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威
?
生命“毒瘤”的初級版:少年暴力
文-劉威
既然暴力最強者說了算,誰還會理會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臺灣歌手鄭智化有一首歌曲《水手》曾經(jīng)很流行,歌中唱到,“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問,為什么?!蔽覀冏畛趼牭竭@首歌的時候,還處在根本體會不到所謂人生滄桑和傷痛是什么的年齡段。那會兒只是覺得,這歌用在校園里那些被欺凌過的同學身上倒是挺貼切。被推搡,被羞辱,甚至被毆打過后的孩子,沒有人能給他提供幫助,只能默默地擦干眼淚。上哪兒說理去?老師和學校最多會讓欺侮人的同學罰個站——到了放學的時候,他倒是有可能糾集一幫人在回家路上劫你的道,那會兒可沒人能阻止他更進一步行兇。
誰沒在少年階段被同學或者高年級同學欺凌過啊,這是多大個事,別人家的大人說。2016年6月3日在上海舉行的“少年司法改革與法律體系完整”研討會上,有法學專家就認為,“我們小時候打架、犯錯誤的事情都干過,青春期做壞事很正常的,沒干過壞事,我們經(jīng)常認為他在青春期的時候是生活在畸形的高壓的環(huán)境當中,他的心理肯定是有問題的。只不過網(wǎng)絡時代把孩子的‘江湖’放大之后才覺得可怕了。”(見2016年6月4日,網(wǎng)易新聞《多位專家反對因校園暴力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多么可怕的認知。專家都覺得這是正常的,遑論還在人生初級階段的少年。我們的教育體系會教給青年人文化和知識,但是沒有人告訴他,恃強凌弱、踐踏他人生命尊嚴的后果,他可能壓根就沒覺得自己有不對的地方。蔑視生命的毒瘤,就此悄悄地生長。
這種視頻你一定看過不少。一個少年在多人圍觀下遭到一個或數(shù)個同齡人毆打和辱罵,拳打腳踢之外還可能伴有衣物被扒光、羞辱。
近處是2016年年初的留美學生凌虐案?!霸诿绹妥x高中的十幾名中國學生,因瑣事將兩名女同學綁架至當?shù)匾惶幑珗@,對其進行了長達近七小時的折磨、毆打和恐嚇?!卑赴l(fā)后,三名未成年人被美國警方逮捕并遭到美國司法系統(tǒng)的審判,獲刑6至13年不等。
遠處是2014年5月25日,一條名為“實拍三名男子輪流毆打一少年”的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視頻中,北京市朝陽區(qū)崔各莊鄉(xiāng)奶西村,三名最大年齡17歲的男子圍毆一名13歲的少年近9分鐘,肘擊、腳踢、用石塊砸……
辱罵毆打、強迫脫衣、拍攝裸照、持刀威脅……看著受虐者軟弱無力不敢反擊的樣子,你一定也在心里咒罵過,這事要發(fā)生在你的孩子身上,你絕對會不惜一切保護他,甚至不惜代價地報復那些施暴者。
但是又能怎樣?這種事幾乎時刻都在發(fā)生,區(qū)別只在于媒體和網(wǎng)絡是不是關注和轉發(fā)。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青少年犯罪總數(shù)已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shù)的70%以上,其中14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總數(shù)的70%以上。沒錯,司空見慣啦,這四個字用來形容少年暴力和校園霸凌,毫不過分。
更司空見慣的是,施暴者肆無忌憚,圍觀者冷漠縱容,“當看見校園暴力發(fā)生時,圍觀者不是去制止、勸阻或報告老師,而是饒有興趣地拿起相機和手機進行拍攝,以一種娛樂的心態(tài)看待正在發(fā)生的暴力行為,并且在網(wǎng)絡中傳播散發(fā)?!?/p>
朋友中不乏有孩子年幼者,擔心遭到同學欺凌,在觀看視頻震驚之余,當場就決定要送孩子去報班學習跆拳道武術等自衛(wèi)手段,“起碼讓孩子在受到侵害時有些自我保護的能力。”
你看,這中間暗流涌動的,仍然是全社會都認同的“叢林法則”,暴力最強者說了算,為了保護自己,你要增強自己的“暴力”能力。沒有人關注對于生命尊嚴的教育和認知,我們相互警惕和仇視,毒瘤,從來沒有離開過。
留學生凌虐行為遭美國法庭重判的消息傳回國內時,聞者一片歡騰。更多人的人則主張中國向美國借鑒,對未成年人霸凌采取更為嚴厲的懲罰,比如降低法律處罰年齡,采取“連坐”,甚至判重罪。
不過,多位法學專家仍主張對14-16周歲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姚建龍認為,“過早的讓孩子接受刑法的處罰,貼上罪犯的標簽,這種孩子更有可能在日后成為更嚴重的罪犯?!彼?,從社會防衛(wèi)的角度來說,要保持必要的寬容。
“孩子的問題主要不是他的問題,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問題。所以不能一味只怪罪孩子本人,應該更多的反思家長、學校、社會、甚至國家所存在的不足?!?/p>
事實上,問題的確不應當只怪罪到少年們身上。
孩子在青春期時的家庭教育缺失,導致出現(xiàn)心理問題和暴力傾向的事件,已經(jīng)不新鮮。父母外出打工的鄉(xiāng)村留守兒童最易遭遇這類問題?!昂⒆痈惺懿坏郊彝サ臏嘏?,情緒惡化,缺少安全感和同情心,甚至具有反社會傾向。”
奶西村事件的施暴者之一郭某,“在家不聽話時,他的父親不由分說就是一頓打,聲音時常在巷子都聽得到。”而事發(fā)后,他的母親面對警方和媒體,態(tài)度也非常強硬。教育方式粗暴化,表面上孩子們一時屈服了,但是他們內心對于法律和生命的敬畏也隨之流失了?!叭绻⒆訌男∩钤谝粋€充滿暴力的家庭中,那么他形成的世界觀就是‘我有暴力就有話語權’,很多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的孩子就是受到了這樣的影響?!?/p>
除此之外,簡單直接的“暴力文化教育”也對暴力習慣“功不可沒”,暴力元素在影視、文藝作品和游戲中的出現(xiàn),是少不更事的同學們最易模仿的對象。北京市高院通過調研曾發(fā)現(xiàn),約有70%的校園暴力犯罪被告人自述,因為受到影視作品、網(wǎng)絡游戲、視頻中暴力手段的不良暗示或影響,使他們更愿意把暴力當作解決沖突以及達到個人目的的有效方法。
越來越多的暴力和霸凌視頻的公開傳播,包括越來越容易接觸到的對動物的虐待、殺戮視頻,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造成未成年人對于血腥和暴力的習以為常。
所以,當暴力行為發(fā)生在周遭時,少年們會不以為意,因為類似的事情他早就見多了。同時,這也會讓他逐漸失去對弱小者和受害者的同情與憐憫心:既然暴力最強者說了算,誰還會理會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首都師范大學的心理系教授崔麗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作為家長,最好能懂點心理學,要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這樣他們才能學習著去尊重別人,遇到問題也不會首先想到用暴力手段解決。這些孩子在家里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出去以后就會變成施暴者……簡單說就是父母民主,孩子自信;父母專制,孩子自卑。此外,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識,要讓他們知道生命高于一切,不能做出傷害自己和傷害別人的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暴制暴并不可取,但更多的人仍然堅持更嚴格的法律和懲戒手段:在施暴者缺乏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和正確的判斷時,也唯有嚴厲的懲罰制度能讓施暴者對其行為的后果和法律有所敬畏。亡羊補牢,責罰未必就不是教育。
責任編輯:郝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