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列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一道難解的題目。越是偉大的人,越是聰明的人,越是想努力地弄清楚生活的真實含義。但是生活似乎與偉大、聰明無關,生活對于誰都一樣,要的是畢生的體驗與付出。因此,不同的人對生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生活對于詩人而言,也許是遠方孤立的一棵樹;對于哲人而言,也許是浩渺的星群;對于普通的農夫而言,也許是辛勞之后的酣睡……
其實,生活不過是人生的選擇,是不知不覺中從指縫間流逝的時光,是歷經風雨而停留在額頭的年輪。生活中有的是真善美,有的是假惡丑;生活中有的是甘甜,有的是苦辣。生活是公平的,沒有人只能夠一廂情愿地選擇生活的一面而逃避掉另一面。
生活既然是一種選擇,對于教師而言,便是選擇了一種教育的生活。教育的生活首先是生活的教育。懂了生活,便是教育。過有智慧的生活,才能夠做有智慧的教師。生活是智慧之源,而教育若是離開了智慧的引導,也就遠離了人性的本真,失去了教育的理想。因此,教師的生活,是以生活為自我的教育之源。追求好的生活,便是完善自我的教育。好的生活從何開始呢?
好的生活從反省開始
反省是對自我的認識,是智慧的凝練過程。教育,說到底乃是以自覺而覺人。教師的生命意義也就是在對自我生活的體悟與反省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新的自覺,然后以此來引導學生的自覺。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即儒家教育自我認識的方法,從而達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通過反省,生活不再是單調而又枯燥的重復與乏味,反省使生活變成了意義之源。在生活中的點滴體悟都將滋養(yǎng)智慧的達成,進而滋養(yǎng)教育的智慧。所以,好的生活其實就是自覺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生活的智慧不是科學家在實驗室里所推導出的符號或公式,而是感悟式的、體驗式的。正是這種感悟和體驗賦予了生活的人文意蘊,得以關照生命自身。對生活的體悟默化為人生的一種內在意識,并由此來引導生活。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也正是孔子由山、水而體悟到仁者、智者的境界而已。
在我老家院子的墻角里,有一株很普通的仙人掌,十多年了我都沒有搭理過它。它也沒有開過花,以至于我忘記了其存在??墒窃谝粋€夏天,我發(fā)現它竟然綻放出幾朵黃色的小花時,一下子被震驚了。這幾朵小花是如此美麗、如此驚艷,以至于我的心靈都開始了顫動。我突然意識到生命原來如此堅強,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總會有展開生命之花的時刻。從此,這株仙人掌深深地長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的一種內在意識,也成了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仙人掌給了我生命的教育。我讀碩士時候的一位同窗好友,起初給我的印象是誠實而又刻板。在一個雨后的春日,我和他漫步于美麗的校園時,剛好看見一只小鳥落在了花枝上,我不覺駐足細心觀賞這只小鳥。然而令我更驚訝的是平常不茍言笑的好友,竟然感嘆眼前景致的美麗,他的感嘆是對眼前這份美的呼應。此刻,我意識到他內心意識中的變化。懂得對美的欣賞是因為內心的靈動。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而我們并不能夠時時去發(fā)現美。美需要去發(fā)現,需要去賦予。當美的景物呈現在我們眼前時,需要我們內心的靈動去體悟她,并由此而美化我們的生活。
好的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是使生存獲得意義
好的教育不僅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是為了提高生命的質量。所以,教育在使人學會生存的同時,也要使人學會休閑。休閑并非無所事事,而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生活的境界?,F代人日益陷入三種苦境之中:忙碌、無聊、孤獨。在技術理性所主導的科層制管理體制下,忙碌已經成為現代人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教師們疲于應付各種量化指標的考核,被迫卷入各種競爭當中,可謂身心交瘁。然而,這種忙碌,是一種被迫的應對行為,忙碌也就導致了倦怠。在忙碌之余,又感覺到無名的空洞與虛無,陷入無聊與孤獨之中。于是,玩網絡、逛商場、看電影、吃大餐等快餐式的消費生活就成了填補無聊與孤獨的方式,但同時也加深了更多的無聊與孤獨。當生活陷入一種單向度的方向時,生活也就失去了自覺。
學會休閑,乃是以一種審美的方式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常懷感恩之心,但得淡泊之志。守得住一顆平淡的心靈,也就守住了自性,不至于在塵俗之中迷失了自己。其實,在中國文化傳統里,文人們所崇尚的理想生活恰好是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蚴羌那橛谏剿g,如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亦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文人雅客中,其中不乏像歐陽修這般身居高位者,但在心靈的深處卻藏著超越凡塵的理想情懷與生活境界。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典型群體,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承者與引領者。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此“道”不就是一種生活的理念與為人的方式嗎?在教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傳統,教師是文化的傳承者與守正者,與此同時也是文化的變革者與創(chuàng)新者。在一個功利主義至上的時代,作為教師的我們,能否堅守住一份傳統,并能成為一種文化生活的引領者?只有成為自我生活的自覺者,才能夠以此而覺人。
好的生活乃是教育的生活
作為教師乃是人生之幸事。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是何其歡樂的幸福感言。教師,不僅是職業(yè),而且是事業(yè),更是志業(yè)。教育的生活不但是在學校里,在課堂中,更在于日常的習行之中。讀書與寫作理應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薄盀榧褐畬W”乃是以學為人生修養(yǎng)的方式,在此之外并無其他目的?!盀槿酥畬W”卻將求學只作為仕途晉升或是謀取職業(yè)的需要。學習如果離開了自我的內在需要,那么,其功利的效用也很難達到。學問首先是“入乎其內”,方能“發(fā)乎其外”。教育的對象是人,人又是最為復雜的對象。因此,一切有關于人的學問都是教育的學問。而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不斷地汲取一切關于人的學問。如此才能夠真正理解教育的本真。歷史上的大教育家,多數時候首先是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因為缺乏了哲學與思想的高度,缺少了政治的實踐,也就難以做到教育的高度與實踐。所以,在我們的日常閱讀中,不必僅僅局限于教育學的著作。歷史的、哲學的、美學的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汲取思想的源泉,由此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
就我個人而言,從小就喜歡書法、詩詞、歷史。多年以來,書法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炎炎夏日,難以入眠,揮毫潑墨,直至午夜依然興趣盎然,毫無倦意,這種生活方式讓我很是欣欣然。我在加拿大溫哥華做訪問學者期間,依然保持著這樣的生活方式。當我用毛筆在英語報紙上揮毫潑墨時,思鄉(xiāng)之情便油然而生。書法讓我的生活充滿了美感。當我將自己的美學愛好與專業(yè)研究相結合時,我便走向了課程美學的視野,并將自己的這些心得撰寫成論文發(fā)表。書法只是我的業(yè)余愛好而已,可是它卻啟發(fā)了我的專業(yè)研究,恰也是無為而有為。在我的書桌上,《唐詩》《宋詞》《史記》《論語》《道德經》幾本書總是擺在最上面的,每在飯后之余,隨手翻來,卻是百讀不厭。舊書常讀總能出新意。時間一長,自己也能寫幾句詩,或是談談對《論語》和《道德經》的體悟。而這些詩句與體悟一道豐富了我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一個老師的內在精神世界,并能與老師產生對話和交流。我驚訝地發(fā)現,留給學生們影響最深的恰好是這些來自日常的愛好與體悟。當學生私下與我探討這些問題時,我亦感到欣欣然。
因而,對于教師而言,真正的教育首先是自我的教育,是自我在生活中的教育。我們如何對待生活,其實也就是如何對待教育。對生活的反省就是對自我的教育,是過一種有教養(yǎng)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便是過有教養(yǎng)的生活,理想的人生便是過有教養(yǎng)的人生。有些時候不是我們選擇了生活,而是生活選擇了我們。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這便是人生最為幸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