè)無疑是不成功的標志,也是教育失敗的標志。
人們都說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訂立一個宏偉的目標對于孩子們而言無疑有助于激勵他們不斷前進,不斷去超越,不斷去攀登更高的山峰;而訂立一個很低的目標,會讓人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裹足不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正確的。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的理想教育、成功教育過頭了,走樣了。雖然我們改革了很多年,素質教育也喊了很多年,但中小學教育基本上還是應試教育,孩子們一邊上課,一邊培優(yōu)。小學生希望能上個好的初中,初中生希望能上個好的高中,高中生希望能上個好的大學,而這都要靠考試分數(shù),學生、家長和老師不停地為考高分而努力,那些本應該由孩子們完成的家務勞動也完全由家長包辦,孩子們活著的唯一目的好像就是考試和升學。至于孩子們快樂與否,就都不是家長和老師應該考慮的問題,也不是孩子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孩子們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那才是應該考慮的問題,因為那才意味著教育的成功。
不得不說,我們的成功教育加載了太多世俗的功利的東西,“成功學”已經(jīng)遮蔽了孩子們的雙眼,對于什么是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來不及思考,也不會去思考,因為家長、老師和社會已經(jīng)告訴了孩子們什么是成功,只要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就可以了??荚嚊]考好,那是不成功;沒有升入理想的中學和大學,那是不成功;沒有找到好工作,那是不成功;沒有賺到很多錢,那是不成功。孩子們一直都在考試,都在追求所謂的成功。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