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鳳華(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5)
將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閾
謝鳳華(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5)
編者按:重視實踐性是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本質特征和現(xiàn)實訴求,從學理維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有效性?,F(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研究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閾,對這一問題研究,從理論方面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創(chuàng)新,從實踐方面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發(fā)展?,F(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研究以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研究為文章的基本主線,具體運用唯物辯證法、系統(tǒng)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交往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貫穿于人的發(fā)展過程始終。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視界。將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閾,對我們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以其所特有的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即實踐方式生存于世,實踐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給思想政治教育以重要啟示:思想政治教育應激發(fā)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與進步;還要促進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與行為的提升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情境
人們的交往實踐促進了經濟的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實踐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是一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人的豐富精神世界為目的交注實踐活動。將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引入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們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和根植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1-2]
1.交往實踐具有“主體——客體——主體”相關模式
傳統(tǒng)的實踐理論是建立在“主體——客體”框架或單一主體觀的基礎上,這種框架中的單一主體觀忽視了“人生活在社會中”這一前提,忽視了“他人”,排斥社會主體間的差別,忽視了主體間關系對主體實踐活動的制約和影響,容易導致“個人中心論”。后現(xiàn)代實踐觀以“主體——主體”的框架為基礎,具有明顯的烏托邦的色彩,撇開了客體中介,消解了主客體關系,在這種交往模式上,主體際關系實際上難以直接建立,容易走向虛無主義。交往實踐觀是傳統(tǒng)實踐觀和后現(xiàn)代實踐觀的統(tǒng)一。交往實踐觀認為,“主體——客體”與“主體——主體”雙重關系和相關律決不是相互脫離、相互沖突的雙元過程,它們是以實踐客體為中介而聯(lián)結起來的諸主體模式,在交往實踐中,任何單一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都不過是“主體——客體——主體”結構的一個片斷和環(huán)節(jié),主體在作用于客體的同時就承載、實現(xiàn)著“主體——主體”交往關系,并受其牽引和制約。另外,客體既不是脫離主體關系的孤立存在物,而是諸主體間物質交往活動的中介,“主體——主體”間交往關系的建立與實現(xiàn),必需借助于客體中介才能完成。
2.交往實踐具有諸主體性或主體際性
馬克思認為,社會和歷史是多元主體間交往實踐的關聯(lián)體系,它反對單一主體中心論,強調多元主體的存在意義。同時,交往實踐是發(fā)生在各個主體之間的行為和活動,在現(xiàn)實的交往關系中,每個人都是主體,都是彼此間相互關系的創(chuàng)造者。
3.交往實踐具有差異性和互動性
交往實踐中的主體是多元主體,是人或人群的結合體,因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各個個體或群體在空間上具有分離性的特點,主體間在文化和價值觀上表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體現(xiàn)出差異性。在交往實踐中,交往的每一個主體都通過交往向對方施加影響,同時又作為客體接受對方的反作用,形成多極主體間相互影響、彼此滲透的交流活動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實踐活動的一個特殊領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彼枷胝谓逃且环N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交往”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交往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是指導性教育、教育科學實驗還是自我教育,歸根到底都是交往實踐的直接或間接的體現(xiàn)。[3-5]
1.轉變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師生主體間交往作用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體——客體”二分的思維范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者看成是教育主體,學生看成教育客體,強調教育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運動,學生的價值觀主體性受到相當程度的壓抑和排斥,容易走向單向的“輸出——接受”的灌輸式教育,容易變成被動的“刺激——反應”教育關系。而交往實踐“主體——客體——主體”的思維范式,強調多極主體的存在意義,不再是單一主體與客體之間兩極擺動過程的抽象化。它將教師和學生都看成是教育的主體,而社會生活、教育內容等是教育中的客體,它強調在教育關系中教師不再是控制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服從者和接受者,師生在教育過程中有平等的地位,通過與互相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平等對話,達到理性的共識。學生能夠從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學得知識,教師也應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快慢,掌握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及時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調整,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贏。
2.重視多元主體的差異性,因材施教
交往實踐在肯定交往主體的多極化的同時,還強調主體間的差異,差異是交往的基礎。首先,要承認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認識水平上的差異。教師在知識積累、生活閱歷等各方面都暫時優(yōu)于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外,學生個體、學生群體之間在認識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習慣、脾氣性格等各方面也存在著差異,教育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個體、學生群體的差異,設計不同的教育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交往實踐活動與教育教學活動不是為了消除差異、排斥差異,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珍視差異。
3.要重視客體的作用,對教育客體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
現(xiàn)代實踐觀由于夸大單一主體性而走向了極端,而后現(xiàn)代實踐觀在全面否定前者的同時又拋棄了客體依托、主客體關系等合理成分。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不能只是純?yōu)跬邪钍降乃枷?、精神交流,需有客體作為中介。就即便是思想、精神交流,也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其物質基礎,脫離了客體底板的支持,交往觀將不可避免的滑向虛無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以教育內容為中介客體,雙方共同作用于教育內容構成完整的教育活動,它需要教育主體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將教育內容這一對象觀念化,通過自身的知、情、信、義、行的思想政治品德內在矛盾運動轉化過程,將這些觀念內化為自身的品格。
4.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更新教育觀念
交往實踐進一步促進了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各地之間的交往也在進一步拓寬和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在各國、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吸收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觀念。另外,在教育的方法上,也需保持一定的開放性。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是強制的灌輸,對于非主流的價值取向也不是避而不談、一味遮掩,而是引導、鼓勵學生在各種價值取向與價值規(guī)范中進行分析、比較與鑒別,自主合理的選擇個人所應確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5]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張啟華,等.毛澤東的創(chuàng)舉---人民民主專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程恩富,胡樂明.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60年[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0-85
北京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BJSKF06-10D 11
謝鳳華,女,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