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暉,劉春麗
(陜西省延安市人民醫(yī)院,陜西 延安 716000)
?
蒲參膠囊對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患者糖脂代謝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
張銘暉,劉春麗
(陜西省延安市人民醫(yī)院,陜西 延安 716000)
目的觀察蒲參膠囊對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颊咛侵x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方法將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蒲參膠囊治療,2組均連續(xù)治療12周;檢測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12周糖代謝、脂代謝指標及血管內皮功能。結果2組治療后6,12周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6,12周脂代謝指標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6,12周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較治療前升高,而內皮素-1(ET-1)水平下降,但觀察組血管內皮功能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現嚴重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結論蒲參膠囊能夠顯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颊叩奶恰⒅x指標,亦能改善患者抗胰島素抵抗,保護血管內皮功能。
蒲參膠囊;2型糖尿?。谎蓙y;糖代謝;脂代謝;血管內皮功能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飲食方式的改變,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出現逐年增高的趨勢,已經成為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的內分泌疾病之一。糖尿病常引起機體代謝紊亂,其中血脂異常最為常見,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老年糖尿病人群中血脂異常的發(fā)生率高達75%,且以混合型血脂異常為多見[1]。而另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血脂異常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fā)病率為62.9%[2],且血脂異常與糖代謝異常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重機體代謝紊亂,誘發(fā)炎性反應及氧化應激反應,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進一步增加患者不良預后的風險[3]。因此,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目前被認為是高危人群,如何有效改善此類高危患者的糖、血脂代謝異常,保護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進而改善患者的預后,已經成為臨床醫(yī)師關注的重點。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蒲參膠囊對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患者糖脂代謝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此類高危患者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颊?20例,年齡>18歲但<70歲,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2hPG)>11.1 mmol/L或隨機血糖>11.1 mmol/L。血脂異常的診斷參照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4]中膽固醇(TC)>6.22 mmol/L或三酰甘油(TG)≥2.26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4.14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 mmol/L,具備以上一項者即可診斷。納入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排除1型糖尿病者;惡性腫瘤、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甲狀腺疾病、感染、血液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對本治療藥物過敏者。將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颊唠S機分為2組:觀察組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37~69(51.4±10.4)歲;糖尿病病程5~15(7.4±1.6)年。對照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35~67(50.2±10.1)歲;糖尿病病程6~16(7.5±1.5)年。2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按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5]的治療原則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主要內容包括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采用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2081)口服,0.5 g/次,3次/d,血糖控制不佳可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血糖目標值為4.4 mmol/L 1.3觀察指標①檢測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12周糖代謝指標包括FBG、2hPG、HbA1c、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FBG、2hPG采用日本產日立717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HbA1c應用PRIMUS公司生產的高壓液相測定儀測定;應用穩(wěn)態(tài)模型HOMA-IR表示患者空腹時胰島素敏感性:HOMA-IR=FBG×空腹胰島素/22.5。②檢測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12周的脂代謝指標TG、TC、LDL-C、HDL-C水平,采用BS-3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③檢測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12周血清一氧化氮(NO)、內皮素-1(ET-1)水平,其中NO測定使用硝酸還原酶比色法(NO試劑盒購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ET-1測定應用放射免疫方法(ET-1試劑盒由301醫(yī)院東亞免疫技術研究所提供)。④記錄治療期間的藥物不良反應。 2.12組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比較2組治療后6,12周FBG、2hPG、HbA1c、HOMA-IR均有所改善(P均<0.05),且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2.22組治療前后脂代謝指標比較2組治療后6,12周TG、TC、LDL-C、HDL-C有所改善(P均<0.05),且觀察組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12周糖代謝指標比較±s) 組別nHbA1c/%治療前治療后6周治療后12周HOMA-IR治療前治療后6周治療后12周觀察組6010.21±1.437.85±1.14①6.45±0.87①4.75±0.793.18±0.58①2.21±0.48①對照組6010.24±1.468.84±1.61①7.53±0.94①4.80±0.833.84±0.63①2.76±0.55①t0.3113.6535.5430.6516.3218.542P0.587<0.05<0.050.597<0.05<0.05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2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12周脂代謝指標比較 組別nHDL-C治療前治療后6周治療后12周LDL-C治療前治療后6周治療后12周觀察組600.92±0.211.18±0.24①1.32±0.29①4.52±0.553.79±0.45①3.32±0.42①對照組600.91±0.201.05±0.22①1.20±0.27①4.54±0.584.15±0.43①3.62±0.51①t0.4563.2155.8710.58915.87613.874P0.710<0.05<0.050.589<0.05<0.05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2組治療前后血清NO、ET-1水平比較2組治療后6,12周血清NO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均<0.05),而ET-1水平下降(P均<0.05),且觀察組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2.42組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2組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現嚴重的藥物相關不良事件。對照組出現皮疹1例,頭暈2例,肝功能輕度異常2例;觀察組出現皮疹1例,輕微消化道反應2例,肝功能輕度異常3例。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患者均能耐受,不影響治療過程。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是代謝性疾病最常見的疾病,亦是一類特殊的高?;颊遊6]。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的糖代謝異常,機體胰島素抵抗,導致機體組織中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使乳糜微粒TG及VLDL分解減少,可導致血TG增高,引起血脂異常。此外相關研究亦證實,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和胰島素持續(xù)增加,可促進肝臟合成TG及VLDL增加,最終引起患者循環(huán)中TG及TC增加,HDL-C減少,進而促進血脂異常的發(fā)生發(fā)展[7]。血脂異常與糖代謝異常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相關研究顯示,TG及TC能夠和葡萄糖競爭進入細胞內,導致葡萄糖氧化利用障礙,引起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發(fā)生風險[8]。此外,血脂異?;颊叱0橛懈哂坞x脂肪酸增高,游離脂肪酸能夠干擾胰島素在周圍組織中與受體結合,引起胰島素的生物效應降低,促進血糖代謝紊亂。因此,血脂異常既是胰島素抵抗的結果,亦是周圍胰島素敏感性受損及存進糖代謝異常的主要致病因素,二者互為因果,相互促進[9]。 表3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12周血清NO、ET-1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由于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患者機體處于糖脂代謝異常狀態(tài),誘發(fā)機體的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機體大量炎性遞質及氧自由基釋放導致患者血管內皮出現氧化及炎性損傷,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10]。目前反映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的指標主要為NO 與ET-1,兩者均是血管內皮細胞合成的細胞因子,具有拮抗功能,通常在機體循環(huán)中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11]。相關研究顯示,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不僅能夠誘發(fā)炎性反應引起胰島素抵抗[10],加重糖代謝異常,亦能夠促進LDL-C等沉淀于血管內皮細胞下,促進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因此,臨床中如何改善此類患者糖、脂代謝異常,促進胰島素功能恢復,減輕糖、脂代謝異常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程度,進而改善患者的預后已經成為臨床醫(yī)師關注的重點。既往的西醫(yī)治療主要依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及《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等指南中原則給予治療,主要治療措施包括調節(jié)飲食及生活方式,給予口服降糖藥物或者胰島素進行血糖控制以及他汀類藥物調脂治療,雖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但仍有部分患者血糖及血脂指標的改善不甚滿意,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欠佳,間接影響了患者的血脂血糖達標情況。目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該類高危患者已經逐漸應用于臨床,并且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12]。 中醫(yī)學將糖尿病歸屬于“消渴病”的范疇,認為其病機為“陰虛、氣虛”為本,“痰濁血瘀”為標,該類患者血脈運行澀滯、痰濁阻滯導致痰濁、血瘀,而痰濁瘀血又引起臟腑損傷,耗傷氣血進而加重病情。針對以上中醫(yī)病機,本研究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蒲參膠囊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該藥具有顯著的益氣養(yǎng)陰、滋脾補腎、活血通絡之功,由蒲黃、何首烏、川芎、丹參、赤芍、澤瀉、山楂、黨參8味藥組成,其中何首烏養(yǎng)陰填精、滋腎益肝、調降血脂;蒲黃活血通絡、化瘀利滯;丹參、山楂、赤芍、川芎消食導滯、活血化瘀;黨參、澤瀉利水祛濕、健脾益氣。全方合用共奏祛濕降濁、滋腎健脾、活血化瘀之功效?,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該藥的成分之一蒲參能夠顯著的調節(jié)血糖,清除氧自由基及炎性因子,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增強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13]。此外,蒲參亦具有顯著調節(jié)血脂代謝功能,使進入血漿膽固醇、三酰甘油下降,提高HLD-C水平。此外,動物實驗顯示[14],該藥中的丹參亦具有顯著改善糖尿病小鼠胰島細胞的作用,減輕胰島素抵抗,改善血糖代謝異常。丹參亦具有抗炎抗氧化應激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血清NO的表達,抑制ET-1的表達,發(fā)揮保護內皮細胞的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6周、12周FBG、2hPG、HbA1c、HOMA-IR及血脂指標水平及血清NO、ET-1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2種方法均能夠顯示調節(jié)患者的糖代謝異常,但蒲參膠囊具有顯著的調節(jié)脂代謝異常,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 綜上所述,蒲參膠囊能夠顯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颊叩奶恰⒅x指標,亦能改善患者抗胰島素抵抗,保護血管內皮功能,且用藥安全,值得臨床推薦。 [1]王嬌,張如意,羅金花,等. 中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異?,F狀調查[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7):606-609 [2]黎國德,許慶波,梁巖,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異?;疾÷始跋嚓P危險因素分析[J]. 廣東醫(yī)學,2014,35(6):922-924 [3]潘雪刁,程曄. 糖尿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及其機理[J].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醫(yī)學版,2005,32(4):1-8 [4]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20 [5]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后插-36 [6]李寶玲.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的中醫(yī)證候特點調查[D]. 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 [7]曹會波,方朝暉. 中藥降糖調脂方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60例臨床研究[J]. 國醫(yī)論壇,2014,22(3):30-34 [8]黃秋菊. 血塞通聯合阿托伐他汀對合并血脂異常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0(14):3309-3310 [9]趙錦繡. 血脂康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的臨床觀察[J]. 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19(1):115-116 [10] 張留弟,李群益,施孝金. 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2型糖尿病研究進展[J]. 上海醫(yī)藥,2014,41(23):45-48 [11] 楊丕堅,呂以培,李舒敏. 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2型糖尿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4,22(6):532-534 [12] 徐遠,陳冰. 中醫(yī)藥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研究進展[J]. 四川中醫(yī),2013,31(10):154-156 [13] 馮曉桃,王文健. 蒲黃治療糖尿病的藥理機制研究進展[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3,21(4):94-96 [14] 袁丁,張學敏,陳麗娟,等. 丹參對糖尿病小鼠胰島細胞的作用[J]. 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30(3):25-27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6.018 R587.1 B 1008-8849(2016)26-2905-04 2016-02-252 結 果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