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瀛 瀛
陳國祥 周以琴:鄱陽湖畔的青春之歌
文|瀛 瀛
墾荒初期,陳國祥、周以琴夫妻與子女的全家福
共青城歲月如歌,一段可歌可泣的青春旋律?;厥罪L雨歷程,江西共青城老墾隊員陳國祥、周以琴夫婦都動情地說:“做夢都沒有想到今天的共青城會有如此大的發(fā)展,當初從上海來共青創(chuàng)業(yè),我們無怨無悔!”
當年,陳國祥、周以琴憑著一腔熱血來到江西贛北這塊貧瘠的灘涂地。艱苦的環(huán)境不堪設想,他們憑著一種信念和精神堅持下來。盡管墾荒創(chuàng)業(yè)路上充滿坎坷,共青人仍舊滿懷信心、百折不撓。他們?yōu)楣睬喑堑陌l(fā)展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
老人拿出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回憶起當年樁樁件件的往事……這對“共青伉儷”愛國的情懷、堅韌的品質和對愛情的忠貞,讓人動容。
1936年8月,陳國祥出生在浙江紹興,6歲那年父母雙亡,“是姑姑供我讀書的。1946年我只身投靠在上海紙盒廠做工的大姐,住在長寧區(qū)北新街”。周以琴與陳國祥同年同月出生,只不過是江蘇揚州人,有著相似的早期經歷。周以琴告訴記者,她是新中國成立后從老家揚州到上海投奔姑姑的,“在姑姑的幫助下,進入了一家托兒所工作”。
1955年9月,黨和國家號召廣大青年到邊疆去開拓荒地多打糧食,支援社會主義建設,陳國祥、周以琴等上海熱血青年受到很大鼓舞,踴躍報名。陳國祥記得十分清晰:“那一年,我正在洗染商店做學徒工。當時,上海團市委組織支援外省,我就報名參加了墾荒。上海團市委組織我們到團校學習了一周,介紹江西的情況,要大家做好吃苦的準備。學習結束后不久,我們就接到通知赴江西墾荒?!?/p>
周以琴的報名受到了親人的阻撓,有關細節(jié)老人在晚年還恍若在昨天:“我在托兒所就待了可能有四五個月,結果聽到有人講動員去邊疆墾荒。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心里想,自己年紀輕輕地帶小孩沒什么出息,還是報名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我們年輕人身體又好,于是和幾個要好的朋友相約去鄉(xiāng)政府報名。報名的時候那個鄉(xiāng)干部就講,你家里同意嗎?我講只要我們自己愿意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就好啊,結果就回來好久沒有通知,我就好急,又跑到鄉(xiāng)政府問,他們講你家里不同意。我說我家里不同意我也要去。后來他們沒有辦法也同意我去了?!敝芤郧僬f,“當時我的決心很大,自己就跑到鄉(xiāng)政府去交涉,表達自己一定要去墾荒的決心。我的堅持感動了親人,只好同意我去。那個時候報名的人很多,但審查很嚴格,家庭成分不好的、身體不好的都不能去,就跟當兵一樣的有好多條件。我的申請得到批準并得以成行時,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與光榮。”
最終,周以琴如愿以償?shù)爻蔀榱藟ɑ年犞械囊粏T?!昂髞淼缴虾HA東團校學習,叫我們討論,上海市團市委書記在報告中講在江西怎么苦怎么苦,瘌痢頭、大肚子,說你們苦吃得下來么?講為什么叫志愿墾荒,就是你愿意就去、不愿意就不去,不勉強。我下了好大的決心,去吧,我們年輕人嘛,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有什么怕的呢,不怕苦不怕累,我早有思想準備?!?/p>
陳國祥、周以琴作為第一批志愿青年于當年10月15日從上海坐火車到南昌,再轉坐火車到德安。陳國祥記得:“德安縣領導請我們吃了一餐地道的農家飯,下飯菜就是一缽子魚,魚鱗、魚鰓都沒有刮掉。晚上,我們就睡在縣武裝部大禮堂。第二天吃過早飯,縣里就帶著我們步行前往墾荒目的地九仙嶺?!?/p>
到江西德安后,墾荒隊分三個地方駐扎,陳國祥住在“總部”,周以琴被分到米糧鋪青年社八一大隊。雖然在上海華東團校學習的經歷已經給他們打了一針“心理穩(wěn)定劑”,但是江西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還是遠遠超出墾荒隊員們的想象。
“來的時候,這里一片荒蕪,方圓幾里路只有兩戶老表,基本上是荒無人煙。剛剛來的時候,沒有房子,什么東西都沒有,就到那兩個老表家里住??刹荒芾献≡诶媳砑依?,于是我們上山砍樹砍竹子、砍茅草,搭茅棚。茅棚墻就是弄泥巴糊,上面就是茅草。住的地方床又沒有,就拿木頭搭通鋪。一到晚上就好怕,因為那個地方野豬很多,哄哄哄,聽到野豬聲,我嚇得就把門釘?shù)煤镁o?!敝芤郧倩貞?,接著開荒種地,“大家在一起勞動,不會種田,就找兩個老表帶著我們。天天早上爬起來勞動,什么事都做。插秧,那個螞蝗,咬到腿上,就嚇得在水里跳,他們說不能扯,要用手打。一扯它就更吸你的血”。
“剛開始我們這些‘城里人’什么都不會做,在當?shù)乩媳淼闹笇虏艑W會割稻子、打谷子、犁田。有些看似簡單的勞動,其實技巧很多?!敝芤郧僬f,她們經常和江西老表開展勞動競賽,但基本上每次都是她們輸?!熬湍酶畹咀觼碚f,老表們不僅割得快,而且割下的稻子擺放整齊。我不但割得慢,而且擺放得亂七八糟,有的還沒有割干凈,割完一垅稻子再回過頭來看看我放的稻子,像一個個野雞窩。那些沒有割干凈的稻子,這兒一根那兒一根地豎立著,就像野雞的毛,讓我慚愧不已。這時,心里一個勁地著急,誰知越著急越割不好,速度就越慢,經常是被別人遠遠地甩在后面?!?/p>
后來,當?shù)乩媳砭褪职咽值亟讨芤郧伲骸拔覄偛胚吀畹咀舆吙戳艘幌履悖皇悄隳玫咀拥氖痔肯?,那樣又累又慢,還拿不了多少;二是你割的時候舍不得彎腰,又不會順勢往前推,而是割一顆就往后面拉一下,那樣越拉越亂越慢,稻粒都被你拉掉了;三是你從鐮刀口往上割的,上面是你拿稻子的手,向上割就容易割到自己的手,應該把刀口放平或略略向下?!崩媳硪贿呎f一邊做示范動作……周以琴沒有想到割谷子還有這么多學問,慢慢地才學會。
艱苦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并沒有讓墾荒隊員們退縮,在當?shù)乩习傩盏哪托慕淌谙拢@些來自城里的墾荒隊員們不僅學會了許多農活,勞動之余他們還經常和當?shù)乩习傩找黄鸪杼?,墾荒生活過得艱苦而充實。
起初,上海市給墾荒隊員每人每月8元的伙食補助,大家集中起來吃集體食堂。1958年以后,墾荒隊員每月都有工資,上海市就停發(fā)了伙食補助。周以琴還做過飼養(yǎng)員,負責養(yǎng)豬,“每天擔水、喂豬、沖洗豬糞……雖然沒有經驗,但樣樣都很盡心去做”。
胡耀邦接見陳國祥(右上一)等老墾荒隊員
每天早上,周以琴都會起來煮豬食。先把豬草剁得細細的,再放在鍋里去煮,豬草煮爛后放米糠,一邊攪一邊燒,“像熬稀飯一樣,看著差不多了,就把豬食盛到一個木盆里,稍涼一會兒,手放進去感覺不燙了,再端去給豬吃”。周以琴每每端著木盆走到豬圈前,都能聽到豬急不可耐地等著吃食的拱門聲和“哼哼”的叫聲??粗i把頭埋在木盆里唧唧吧吧吃食的饞樣,周以琴常常倚著豬圈的欄桿想象著它們變成大豬的模樣。周以琴說:“養(yǎng)豬最辛苦的事,還是挑水。水塘離我們住的地方有幾里路,來回要半個鐘頭,每天要挑很多次,挑完后總感覺腰酸背痛,剛開始有一段時間還經常便血,后來慢慢習慣后才恢復,估計‘累狠了’。”
德安的燃料奇缺,砍柴就成了墾荒隊員要經常參加的勞動。每到農閑時節(jié),他們總是成群結隊相約上山砍柴。周以琴記得第一次砍柴,上山后一些“熟手”們很快進入角色,“山上山下,或東或西,得心應手,不到一會兒他們就砍了不少的柴,而我卻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時,有人過來教我,教完后就指著那一片荒山叫我試一試。他走了以后,我才開始砍,但柴刀在我的手里就是不聽使喚。久而久之,我才掌握一些技藝,雖然手上磨出了幾個水泡,但也砍了好幾根手臂粗的‘青杠’,很有成就感。正當我得意洋洋準備繼續(xù)往下砍時,那人跑過來笑著說:‘傻妹子,這青杠是濕的你不要砍,水分重了多難挑呀?!し虿回摽嘈娜耍粋€小時下來,我還真砍了一大堆柴。我準備起身把柴搬下山時,突然聽到一陣哈哈大笑聲,我正納悶時,社員們指了指我的頭,原來我的頭發(fā)被樹枝扯得披頭散發(fā),整個人看起來像瘋子……”
墾荒隊農業(yè)生產活動繁重,每個人都身兼數(shù)職,周以琴除了要割稻、養(yǎng)豬、砍柴之外,還要負責放牛。在一次放牛的途中,發(fā)生了一件非常驚險的事情,令她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心有余悸?!坝幸淮?,在甘露寺放牛時,我看到前面有只狼,它看著我不動。我之前聽到有些人講要是看到狼不能跑,一跑它就會來咬你。我就不敢跑,嚇得往后退,慢慢退,退一會兒轉身就從山的這邊爬到那邊去。這時,我就喊救命,之后嚇得趴在地上,爬不起來了。狼要是把我吃掉了,都沒有人看見……”
危險的生產環(huán)境也讓周以琴的家人擔驚受怕。在江西德安期間,周以琴的父母多次來信催促她回家。其實,她揚州老家的條件不錯,大姐在百貨公司工作,二姐是醫(yī)生。來信言辭懇切,說已經在當?shù)匾患野儇浌緸橹芤郧僦\到一份營業(yè)員的差事,薪水不錯,而且說父母很想念她,“讓我馬上回去和家人團聚,怕我沒有回家的路費,還一并寄5元錢”。
收到家書,周以琴輾轉反側幾天都沒有睡好??v然萬般不舍親情,但為了堅持心中的理想,為了堅守對黨和國家的承諾,周以琴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來?!疤孤实卣f,這里的條件確實非常艱苦,語言又不通,我也想念家人,經常偷偷落淚,但我想,既然來了就不能當‘逃兵’?!睘榇?,周以琴咬咬牙,把家里寄來的路費花個精光,為的是斷了回家的念頭?!斑@把我姐姐氣壞了,來信說父母為了盼我回去眼睛都哭壞了,罵我真狠心。現(xiàn)在我退休了,父母也不在了,雖然我不后悔當初的選擇,但我還是覺得沒有盡到孝道,對不起他們。”
陳國祥也能吃苦、耐勞,“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耕田、耙田我都會,重活累活我也不怕”。在墾荒的那段艱苦歲月里,墾荒隊員們從陌生到熟悉,相互幫助、相互依靠,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57年,八一社與共青社合并,然后都遷到金湖組建金湖農場。陳國祥說:“在金湖農場我認識了周以琴,那時她負責放牛,繩子拉得好長好長,人離牛好遠,生怕被牛踩到。到了這以后,我們倆經常在一起勞動,慢慢地產生了感情,并走到了一起?!?/p>
周以琴則笑著這樣回憶:“開始都從上海來我們兩個卻不相識,后來就分在一起勞動。墾殖場成立那個時候,女同志力氣小,他和其他男同志幫我們挑水。一次,我挑不動,他看到就幫我挑。有時候上山砍柴,捆柴又捆不起來,他幫著捆。山上的小路不好走,挑擔柴過來走路都跌跌撞撞,他幫我挑。這樣,慢慢有了感情。”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周以琴與陳國祥從原本陌生的兩個人,因為相同的理想而相識。在共同勞動、生活的這段時間里,陳國祥樂于助人、勤勞勇敢的品質,漸漸打動了周以琴的心。兩個年輕人萌生了愛情的火花……
由于當時墾荒隊員住的茅棚非常簡陋,只能勉強遮蔽風雨。而山間樹木林立,野生動物時有出沒。期間,陳國祥就遭遇了一位不速之客悄無聲息的襲擊,生命受到威脅。周以琴說,那時候還記工分,“他到女同志宿舍來記工分,熱天穿個拖鞋,踩在蛇身上,蛇把他腿咬了一口。黑燈瞎火的又沒有電,也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出去,就是墾荒隊員幾個人把他抬到德安縣衛(wèi)生院——那個腿腫得好大。后來,我們女同志就到衛(wèi)生院去看他,看他好可憐的,腫的那個樣子讓我難忘。遠離家鄉(xiāng),沒有父母看望,都是年輕人在一起互相照顧。他住了半個多月的院,回來的時候也沒怎么好,還流毒水”。
陳國祥 (三排左三)、周以琴(前排左二)等老墾隊員在共青城
陳國祥的這次受傷,讓墾荒隊員們的心更加貼近。身處異鄉(xiāng),遠離父母親人的他們明白,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將這份事業(yè)堅定地繼續(xù)進行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之后,周以琴和陳國祥決定結為夫妻,相伴終生。
于是,周以琴寫信告知遠在揚州的父母,卻再次被要求回家。周以琴說:“我家里不同意,要我回去,講你要結婚可以,那你回來買點東西,要騙我回去。我就跟他講,我家里不同意,叫我回去?!标悋橹浪藭r回家,可能再也不回來了,心里十分難受,情緒激動下說出了分手的違心話。
面對這兩難的境地,周以琴作出了自己的抉擇?!拔耶斎徊荒芑厝?,回去了我們就一刀兩斷了。把他一個人丟在這里,好舍不得。我們感情很好,我舍不得離開他。我跟他講我不回去了,死也死在這里,再苦也要在一起……”
有詩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标悋閷ψ约旱南ば恼疹櫋厝狍w貼,周以琴都銘記于心,她明白彼此都無法割舍這段來之不易的感情。她決定再次違背父母的意愿,堅持留在“共青”,留在陳國祥身邊?!?960年,我跟他在甘露寺那邊結的婚,好難為情,也沒有個好房子、沒有個床,把兩個人的鋪并起來就是家。好簡單的,那時候苦確實是苦。結婚兩個人什么東西都沒有,就他的姐姐買了帳子、買個墊被?!?/p>
共青墾殖場成立時,場里購置了一輛汽車,派陳國祥到省里學習3個月,“回來后由我開來共青城第一輛汽車。共青場社合并后,我負責農機廠的工作。場領導看我搞得不錯,就把我調到羽絨廠當書記,做過一把手,任上的6年每年經濟效益還不錯,都有提升。后來,又把我調到總場工業(yè)科當科長,分管全場工業(yè),再后被提任為場總工會主席”。自從當上了共青職工的“娘家人”后,職工們有什么事都愛找陳國祥,不管他是否能解決,陳國祥都愿意幫他們到處奔波。“分房、調工資、子女就學、家庭糾紛等,樣樣都要管,但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累,不覺得煩,反而覺得能為職工們辦點事,心里很舒坦、很滿足。1990年組織上又把我調到九江,籌建九江市共青房地產開發(fā)公司,擔任總經理——在這兒,我一直干到1996年退休?!?/p>
老人拿出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一張張老照片,回憶起當年的往事(余瑋/攝)
墾荒生活的艱苦沒有讓周以琴退縮,反而愈加堅定她長留共青的決心。她始終認為身體上的勞累不算什么,精神上的富足才更重要,年輕人要有理想有抱負,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她先后到向農分廠做過出納,在米糧鋪火車站當過售票員,在共青商店做過營業(yè)員,直至1984年退休,直到現(xiàn)在沒有離開過共青城。
周以琴為了堅持理想,堅守愛情,放棄了太多。遠離家鄉(xiāng),歷經艱辛,越過滄桑,回首自己這不平凡的經歷,她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不能說沒有遺憾,父母把我養(yǎng)這么大,我一點孝心都沒有盡到,父母生病都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都是我姐姐她們在照顧。家里兄弟姐妹很多,不能在一起,我們兩個待在這個地方,一個親戚都沒有,就是4個小孩4個親家,沒有其他的親戚?!比缃瘢悋楹椭芤郧偕钤诠睬喑巧虾B?,兒孫滿堂,晚年幸福。
60載光陰已逝,周以琴和陳國祥從當初意氣風發(fā)的少男少女,經歷漫長歲月后已是滿頭銀絲的耄耋老人。幾年前,陳國祥由于腦部疾病,腿腳不便,回憶往事時也有些困難,但是他仍然十分關注著共青城的發(fā)展。
周以琴語重心長地說:“共青有今天,我們是想也想不到的,我們想想吃苦也值得。共青的今天,來之不易,經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不容易到今天。大家要把這個精神傳下去。小的一輩要把共青建設得越來越好,一定要傳承下去。我們也感覺到很欣慰,不后悔?!?/p>
共青城風景如畫,就像一幅用天然色彩描繪而成的優(yōu)美畫卷。浮光躍金,白鶴翔集,鄱陽湖畔芳草綠;天朗氣清,繁華滿枝,富華山上春意濃。街道旁香樟成蔭,城市中湖面如鏡。走進共青城,人們無不發(fā)自內心地嘆賞這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陳國祥、周以琴夫婦相攜相伴,走在林蔭道上,共賞景色迷人的共青城,共話前程似錦的共青城!
責任編輯/胡仰曦
專題·紀念共青墾荒艱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