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志舟
?
生而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郝志舟
尊重每一個有生命的物體,保護弱小的生存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已經(jīng)成為21世紀人類文明的共識。
二十多年前,老鄔第一次到德國留學的時候,被德國房東對動物的態(tài)度“驚呆”了,“對待寵物就像對待親人一樣,那叫一個親!他們還送小狗去上學,教育小狗就像教育小孩似的!”
在德國,多數(shù)被收養(yǎng)的小狗都會被送去上狗學校的幼犬課程,像學前教育一樣,教小狗如何與其他狗相處,以及與自己的主人互動和學會良好的禮貌。讓老鄔更驚奇的是,寵物對于德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員,“他們甚至會在圣誕節(jié)的時候給狗狗送禮物!”
雖然在今天的中國,人與寵物的親密關系已經(jīng)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回憶起當時在德國的見聞,老鄔仍然對德國人與寵物之間的關系贊不絕口。愛護動物,平等對待生命,是德國給老鄔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而這一切,與德國人的生命教育和動物保護密不可分。
沒有比戰(zhàn)爭更令人的傷痛難忘,對于德國人來說尤其如此。一言不合就開打,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與德國有關,這讓德國人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也使得戰(zhàn)后德國的政界、學界等社會階層認真反思過往的歷史,咱德意志到底怎么了?為啥走上“反人類”的道路?這種反思促成了德國人在教育上的高度重視:要避免重蹈覆轍,對于“生命”的尊重和教育必不可少。
德國人的“生命教育”有兩個重要內容,“樸素道德”教育和“善良教育”。
“樸素道德”的理念來自德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教育人類學創(chuàng)始人博爾諾夫(Otto FriedrichBollnow),在他看來,一個人“遵守法紀、恪盡職守、扶危濟困、誠信然諾、尊重生命和自然等,就是‘樸素道德’”。
而“善良教育”則認為,生命個體及其面對的其他生命都是上天所賜,“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應該愛人和一切物類,把其他人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非人的其他生命也視為自己的同類,把每個生命個體以及生存其間的人文、自然環(huán)境視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反對暴力、同情弱者、寬容待人、愛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
哲學家康德說,“人必須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痹诩{粹統(tǒng)治期間,德國人曾將尼采關于“道德是對弱者的保護”的論述反面化,“我能打過你,我就要打敗你;我能打敗你,我就要打死你”,其結果就是納粹分子對猶太人進行的種族滅絕。戰(zhàn)后,德國社會改弦易轍,將同情和幫助弱者視為社會文明和個體信仰的根本表現(xiàn)。從對整個歐洲舉起屠刀到愛心溢滿人與動物,現(xiàn)在的德國人已經(jīng)把“善待生命,同情和幫助弱小者”當作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強者固然值得敬仰,但更應該同情和幫助弱小者,因為那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美好的心靈。”
尊重生命、保護弱小,從這一點上來講,也就不難理解德國人對于動物保護的高度重視。2002年5月17日,德國下議院以多數(shù)票通過修憲案,在憲法中明文保護動物權。這項法案內容十分簡單,就只是對憲法20A條款稍做修改,在“人”字的后面加上了“和動物”幾個字,這是第一次將動物放在與人一樣平等的位置上,并且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這使德國成為歐盟國家中第一個把動物保護列入憲法的國家,在人與其他生命體的關系史上意義非凡。
哲學家海德格爾說過:“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者,只是它們的維護者,人應該和動物、植物平等相處?!睕]錯,大家都是有生命的,你是高等智慧生物,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可不能隨便要人家的命啊。愛護動物,對動物來講可能只是意味著一個更友好的生存環(huán)境,但對人類來講,則意味著從保護動物的層面進而上升到對生命整體的尊重,熱愛生命、敬畏生命,這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品質。
在這一點上,英國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早在19世紀初,歐洲就有一些學者提出:動物和人一樣有感情,有痛苦,只是它們無法用人類的語言表達出來。據(jù)說尼采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馬夫在鞭打馬,打得很慘,他就跑上去抱著那匹馬說:“我受苦受難的兄弟啊!”路人聽了大笑,說這人八成是個瘋子。實際上,“從生命價值的角度來說,馬同樣是大自然產(chǎn)生的生命,被人虐待、摧殘,當然值得同情?!?/p>
英國人領悟到了這個“?!?,最先把同情的眼光投向動物,并在法律實踐中試圖解決這個道德議題。
1809年,一位英國勛爵在國會提出提案,要求禁止虐待馬、豬、牛、羊等動物。這項提案雖然在上院獲得通過,但在下院被否決了。因為很多人認為,動物“不過是牲畜,是傻瓜,是勞作或娛樂的工具”,以法律形式給它們以尊嚴和生存的保障?大哥你開玩笑呢吧。
但沒過多久,世界上第一個反虐待動物的法案還是在英國誕生了。1822年,被稱為“人道的迪克”的理查德·馬丁提出“反對虐待以及不恰當?shù)貙Υ5男袨椤钡姆ò冈谟鴩鴷@得通過。
這個法案影響巨大,席卷全球。法國于1850年通過了反虐待動物法律。隨后,愛爾蘭、德國、奧地利、比利時和荷蘭等歐洲國家也相繼出臺了反虐待動物的法案。1866年,美國駐俄公使伯格回到紐約,開始呼吁反對虐待動物。在他的努力下,美國迅速成立了“禁止虐待動物協(xié)會”,并通過了“反虐待動物法案”。這部法案被認為超越了英國的反虐待動物法令,因為它禁止虐待所有的動物,包括野生動物和家養(yǎng)動物。現(xiàn)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動物法》,動物的生命價值已逐漸被法律所承認。
實際上,現(xiàn)在的美國以及西方有一個強大的思考和討論動物倫理的哲學、倫理學知識分子的群體,他們不僅設立了專門研究動物保護和倫理的機構,還在很多大學中開設“動物倫理”相關的課程,比如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的“動物權利:理論與實踐”、佛羅里達艾克德學院“倫理與動物福利”、南緬因州大學“虐待動物”等。
通過多年來不斷的對生命價值和動物保護以及倫理的教育,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理念深入人心?,F(xiàn)如今,如果你去大街上攔住什么人問他,人類能隨便虐待動物和殺戮動物么,恐怕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沖你翻白眼,這種問題你也問得出口?這事在他們眼里,就好比不能虐待孩子一樣,“對一個無法為自己辯護的存在,人類不應該虐待或折磨他們”。
也因此,西方國家還將動物保護的法律條例細化,不僅禁止隨便毆打、傷害動物,而且對看管動物的人還有具體的責任要求。如果看管動物的人玩忽職守,是會受到法律制裁的。比如,紐約州的法律就明文規(guī)定,任何要養(yǎng)動物的人,必須為動物提供住所、足夠的空氣、水和食物;任何把動物用汽車或火車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的人,必須每五個小時讓動物出來休息、吃飯、喝水;隨便拋棄動物,都會受到罰款或其他形式的制裁;如果動物身體不好,迫使其工作是犯罪……
尊重每一個有生命的物體,保護弱小的生存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已經(jīng)成為21世紀人類文明的共識。當我們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生命,對它們給予應有的尊重和愛護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xiàn)出它的無限生機,對所有生命常懷敬畏之心,我們才會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