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苗
一、問題提出
獎勵,最簡單的解釋是“做此而能得彼”。我們不禁要問,被獎勵者的行為目的到底是“做此”還是“得彼”?“做此”與“得彼”兩種利益又有哪些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在小學,教師經(jīng)常使用獎勵,企圖讓學生的某一行為繼續(xù)下去,但是學生似乎并沒有領(lǐng)會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換句話說,老師的獎勵常因獎勵本身存在的風險而失效。
本研究主要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從小學教師的獎勵行為入手,研究小學教師的獎勵行為及結(jié)果、學生對待獎勵的看法、學生被獎勵之后的種種心態(tài),從而分析在獎勵價值背后,其本身存在的風險。
二、獎勵的風險
1.獎勵的風險之一:將關(guān)注目標轉(zhuǎn)移到獎勵。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和特點。正因為如此,學生的多樣性讓學生更活潑可愛,更有可塑性。也正因為如此,老師才無法準確判斷每一個學生對某一任務本身是否感興趣。當學生對活動本身感興趣時,老師的獎勵就很有可能是多余的。因為在興趣的驅(qū)使下,學生有完成好活動的動力,這種情況下,獎勵與興趣就成雙重動力,即便如此,獎勵也會促使學生將主要關(guān)注目標轉(zhuǎn)移到獎勵之上。這時候,原本的“做此而能得彼”就變成“為彼而做此”。對學生來說,獎勵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獲取,而且是精神上的滿足。獎勵意味著是優(yōu)勝,而不僅僅是優(yōu)秀,只有比別人更優(yōu)秀才算優(yōu)勝。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一般來說,學生對老師給予的獎勵都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此時的獎勵品不僅僅是一種物質(zhì),它們也被賦予另一層含義——優(yōu)勝。就像奧運冠軍的金牌一樣,奧運健兒們追逐金牌,不是因為金鑲玉本身的價值,而是它被賦予的另一層含義——世界冠軍。同樣,學生很關(guān)注老師給予的獎勵,當然也存在學生對老師給予的獎勵不感興趣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獎勵自然就沒有效果。不僅如此,學生反而像失去獎勵一樣失望、難過,表示以后不再像這次這么努力,這是獎勵的風險之一。
2.獎勵的風險之二:破壞同學關(guān)系。
獎勵是獎勵優(yōu)勝者,往往是在競爭中獲得。而且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獲得獎勵,越是競爭激烈的獎勵,就越是有吸引力。要獲得獎勵就必須以擊敗他人、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在集體獎勵中,不同小組之間是競爭的關(guān)系。學生為了讓本小組獲得獎勵,會想辦法維護本小組的利益。在獎勵這枚放大鏡的作用下,小組之間的矛盾會被放大。同學之間的摩擦會因為對本小組利益的維護而變得越來越大。在集體獎勵中,同一小組成員之間也有矛盾,尤其是在異質(zhì)分組中。因為小組成員的性格迥異,綜合能力也不同。兒童的道德認知水平不如成人那么成熟。當他們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態(tài)度,例如個人分工、“領(lǐng)導權(quán)”、分配獎勵品等時,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主意最好,應該按照自己說的辦。爭辯不可避免,隔閡隨之而起。另外,在獎勵的壓力下,同伴壓力會劇增,尤其是那些被認為拖后腿的學生。他們在小組中的角色是一個“被領(lǐng)導者”,當他們小組失利后,他們可能成為大家指責的對象。這些矛盾、壓力看似很小,但是一旦被激活擴大,就會對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造成很大的破壞。
3.獎勵的風險之三:強化被獎勵行為,阻止創(chuàng)新。
被獎勵者在嘗到獎勵的甜頭后,會強化自己的被獎勵行為,希望以此再次獲得獎勵,這是學生正常的心理。教師給予學生獎勵正是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這種強化本該是老師期望的。但是,這種強化阻止了被獎勵者探索新方法的念頭。有時候,學生甚至對老師的獎勵產(chǎn)生誤解而繼續(xù)自己的錯誤行為,這是非常可怕的。
4.獎勵的風險之四:失去獎勵就是一種懲罰、對獎勵不滿意也是一種懲罰。
既然獎勵是在競爭中獲得的,那么,有人獲得,就有人失去,對于痛失獎勵者來說,失去獎勵與得到懲罰所達到的實質(zhì)效果很難分清。大部分學生獲得獎勵,都會很開心。但也存在一些對獎勵有個人要求的學生,當這類學生對獎勵不滿意時,就會很失望,主要原因是他們在一開始就將自己努力的目標轉(zhuǎn)移到獎勵上,并且過于關(guān)注獎勵。對他們來說,努力完成好任務并不僅僅是為了把任務做得更好,更是為了老師給予的獎勵??墒?,辛辛苦苦獲得的獎勵卻不是自己心儀的東西,他們會覺得自己白辛苦一場。這種不滿意獎勵與努力想獲得獎勵失去獎勵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不滿意獎勵的結(jié)果。當這種不滿意延續(xù)到學生以后的學習中時,學生的學習動力就降低。
三、正確運用獎勵策略,提升獎勵的價值
麥金太爾在《追尋美德》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原本不愛下象棋的小孩在只要下象棋就能得到五十美分的糖果,和只要能贏得象棋比賽就可以再得五十美分糖果的獎勵下,愿意下象棋。起初的目的只有一個:五十美分的糖果。但是有朝一日,這個小孩很有可能在糖果的刺激下棋藝大進,從而發(fā)現(xiàn)下棋的樂趣,喜歡下象棋,開始主動探索下棋的技巧、戰(zhàn)術(shù)。
從上個小故事可以看到,因獎勵而產(chǎn)生的實踐行動可能獲得兩種利益。一種是外在利益。這種利益是由社會環(huán)境的機緣而外在的,偶然依附于實踐中,諸如故事中的糖果。另一種是內(nèi)在利益。這種利益是實踐本身存在的不可能從任何別的方式中獲得的。外在利益的獲得能讓人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滿足、快樂。它真實,仿佛近在眼前,誘惑很大。內(nèi)在利益能讓人自覺地、長久地堅持某種行為,并愿意為之付出不菲的代價。
從心理學角度看,獎勵是當別人出現(xiàn)好的行為時,給他一個滿意的刺激。懲罰是當別人出現(xiàn)不好的行為時,給他一個不滿意的刺激,其本質(zhì)都是一種外在控制。把獎勵運用到小學教育中,它的本質(zhì)沒有改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系列案例見證了獎勵本身存在的種種風險,更不能把獎勵視為一種有利無害的教學策略,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該力求正確運用獎勵策略,讓學生對任務本身感興趣,使學生的內(nèi)在利益最大化,從而提升獎勵的價值,降低獎勵本身的風險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