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瑤 彭艷芳 武智鵬
[摘要]從新自由主義的背景與分支、發(fā)展與問題、未來的趨勢對新自由主義進行文獻綜述,并著重對代表人物哈耶克及其思想進行分析論述。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 倫敦學派 哈耶克 文獻綜述
一、新自由主義概述
(一)興起背景及發(fā)展脈絡
梅紐因曾說:“如果一定要我用20世紀做個總結,我會說,它為人類興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時也摧毀了所有的幻想和理想。”
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正是在20世紀這個大環(huán)境之下,具體來說,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似乎終于過去,不僅意味著百廢待興,更意味著“滯漲”所宣告慘敗的凱恩斯主義應該由一個更為新鮮適用的主義所代替。新自由主義把握了良機,從而得到了自身的復興。
“1927年,奧地利的米瑟斯出版《自由主義》一書,宣揚資本主義和市場自由的普遍性,否定社會主義,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奠定了新自由主義的基本理論。在這同一時期,米瑟斯和哈耶克還挑起了一場關于“社會主義經濟計算”的大論戰(zhàn),與波蘭經濟學家奧斯卡·蘭格就社會主義制度的可行性問題進行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焦點是社會主義條件下是不是具有實行經濟計算的可能性。以這場大辯論為標志,新自由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哈耶克與1944所作《通往奴役之路》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創(chuàng)立的憲章,1947年11月貝倫山學社的建立則是新自由主義復興的關鍵轉折點。在70年代左右,通過講座和信報,也由于“滯漲”使得凱恩斯主義不能自圓其說,人們的關注點從舊式的經濟思想上轉移,新自由主義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占據主流。而在80年代,新自由主義由理論、學術躍為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甚至成為一股國際性思潮。
(二)產生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1.倫敦學派及哈耶克。倫敦學派是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興起的興起的學派,以哈耶克、坎南為代表人物?!肮艘回炛鲝埥^對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徹底市場化,任何形式的經濟計劃、國家干預始終與效率無緣;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只是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獨立行動的人的手里,才不會有人控制我們的權利,我們才能以個人身份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里,不管它在名義上是屬于整個“社會”的,還是屬于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權控制我們。他認為公有制、社會主義是通往奴役之路,他甚至主張,即使是貨幣發(fā)行權也應給予私人銀行,而不能讓政府壟斷。哈耶克是典型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者,他的新自由主義理論觀點是其他新自由主義者的主要思想來源?!?/p>
2.其他主要學派及代表人物。
(1)現代貨幣學派
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為基地的現代貨幣學派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也被稱為新保守主義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米爾頓·弗里德曼。這一學派以現代貨幣數量論為理論基礎,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堅持經濟自由、反對國家干預為主要政策主張,強調實行“單一規(guī)則”的貨幣政策。
(2)理性預期學派
20世紀60年代末,理性預期學派從現代貨幣學派中分離出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羅伯特·E·盧卡斯,提出了“理性預期假說”,即在個人和企業(yè)進行理性預期條件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而“理性預期”就是在經濟活動中,人是理性的,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該學派主張“政府無效論”,認為國家干預經濟的任何措施都是無效的,要保持經濟穩(wěn)定,就應該聽任市場經濟的自動調節(jié)。
(3)新制度經濟學派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包括四個方面,即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企業(yè)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其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羅納德·科斯。該學派認為,只要交易成本為零,那么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企業(yè)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jié)約市場交易成本。交易費用的節(jié)省是企業(yè)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只要企業(yè)產權落實到自然人,也就是私人,其交易成本必然低于公有制企業(yè),因此,私有制企業(yè)的經營效率比公有制企業(yè)高?!?/p>
(4)供給學派
該學派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產生的一個美國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拉弗、費爾德斯坦,但是由于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只在美國的影響較大。
(三)目前研究與存在問題
新自由主義在當下的研究是比較混亂的。目前西方學術界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認識也不統(tǒng)一,甚至是同一個學者,也有許多相互矛盾的說法,僅都認同新自由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現代繼承人;國內的現狀具體表現為羅湘的廣義與狹義說;傅殷才把現代貨幣學派、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倫敦學派、弗萊堡學派、公共選擇學派構成的學說稱為新保守主義經濟學;左大培認為新自由主義起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于“社會主義計算”的大辯論,主要包括:美國的芝加哥集團、英國的以倫敦經濟學院為中心的集團、奧地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集團、拉丁語國家集團、德國的弗萊堡學派日?!?/p>
除去定義的混亂之外,學者對于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研究也十分混亂,在此不一一例證,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批評者會把新自由主義與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推行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劃上狹隘等號。
(四)未來發(fā)展方向
新自由主義在發(fā)達國家政策主張的諸多消極后果包括:(1)消費需求不足,阻礙經濟增長;(2)導致泡沫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面臨新的危機;(3)加劇西方國家社會結構的兩極化。
因此,正確認識何為新自由主義,達成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定義和答案;對新自由主義做出客觀正確且因地制宜(區(qū)分開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和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的評價和總結;對新自由主義已經產生的消極影響進行彌補;提出更加完善的新自由主義完善理論,是我所認為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二、哈耶克自由觀概述
(一)淵源與哲學基礎
1.淵源。哈耶克的思想受蘇格蘭啟蒙運動道德哲學家的影響極深。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思想緣起于他的學術經歷和對這些啟蒙運動哲學道德家的學習認知。其一是路德維希·米瑟斯,主張“終極的知識源自認知”的知識論,對哈耶克的研究方法影響極深;其二是亞當·斯密,其在經濟領域“看不見的手”的理論給了哈耶克以啟發(fā),哈耶克認為這“形象地揭示了自生秩序的內在特征”;其三是大衛(wèi)·休謨,其主張的普通的人性科學,反理性主義的道德學說對哈耶克之后提出的自由理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四是卡爾·門格爾,“其貨幣起源理論經常被當作是自生秩序理論的典范,從無數個人主觀理解的概念出發(fā),最后形成社會性的制度的見解為哈耶克的研究領域過渡到社會政治領域提供了思路,將蘇格蘭的傳統(tǒng)推進一步,從而啟發(fā)了哈耶克?!?/p>
2.哲學基礎。哈耶克的自由觀大致基于三個哲學理論基礎,其一是“個人主義”,哈耶克沿襲了米瑟斯的主觀主義哲學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個人主義”,探討其“真與偽”,主張真?zhèn)€人主義因其特征而使得社會自由得以保障,使得社會寬容度提升;其二是“無知觀”,“無知表述的是個體對自身的了解,是一種消極的自由觀,但是一種相對的無知,即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擁有對社會的分立的知識,每個個體的分立的知識構成整個社會資源的一部分,且無知的涵義不僅表現在每個個體對其他個體擁有的知識的無知,也表現在對整個社會秩序形成過程的無知;其三是進化論的理性,一種“有限理性”,即立憲民主社會的特殊主題是公共理性能夠實現的社會文化條件不是私人理性,社會制度不應是刻意設計的結果,即非先驗理性所設計。
(二)自由理論內容
1.哈耶克自由概念。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里對自由的定義是:一個人不受制于另一個或另一些人因專斷意志而產生的強制的狀態(tài),亦常被稱為‘個人’自由或‘人身’自由的狀態(tài)。
他將自由大概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基于能力之上的自由;二是政治自由,三是意志自由。哈耶克還創(chuàng)造性得提出自由的核心概念是免于強制的一種狀態(tài),亦即哈耶克分類的三種自由類型中的政治自由和意志自由往往是傳統(tǒng)政治國家公民所缺少的自由?!?/p>
(三)法治與憲政下的自由觀
哈耶克認為,自由要靠法治來保障,法治是自由的基石。其對混淆“公法”與“私法”進行了批判,并對歐陸國家所產生的“法治衰微”現象進行思考總結,并由此提出“私法”應該大于“公法”的理想模式,以及用“公法”的形式來實施私法的憲政設計。
“哈耶克也認為自由主義的自由觀是一種消極的自由觀,這和否定性定義中的和平和公正一樣。自由主義對自由的要求,是要求消除一切妨礙個人努力的人為障礙,而不是要求社會或國家提供具體的福利。它并不排除必要的集體行動,或至少不排除使某些服務得到保障的更為有效的方式,但它認為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因此也必須受法律之下平等的自由這項基本原則的約束?!?/p>
(四)社會理論下的自由觀
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對社會理論也進行了闡釋,以社會秩序分類學及知識論的基礎作為其研究的起點展開探討,大致可包括自發(fā)秩序、正當規(guī)則(即正義)和社會秩序。
自發(fā)秩序是一種經濟秩序,“‘自生自發(fā)秩序原則’,可以被視為經濟學的第一原則。布坎南晚近更是認為自生自發(fā)秩序是經濟學的惟一原則?!?/p>
關于正義問題,哈耶克不主張將正義同諸多繁復的價值和形而上的善聯系在一起,而認為“正義涉及人的行為和所遵循規(guī)則的正義性,正當的行為就是正義,否則就是不正義,倫理問題的實質就成為規(guī)則的正義性問題,而規(guī)則的正義與否與正義的否定性涵義有關?!?/p>
哈耶克指出,社會秩序是以自生自發(fā)的方式形成的。但人們在不斷改進規(guī)則,即規(guī)則并不是完全自生自發(fā)的,它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自生自發(fā)的產物,包括習俗和道德,另一部分制度和法律規(guī)則,則具有不可避免的刻意設計的特性。
三、簡要評價
(一)對于哈耶克自由觀的思考
哈耶克作為一位探討自由的學者,恐怕最為擔憂的是自己“否定的自由”變?yōu)閷ψ杂杀旧淼氖`、扭曲甚至威脅。定義自由不易,維持自由更是難上加難,哈耶克解構了以往的自由與理性,用自己的知識論方法論重構了另一座自由方碑。他的自由觀并不僅僅在哲學領域脫穎而出,更是在政治經濟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政治。哈耶克關于自由與法治的辨析引出他所設想的憲政設計,對于現當代建設法治國家仍有其現實意義。對于國外(如美國)的權力分立性質的政體,哈耶克的“三權五層”憲法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而對于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啟示,“哈耶克對社會內部規(guī)則的強調和關于法律主要來源于內部規(guī)則的認識,或許能夠給我們提供另一個維度的觀察視角。在哈耶克看來,法律主要不是來源于國家立法權的運作結果,而應該是出自許多個人組成的群體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交互行為?!?/p>
每一種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每一種理論也都不是萬能的,哈耶克的思想中免不了有其不再適用于現下,各自國情,以及偏頗之處,在實際應用中仍然要實踐,糾錯,再實踐。
2.經濟。哈耶克可以算得上是集“古典”與“新”的大成者,他不僅繼承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精華思想,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另外一個領域——經濟領域中,并著重分析了三方面:以古典主義為基礎,將個人主義作為經濟自由主義的出發(fā)點;從知識和信息角度論證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從批判社會主義的角度反證其合理性。
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哈耶克的理論顯示出了它一定的局限性。他片面強調市場的重要性,忽略了政府的強制性作用。自商品市場形成發(fā)展以來,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從中國的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到19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再到現下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政策拉動的經濟增長和美國每年的就業(yè)新政,如果刻意忽略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將是極為偏激的。
3.文化。哈耶克在哲學領域的造詣也是不容忽視的,其自由主義思想的探究中,著重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著重對于個體的重視,對自由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及核心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其撕去理性面紗,重新解讀與構建了重要理論如個人主義的真?zhèn)伪嫖?,無知觀,有限理性等。
但哈耶克的思想時代局限性仍然很明顯,比如“真?zhèn)€人主義”有著一種內在的不安,“他一再強調與原子式的個人主義劃清界限,但是最終沒有超越集體主義或社群主義的批評?!?/p>
再比如哈耶克對于貧富差距也沒有做出過多的“平等”論述,相反,哈耶克認為社會的進步就是“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收入差別和貧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拒絕為“平等”做出努力,這不論對國家福利還是社會保障都是不可忽視的忽視。
因此,當我們在今天談論哈耶克時,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看待。
四、總結
經過對大背景“新自由主義”和哈耶克自由論的簡單綜述,我們可以看到哈耶克做了一次古典范式的回歸,他所闡述的自由的兩條理路,肯定的,否定的,相伴出現,相互對比。哈耶克對于“否定的”自由的堅持同時也是對“肯定的”自由的否定,因為后者混淆了自由原本的意義。