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襄州一中 莊慧勤
?
三大利斧突破動態(tài)立體幾何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一中 莊慧勤
近幾年,高考數(shù)學試卷出現(xiàn)動態(tài)立體幾何問題,這類試題新穎別致,構思精妙,使立體幾何“活”了起來,使立體幾何的題意更新穎、題目更靈活、考查更全面、思維更廣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加強了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考查。解決立體幾何“動態(tài)”型問題時,一些學生思路不暢通。一些學生不能認識“動”的本質,不會利用數(shù)學思想解決立體幾何里的動靜矛盾。本文利用數(shù)學思想探尋“動態(tài)”型問題的切入點和解決策略。
高考 數(shù)學 立體幾何
轉化與化歸思想是在研究和解決有關數(shù)學問題時采用的某種手段,是人們將問題通過變換使之轉化劃歸為已有知識范圍內(nèi)可以解決的一種方法、策略。這種方法可以將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將較難問題轉化為容易求解問題,將未解決問題轉化為已經(jīng)解決問題。轉化與化歸思想也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核心。
例1:如圖,在三棱錐中P—ABC,PA=PB=PC=AC=4,
(1)求證:平面ABC⊥平面APC ;
(2)求直線PA與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3)若動點M在底面三角形ABC上,二面角M—PA—C的余弦值為,求BM的最小值。
解析:(1)略;(2)以O為坐標原點,OB、OC、OP分別為x、y、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由已知得所以設平面PBC的法向量由得方程組取因為所以直線PA與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例2: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1BC⊥側面A1ABB1。
(1)求證:AB⊥BC;
(2)若直線AC與平面A1BC所成的角為θ,二面角A1—BC—A的大小為φ,試判斷θ與φ的大小關系,并予以證明。
解析:(1)略 ;(2) 由(1)知,以點B為坐標原點,以BC、BA、BB1所在的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設則。
設平面A1BC的法向量為,則由得可取于是與n的夾角β為銳角,則β與θ互為余角。因為---→---→,所以。于是由c<b,得,即sinθ<sinφ,又,所以 θ〈φ。
函數(shù)思想是人們用列函數(shù)關系式的方法或用函數(shù)相關知識通過建模解決實際問題與幾何問題,即用函數(shù)解題。動態(tài)立體幾何求最值和范圍問題時常常構造函數(shù),可以利用函數(shù)相關知識解決幾何問題。
例3:直三棱柱(側棱垂直底面)ABC—A1B1C1中,AB= AC=1,∠BAC=90°。
(1)若異面直線A1B與B1C1所成的角為60°,求棱柱的高;
(2)設D是BB1的中點,DC1與平面A1BC1所成的角為θ ,當棱柱的高變化時,求sinθ的最大值.
解析: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Axyz,設AA1=h(h >0),則有B(1,0,0)、B1(1,0,h)、C1(0,1,h)、A1(0,0,h),、
(1)當平面COD⊥平面AOB時,求θ的值;
解析:(1)如圖,以O為原點,在平面OBC內(nèi)垂直于OB的直線為x軸,OB、OA所在的直線分別為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則。設為平面COD的一個法向量,由得
二面角C—OD—B的余弦值的取值范圍為[-α,0]。
解決數(shù)學問題時,對一些形式上非方程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一定的數(shù)學變換或構造,使非方程問題轉化為方程(組)的形式,運用方程(組)的有關性質處理這一問題,進而使原數(shù)學問題得到解決,這一思想方法稱為“方程的思想”。 動態(tài)立體幾何探求存在性問題時常常構造方程,利用方程相關知識解決幾何問題。
例5:如圖,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四邊形ABCD中,AB⊥AD,AB+AD=4,CD=,∠CDA =45°。
(1)求證:平面PAB⊥平面PAD;
(2)設AB=AP。①若直線PB與平面PCD所成的角為 ,求線段AB的長;②在線段AD上是否存在一個點G,使得點G到點P、B、C、D的距離都相等?說明理由。
解析:(1)略。(2)以A為坐標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A—xyz在平面ABCD內(nèi),作CE//AB交AD于點E,則CE⊥AD。在Rt△CDE中,DE=CD·cos45°=1,CE= CD ·sin45°=1,設AB=AP=t,則B(t,0,0)、P(0,0,t)。由AB+AD=4,得AD=4-t,所以E(0,3-t,0)、C(1, 3-t,0)、D(0,4-t,0)、
取x=t,得平面PCD的一個法向量n=(t,t,4-t),又故直線PB與平面PCD所成的角為-→ 30°,得,即。解得或t=4(舍去,因為AD=4-t>0),所以
②假設在線段AD上存在一個點G,使點G到點P、B、C、 D的距離都相等,設則由消去t,化簡得此方程沒有實數(shù)根,所以線段AD上不存在一個點G使點G到點P、C、D的距離相等。從而,線段AD上不存在一個點G,使得點G到點P、B、C、D的距離都相等。
例6:已知幾何體A—BCED的三視圖,其中俯視圖和側視圖都是腰長為4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正視圖為直角梯形。
(1)求此幾何體的體積V的大小;
(2)求異面直線DE與AB所成角的余弦值;
(3)試探究在DE上是否存在點Q,使得AQ⊥BQ并說明理由。
(3)以C為原點,以CA、CB、CE所在直線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行對話式教育。當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是“灌輸式”講授,教師和學生之間處于不平等狀態(tài),學生沒有表達真實意愿的機會?!皩捜荨焙魡緦υ捠降慕逃J?,即學生和教師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為基礎,以尋求真知、創(chuàng)造意義和建構完滿的精神世界為目標,教育主體之間進行平等交流、相互溝通的過程。 對話式的教育模式可以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推行,可以通過講座、交流會、見面會、辯論會等方式展開。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定期召開“寬容”論壇,邀請校內(nèi)外專家學者與學生共同探討“寬容”話題;定期召開“寬容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邀請學術界知名學者交流探討,推動“寬容”為本的校園精神;在校園網(wǎng)設立校長信箱,定期召開校長見面會,校長與學生近距離接觸、平等對話。學生在對話式的教學過程中,享有話語權,體驗思想的碰撞,充分體驗自己的觀點和選擇被尊重、被接納,從而增強自我價值感,提升自信度,從而對高校培養(yǎng)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人才有重要意義。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導發(fā)展性學生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寬容”要求教師以生成性的思維教育學生,不贊同以表現(xiàn)好壞、成績高低、品德優(yōu)劣等簡單模式評價學生。教師要正視和照顧學生的差異性?!皩捜荨背珜Ц咝K枷胝谓逃\用發(fā)展型學生評價方式,即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時間長期化的學生評價方式。這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師為主導、以成績?yōu)橹饕獦藴?、短期片面的評價相對立。
當前正在推行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是實現(xiàn)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取代了以往以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做法,主張確立德智體等基本素質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等拓展素質為綜合評價標準,確立由本人、同學、班主任、輔導員、社區(qū)、社團等多元評價主體。通過長期多次的評價,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以及自我謀劃個人發(fā)展方向,使學生形成內(nèi)在的強有力的發(fā)展動力,實實在在地促進自身發(fā)展,以此使“寬容”教育逐步落實到實踐中。
[1]楊 楹.寬容: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A].第二屆“寬容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8.10
[2]周元明.從寬恕到寬容:現(xiàn)代高校德育的理念轉換[J].湖湘論壇,2007.03
[3]張?zhí)鞂?走向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ISSN2095-6711/Z01-2016-09-0273
吳楠(1984— ),女,河南汝南人,華僑大學思政教師,講師,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